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梢寺

景觀景點

拉梢寺又名大佛崖,坐落於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中,為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剌史尉遲迥與比丘釋道□合建,《拉梢寺摩崖石刻》(北周·明皇帝三年)記述了修建過程。后經隋、唐、元幾度重修,期間經歷了五朝八個世紀。拉梢寺是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釋迦佛(含佛座),高達40餘米,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高一倍。佛座屬仰俯蓮座,蓮瓣間層列有獅、鹿、象等,或站或卧,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

建造時期


公元559年

景區簡介


 拉梢寺
拉梢寺
拉梢寺又名大佛崖,坐落於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中,是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釋迦佛(含佛座),高達40餘米,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高一倍。佛座屬仰俯蓮座,蓮瓣間層列有獅、鹿、象等,或站或卧,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拉梢寺為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剌史尉遲迥與比丘釋道□合建,《拉梢寺摩崖石刻》(北周・明皇帝三年)記述了修建過程。后經隋、唐、元幾度重修,期間經歷了五朝八個世紀,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各個時期的石窟藝術作品。其中主要以壁畫為主,壁畫約佔整個崖面的三分之二左右。由於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都脫落,現存壁畫更為珍貴,大佛之上架設木構遮檐,全長51米,進深約3米。檐下施高大斗拱,遮檐望板做成方格藻井,耍頭上懸掛風鐸,清脆悅耳的風鐸聲,有時回蕩在峽谷之中。寺內還保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9年)的摩崖陰刻楷書題記,更為珍貴。
拉梢寺西北約1公里還有千佛洞,為一天然岩洞,因有摩崖懸塑七佛,俗稱“七佛溝”。壁畫和懸塑均分佈在岩洞一側的崖面上,由木棧道將壁畫和造像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造像剛健淳厚,作風古樸。下部塑像豐盈清秀,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西魏遺風,這些作品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拉梢寺位於敦煌、炳靈寺、大像山、麥積山同一條“絲綢之路”線上,石窟開鑿建造有一定的淵源關係,與佛教東傳、十六國時崇尚佛教有很大關係。目前,已與水簾洞、大像山、仙人崖、麥積山一起,作為全國申報“絲綢之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歷代詩詠


 拉梢寺
拉梢寺
登天棧道昔曾聞,股戰千層猶覺欣。未得窮經卻皓首,何如末路接青雲。
無緣對面虛參佛,有幸臨風還憶君。
詩里知音常恨少,高山流水氣氤氳。
上聯:興衰證浮屠,看泥塑石胎,盡歷滄桑,冬去春來,不易寒暑;
下聯:寵辱忘仕路,問漢侯秦相,俱作泥土,唐封宋拜,何如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