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學
學生擅自離開學校的行為
逃學曠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種“病理現象”,其結果往往導致輟學,並常常同違法犯罪行為緊密相連。多次逃學的學生可能會養成習慣性逃學,與集體相隔疏遠,對老師和同學相抵觸。逃學也為學生產生不良行為提供了機會,因為這種學生正是壞人教唆犯罪的對象。
逃學的含義是學生在正常上課期間,在老師未發現的情況下,離開學校。逃學的現象經常發生在所謂的“壞學生”身上,但是,現如今的大學課堂十分流行“逃課”,與“逃學”的含義十分相似,即,不願上課而想盡辦法離開課堂。
最近,中學生心理信息採集與分析中心圍繞這一專題,對江蘇省部分中學做了一次心理信息的採集,採集樣本3674份。調查結果顯示53.38%的學生都不曾有過逃學的念頭、67.5%的學生都不曾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88.9%的學生不曾有過逃學的行為、94.7%的學生不曾有過離家出走的行為。對於逃學和離家出走可能產生的危險,大多數學生都有清醒的認識,67.8%的學生認為離家出走有危險。大多數學生對學校、對學習、對家教都有良好的適應性。但其中有一些調查結果,也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面對“上中學后,你有過逃學不上課的念頭嗎?”,回答“有時”或“經常”產生逃學念頭的,初一為0%、初二為8.4%、初三為7.6%、高一為27.7%、高二為20.9%、高三為31.6%。承認有過逃學經歷的學生初一佔1%、初二佔6%、初三佔6.4%、高一佔11.6%、高二佔17.5%、高三佔18.54%,年級越高所佔比例越大。
據調查,逃學的學生有38.83%是到網吧聊天、玩電腦遊戲;10.58%是與朋友在一塊玩;14.1%的學生是一個人在外閑逛。只有9.86%的學生是待在家裡。這對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敲起了警鐘。當問及“導致學生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時,回答“學習壓力太大”的有37.2%、“與父母的矛盾導致”的有36.9%、被老師批評的有9.45%、校外朋友影響的有5.7%。由此,其逃學主要原因有:
(一)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減弱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給中學生以全面、系統和深刻的影響,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一些學校教育應有的主導作用,卻因教育的部分功能減弱,而使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呈減 弱趨勢。
1、學校教育被簡單化為教學,而教學又往往忽視教學目的,把教學搞成應考教學、升學教學,置學生的個性發展於不顧,使部 分學生的才能受到壓抑,無用武之地。把主 要精力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放鬆甚至放棄對多數學生的教育。使他們成為教育的棄兒。
2、把學生封閉在狹窄的生活空間:從課堂到課堂,從讀書到讀書。沒有精采紛繁的課餘生活,只有單一 化的讀書生活。
3、忽視學生的思想工作,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採取經濟制裁,甚至採取高壓政策,怒斥、責罵、體罰,使 學生如同驚弓之鳥。
4、部分教師教學質量偏低,教學枯燥乏味,課堂死氣沉沉,氣氛壓抑,令學生畏而遠之。
(二)社會環境的負面作用增強
社會環境,圍繞在學生周圍,對學生自發地產生影響。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外因。目前的社會環境,大致有如下情況,導致學生逃學:
1、社會娛樂設施的日趨多樣化,誘惑著廣大中學生。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娛樂 如電影、錄象、舞廳、電子遊戲機、桌球等,如雨後春筍,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部分學生感到學校無聊與寂 寞,一旦發現外面精彩的世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逃學以滿足精神需求。
2、社會治安秩序混亂,威脅著廣大中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也並非安全區,社會上的邪惡之 手時常伸入校園,使學生沒有安全感,有的學生甚至於不敢上學。
3、不良社會風氣,腐蝕著廣大中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地區、部門、單位一手硬、一手軟、忽 視精神文明建設,致使各種腐朽思想和黃色文化滋生、流行。一些中學生自身免疫力差,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虜,追求享受,吃喝玩樂,喪失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熱衷於在社會遊盪、混日子。
(三)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疲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然而,部分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作用卻沒有很好地適應學生髮展:
1、有的父母支持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學生在校已對學習負擔、心理負擔難以承受,回家後父母 還要在學習上施壓。不少學生因難以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以逃學來對抗、報 復。
2、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的價值逐漸削弱,有些學生父母不和,經常吵架,甚至離婚。家庭解散,學生無人 教養,無人監護,缺少溫暖,缺少樂趣,對前途喪失嚮往。他們流落街頭,出沒於各種娛樂場所,尋求精神寄 托。
3、部分父母對子女嬌寵,過分溺愛,過分袒護,過分放縱,有求必應。這些家庭,對子女用錢不予監督,要多少給多少,這就為學生逃學提供了物質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家庭縱容使學生逃學。
(四)學生主體作用衰退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影響學生髮展的外因。我們會發現:相同的學校教育,相似的家庭 教育,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學生能堅守校園認真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卻逃學在外,無疑是這部分逃學學 生的主體作用衰退。
1、文化基礎較差,失去學習的信心。這些學生,由於文化基礎較差,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如牛負重,嘗盡了學習的艱辛,而沒有學習的樂趣。只看到學習的艱苦,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自暴自棄,以逃學自尋樂趣。
2、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對前途、理想很淡薄,不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沒有責任感、義務感,“做 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糊塗塗地打發時光。
3、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種人湧向商海撈錢,一些人發了大財要啥有啥,神氣得很,使一些學生認為讀書無用,經商能賺錢,賺了錢什麼都有了,賺錢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因此,把闖 世界、賺大錢當作奮鬥目標,不安心在學校讀書。
綜上所述,導致中學生逃學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因而在考慮對策時要多元化,國家、學校、家庭、學生個 人一方面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和主體作用。
學習上的壓力,不外乎來自兩個方面,從學校來看,學校在“應試教育”指揮棒下導致學生超負荷,無休止地上課、補課、考試,教材太難,作業太多,缺少文體活動,學習成了苦差事;從家庭來看,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只關注子女的考試分數,不體諒他們學習過程的艱苦,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專家提醒中學生家長:必須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活動時間,多與學校溝通,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逃學現象,就應該及時加以疏導和控制。而作為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要多與家長聯繫,要把學校的教學活動時間 及時告訴家長;發現學生沒有到校,更應該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共同做好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調適和行為控制。
專家建議,學校在注意教育模式轉變的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發展。要把“正確應對學習壓力”作為經常性的教育和訓練的內容。據專家介紹,南京市近百所心理教育實驗學校,由於持之以恆地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教育,這些學校的學生基本沒有出現長時間逃學和離家出走的現象。
中學生與自己的父母發生矛盾,甚至激化導致離家出走,這大部分與親子之間存在代溝以及父母採用不當的家教方式有關。親子之間如能溝通,就會互說各自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可以獲得彼此的關懷和幫助,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煩惱和痛苦。這對於身心迅速發展的中學生來說,必將有利於他們去戰勝困難,探索人生和未來。
老師與家長要經常提醒學生在遇到困難,或者與父母發生衝突時,應該學會與老師、與家長和同學們溝通,學會像成年人一樣交談、交流,通過思想上的溝通,把問題解決。專家提醒學校與家庭,要給孩子補上“學會求助”這一課,在心理上失去平衡的時候,能及時尋求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