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樹

薔薇科紅果樹屬植物

紅果樹(學名:Stranvaesia davidiana Dcne.),別名:斯脫蘭威木(經濟植物手冊),是薔薇科紅果樹屬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形態特徵


紅果樹
紅果樹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10米,枝條密集;小枝粗壯,圓柱形,幼時密被長柔毛,逐漸脫落,當年枝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有稀疏不顯明皮孔;冬芽長卵形,先端短漸尖,紅褐色,近於無毛或在鱗片邊緣有短柔毛。葉片長圓形、長圓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急尖或突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上面中脈下陷,沿中脈被灰褐色柔毛,下面中脈突起,側脈8-16對,不明顯,沿中脈有稀疏柔毛;葉柄長1.2-2厘米,被柔毛,逐漸脫落;托葉膜質,鑽形,長5-6毫米,早落。復傘房花序,直徑5-9厘米,密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梗短,長2-4毫米;苞片與小苞片均膜質,卵狀披針形,早落;花直徑5-10毫米;萼筒外面有稀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緣,長2-3毫米,長不及萼筒之半,外被少數柔毛;花瓣近圓形,直徑約4毫米,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藥紫紅色;花柱5,大部分連合,柱頭頭狀,比雄蕊稍短;子房頂端被絨毛。果實近球形,桔紅色,直徑7-8毫米;萼片宿存,直立;種子長橢圓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3000米的山坡、山頂、路旁及灌木叢中。

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江西、陝西、甘肅。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主要價值


樹姿優美,春花雪白,秋果紅艷、是良好的觀葉、觀果樹種,可叢植、坡植、在園林中作綠籬,或在路邊、假山石旁配植;也可盆栽,是製作盆景的好材料,宜於庭園或坡地種植。

生長繁殖


一般用播種繁殖,種子釆后立即播種,或砂藏至次年舂播;由於鬚根不多,移栽時要注意帶土移栽,並剪去部分枝梢。

栽培技術


1.栽植
地栽時應選擇遠離滲水坑、陽光充足或稍遮蔭的地方。栽植穴中拌入適量的腐爛枝葉或稻殼,保證排水暢通。苗木鬚根少,要剪除部分枝梢,帶土移栽。栽植時間可在冬、春季或雨季。
2.光照與溫度
紅果樹喜光,應栽植或擺放在陽光充足處。喜溫暖、涼爽,盆栽植株冬季要人室保護,防凍傷。
3.澆水與施肥
為加速幼樹成形,應加強肥水管理。生長期間每月施l一2次稀肥水,並注意澆水,特別是夏季,要保證水分供應,保持盆土濕潤或偏干狀態。冬季施人基肥,並適當控制澆水,避免盆土長期於燥。地栽植株管理比較粗放,可在鄭州地區自然環境下正常生長。
4.整形修剪
紅果樹萌芽力強,短截極易形成叢生枝。作喬木狀栽培,要選留有一定高度主幹的苗(幼樹)栽培。其措施見石楠類。

主要變種


柳葉

該變種葉片窄披針形近似柳葉,長6-11厘米,寬1.6-2.8厘米;果亮紅色,直徑約8毫米。
分佈於四川、雲南、台灣。
早田文藏B.Hayata將中國台灣產的紅果樹,原列入石楠屬中,后改列本屬並另訂為新種,命名為S.niitakayamensis(Hayata)Hayata,經檢查台灣標本與紅果樹柳葉變種甚難區別,故列為同物異名。

波葉

該變種與前者區別,葉片較小,橢圓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邊緣波皺起伏,長3-8厘米,寬1.5-2.5厘米;花序近無毛;果桔紅色,直徑6-7厘米。
分佈於陝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長於海拔900-3000米山坡、灌木叢中、河谷、山溝潮濕地區。

毛萼

毛萼紅果Stranvaesia amphidoxaC.K.Schneid紅果樹屬Stranvaesia Lindl。常綠灌木,高達2—4m。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4—10cm,寬2—4cm,先端漸尖,面深綠色,下面褐黃色,托葉早落。傘房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密被。花瓣白色,近圓形;果實卵形。有觀賞價值。

光萼

本變種花序近傘形,花梗、花萼及果實均無毛。
產梵凈山、松桃、興仁、興義、安龍,生於海拔1300-1700米的密林中。分佈於湖南、廣西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