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陰

至陰

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小趾趾甲角旁0.1寸,有趾背動脈及跖趾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跖趾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主治胎位不正,滯產;頭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方法為淺刺0.1寸。

簡介


● Zhìyīn BL67
● 來源:《靈樞·本輸》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活血理氣,正胎催產,清頭明目,通竅活絡,舒筋轉胎
● 屬性:井穴

穴名釋義


● 至,到達;陰,陰陽之陰。在此指足少陰經。此系膀胱經末穴,從這裡到達足少陰經。至,指盡、到、極、最之意;陰,此處指足少陰。因穴在足小趾外側端,足太陽膀胱脈氣極盡之處,並由此交至於足少陰經,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

簡便取穴

● 小趾甲外緣、下緣分別做一切線,兩線交點,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甲根。有足背外側皮神經的趾背神經及趾背動、靜脈的分支。

主治


● 頭痛,鼻塞,鼻衄,目痛,昏厥,神經性頭痛。
● 胎位不正,滯產,胞衣不下,胎盤滯留。
● 足下熱。

操作


治療操作

● 淺刺0.1~0.2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尖點按或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麥粒灸3~7壯。

古籍摘要


● 《靈樞•本輸》: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
● 《針灸甲乙經•卷七》:頭重,鼻衄及瘈瘲,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陰主之。
● 《玉龍經》:頭風,目昏暈,腹脹,減食,胸滿,小便難。
● 《醫學入門·卷一》:鼻塞,鼻鼽清涕,脅痛無常處,腰脅引痛,轉筋。

常用配伍


● 配內關、中脘、足三里,治妊娠劇吐。
● 配神庭、攢竹、迎香、風門、合谷、通谷,治鼻鼽清涕出。
● 配中極、蠡溝、漏谷、承扶,治小便不利、失精。
● 配三陰交,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難產。
● 配風池、天柱、太陽,治頭項痛。
● 配風池、攢竹、瞳子髎,治頭痛、目痛。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