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為中醫哲學思想五行理論在醫學上的應用,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機等,為中醫基礎學術理論。
● 英文名稱:Five Phase Theor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
●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洪範》)
● 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是研究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最一般的功能及結構關係的理論,運用到中醫學后,有新的內涵。
● 五行學說主要研究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及五行的生克關係。
● 五行是對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屬性的概括,其認為世界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而且認為事物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斷資生、制約的運動變化之中。
● 五行各有自身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土爰稼穡,金曰從革。事物的五行屬性劃分主要有取象比類法和直接推演法。
● 五行的生克關係為重點內容,主要有五行相生、相剋、制化等正常關係,亦有母子相犯、相乘、相侮等異常關係。
●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可以用來歸納人體的結構功能特徵,如心屬於火,與心相關的組織系統皆可歸屬於火,所以舌、血脈、汗等皆屬於火。
● 五行可以用來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如木曰曲直,肝屬於木,因此肝的生理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鬱。
● 五行可以說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木生火,可以用來解釋肝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對於心主血脈功能的發揮有促進作用。
● 五行可解釋五臟系統疾病的傳變規律,如母子相及,長期脾胃功能差的人,會影響到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屬於土病及金;平素容易生氣的人會出現消化功能的減低,屬於木旺乘土。
● 五行可以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診斷,如面色青多屬於肝病,面色白多為肺病。
● 五行可指導疾病的治療,根據五行間的相互關係確立了許多治則治法,如培土生金、瀉南補北、滋水涵木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