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特徵是由於液體丟失和/或攝入不足導致血管內容量減少,從而出現組織灌注不足。包括下述原因:經胃腸道丟失,包括嘔吐、腹瀉、出血和外引流。經腎臟丟失,包括利尿劑作用、滲透性利尿、失鹽性腎病和低醛固酮症。經皮膚丟失,包括出汗、燒傷和其他皮膚疾病。第三間隙滯留,包括腸梗阻、擠壓傷、骨折和急性胰腺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出現心悸、頭昏、乏力、出汗、暈厥、尿少、呼吸加快、皮膚濕冷蒼白、精神狀態改變(淡漠、嗜睡、躁動)等臨床癥狀。也可出現與病因相關的癥狀,如黑便、便血、尿血、腹瀉、嘔吐、多尿、皮膚黏膜出血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目前主要依靠針對病因治療、補液及輸血治療。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害極大,可造成循環系統損害,繼而導致全身多臟器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危及生命。低血容量性休克積極糾正低容量性休克病因,補液輸血,可改善休克癥狀,預后取決於原發病。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外科

病因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有:
● 經胃腸道丟失,包括嘔吐、腹瀉、出血和外引流。
● 經腎臟丟失,包括利尿劑作用、滲透性利尿、失鹽性腎病和低醛固酮症。
● 經皮膚丟失,包括出汗、燒傷和其他皮膚疾病。
● 第三間隙滯留,包括腸梗阻、擠壓傷、骨折和急性胰腺炎。

癥狀


● 患者可出現心悸、頭昏、乏力、出汗、暈厥、尿少、呼吸加快、皮膚濕冷蒼白、精神狀態改變(淡漠、嗜睡、躁動)等臨床癥狀。
● 也可出現與病因相關的癥狀,如黑便、便血、尿血、腹瀉、嘔吐、多尿、皮膚黏膜出血等。

檢查


● 低血容量患者可有多種常規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這些異常結果除了提示容量不足外,還可能提供病因的重要線索。如:血常規、電解質、腎功能、血氣分析、乳酸等。影像學檢查為病因的鑒別提供幫助。

診斷


● 醫生診斷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癥狀、體檢、血常規、電解質、腎功能、血氣分析、乳酸等。影像學檢查為病因的鑒別提供幫助。

臨床癥狀

● 患者可出現心悸、頭昏、乏力、出汗、暈厥、尿少、呼吸加快、皮膚濕冷蒼白、精神狀態改變(淡漠、嗜睡、躁動)等臨床癥狀。
● 也可出現與病因相關的癥狀,如黑便、便血、尿血、腹瀉、嘔吐、多尿、皮膚黏膜出血等。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 低血容量患者出現尿量減少,血細胞比容和血清白蛋白濃度升高(除外失血和長期營養不良貧血患者)、BUN和血清肌酐濃度升高、高鈉血症和低鈉血症、低鉀血症和高鉀血症、代謝性鹼中毒和酸中毒、乳酸升高。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乏力、出汗、呼吸加快等癥狀,容易與低血容量性休克混淆,這些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其他原因導致的休克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體檢、血常規、電解質、腎功能、血氣分析、乳酸等。結合影像學檢查為病因的鑒別診斷提供幫助。

治療


● 低血容量性休克目前主要依靠針對病因治療、輸血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

● 補液及輸血、糾正病因是治療的基本措施。
●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需要快速補充容量。延誤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性休克和多器官系統衰竭。中心靜脈置管。
● 初始階段應儘可能快地輸注1~2L等張晶體液。觀察血壓、尿量、精神狀態和周圍灌注等臨床體征指導復甦。
● 存在嚴重乳酸酸中毒和酸血症(動脈血pH值<7.1)的重症患者適合使用碳酸氫鹽治療。
● 對於出血部位明確、存在活動性失血的休克患者,應儘快手術或介入止血。嚴重失血性低血容量或失血性休克患者,初始容量復甦過程中適合輸注紅細胞。對於血紅蛋白降至70g/L的患者,應考慮輸血。對於出血部位不明確、存在活動性失血的患者,應迅速利用包括超聲和CT在內的各種必要手段來查找病因。
●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要慎用血管收縮藥物。研究證明,這些藥物會進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

危害


● 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害極大,可造成循環系統損害,繼而導致全身多臟器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預后


● 低血容量性休克積極糾正低容量性休克病因,補液輸血,可改善休克癥狀,預后取決於原發病。

怎樣預防低血容量性休克


● 做好外傷的現場處理。如及時止血、糾酸、保溫等。
● 對失血過多或失液過多(如嘔吐、腹瀉、咯血、消化道出血等)患者,應及時補液或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