中國民族博物館
中國民族博物館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惟一的國家級民族博物館。其功能定位為,薈萃中國56個民族燦爛文化,反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集收藏、展示、研究、服務、教育、對外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是中國民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中心;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展示中心;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族信息資料諮詢服務中心;民族知識、民族政策、愛國主義教育與傳播的基地;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民族博物館,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同時接受相關部門的業務指導。於1984年11月開始籌建,1995年5月正式掛牌。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為體現黨的民族政策,體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執政理念,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塑造中華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收藏、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而建立的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后的中國民族博物館,將成為我國系統收藏和展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史的文物中心,成為我國最為權威的少數民族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保護中心,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據信息中心,承擔起我國少數民族文博領域高級人才的培養任務,並擔負起為相關社會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的職責。
中國民族博物館目前暫在北京市海淀區倒座廟1號院辦公。近年來,中國民族博物館加大了業務工作開展力度,著力從理論研究、文物徵集與保護、展覽展示、民族文化遺產資料庫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多彩中華”著稱的對外文化交流重點項目,以鮮明獨特的形式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形象,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在28年的籌建過程中,該館收藏的民族文物包括考古挖掘品、歷代傳世品和近現代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用品,服裝服飾、宗教用品、工藝美術品等。其中尤以黎族文物為重,可以說是目前國內黎族文物收集最為全面、精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國家為保護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而建立的國家級博物館,是承擔國家民族和文化工作重要任務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其功能定位為民族文化遺產的收藏保護中心、民族文化資源的信息數據中心、民族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宣傳教育中心、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工作的人才培養基地、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交流和展示基地、相關社會工作的諮詢服務機構。
1956年,費孝通等一批專家學者向中央領導同志建議,希望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並與我國的地位相稱的民族博物館。後來,由於國家經濟困難等原因,中國民族博物館項目建設一直沒有落實。
1987年以來,國家民委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國家計委)報送關於中國民族博物館立項的請示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也多次呼籲儘快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
該館已籌備28年,至今尚未正式立項建設。但已列入國家”十二五“文化發展改革綱要,目前仍在做前期準備工作。自籌建以來,中國民族博物館相關業務工作一直未曾間斷,為正式立項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設有辦公室、人事處、財務處、研究部、藏品保管部、展覽部、項目建設辦公室、數字網路中心等部門及民族文物鑒定委員會、《中國民族博物館研究》編委會等,現暫在北京海淀區倒座廟1號院辦公。
中國民族博物館在國內外聘任了一大批高層政要、知名人士、著名學者為顧問、特聘專家、客座研究員,為業務建設和事業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中國民族博物館致力於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開發。搶救和徵集了一大批民族文物;拍攝了一系列電視專題片及資料照片;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各類文化展覽;撰寫、編輯出版了一批專業書籍和相關研究文章。
中國民族博物館建立的以“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宗旨的“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被國家文物局課題組稱為當今我國博物館發展中的一種嶄新模式。如今全國已有19個省市區的40家民族類博物館加入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
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精心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為內容的“多彩中華”項目,是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重點項目,曾多次走出國門,被譽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黨委書記、館長:顧群
黨委委員、副館長:鄭茜
副館長:李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