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潮
氣象潮
氣象原因引起的局部海洋水面非周期性的升降現象,稱為氣象潮。氣象潮的振動周期通常在幾分鐘到幾天不等。
氣象潮是由水文氣象因素(如風、氣壓、降水和蒸發等)所引起的天然水域中水位升降現象。
除因短期氣象要素突變,如風暴所產生的水位暴漲暴落(風暴潮)外,氣象潮一般比天文潮小。
海水除了受月球、太陽等天體引潮力作用,產生周期性的潮汐運動外,還受到一些其它非天文因素的影響,時刻出現非周期性運動,使得大海時時處在激動之中。即使它表面水平如鏡,但其內“心”深處也處在躁動不安中。
海面上的風時大時小地吹送著,這使表層海水被迫發生運移和堆積。風從遠海向海岸吹來,將海水向岸邊輸送,使近岸水位升高;風從陸地向海上吹去,將海水帶向遠海,使岸邊水位降低。高氣壓控制海域時,“高壓”迫使海面降低;低氣壓控制海域時,海面隨之升高。海水蒸發使海洋損耗水分,蒸發量大時也能使海面降低;較大的降水量使海洋增加水分,從而引起海面相應升高。這種由氣象原因引起的局部海洋水面非周期性的升降現象,稱為氣象潮。
特大的“氣象潮”通常稱為“風暴潮”,又叫氣象海嘯。它是由颱風、熱帶風暴、溫帶氣旋、強寒潮等天氣系統的強風暴雨或氣壓驟變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是沿海地區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在人類居住的黃金寶地—沿海,每當風暴潮出現時,便“翻江倒海大潮起,水漫金山浪湧來”,往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
風暴潮是一種重力長波,周期約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海洋潮汐之間,水位振動幅度可達數米;如果風暴潮與天文大潮疊加在一起時,水位變化幅度將更大。1969年8月17日,從大西洋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卡米爾”颶風引起的風暴潮,水位升高7.5米,是全球迄今最高的風暴潮記錄;1980年7月22日,我國廣州灣南渡出現的颱風風暴潮,高達5.94米,為我國風暴潮的最高記錄,居世界第三位。
風暴到達之前,由於風暴潮的移動速度小於當地自由長波的速度,因此,會有先兆波到達岸邊,引起沿岸海面緩慢升降,屬初振階段;風暴過境時,沿岸水位劇升,風暴潮位升到最高,並將持續數小時,此時為“主振階段”;風暴離境后,尚有遺留下來的阻尼振動,振幅與初振階段近似,此時稱“余振階段”。
風暴潮分為溫帶風暴潮和熱帶風暴潮。“溫帶風暴潮”多見於春秋季節的中緯度沿海,潮位變化相對穩定、連續,“熱帶風暴潮”常見於夏秋季節的沿海地區,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極強。我國一年四季都會出現風暴潮,平均每年出現1米以上的風暴潮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