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娃

詞語

卡娃,是對張貼、散發小廣告的未成年人的稱謂。如果按照漢語辭彙的修飾關係,將該詞直譯為“poster child”(張貼東西的孩子),則在英語表達中難以體現原詞本身含有的雇傭未成年人散發張貼小廣告的非法性。故從英語表達的習慣著手,不妨將該詞譯為“child poster”(未成年的張貼者)。兩者的翻譯雖然僅僅是變換了一下次序,但其中的微妙差異,須細細玩味。

簡介


一張小小的卡片,就能使城市為之不安。僅2005年,城管部門收繳的非法小廣告卡就有24噸。“小廣告”每張平均重1克,以一噸100萬張,每張長10厘米計,24噸卡片可以從上海鋪到哈爾濱。
當年孟嘗君“食客三千”,如今的大都市恐有“卡族三千”。“卡族”絕大多數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甚至更小,故曰“卡娃”。
一張張小小的小廣告卡不僅影響市容,背後更傳遞著利益信息:辦假證、賣機票,攬假貨,黑廣告。

生活方式


“卡娃”們多處於青春期,蠢蠢欲動,借著發卡機會騷擾時尚的女孩子是常有的事,但嚴重的是,有些“卡娃”會和小偷勾結起來偷東西。因此“小胖子”擔心長此遊走在犯罪的邊緣,很容易走上歪路。
“卡娃”們除了上網、喝酒、打架外幾乎沒有其他業餘生活,很多人十三四歲就學會了抽煙,“小不點”現在每天至少需要一包煙。

影響


“卡娃”所折射的實際是農村未成年人社會化的問題。通過對“卡娃”的個案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存在責任的缺失。
大多數“卡娃”在走向城市前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都已匯入流動人口的大軍,一方面,家長應盡的教育責任沒有體現,另一方面,家長的流動性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又會起到催化作用。
父母環節失守,對“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只能依靠學校,但由於不少地區農村教育投入相對不足等原因,鄉鎮一級的學校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這方面的教育又存在缺失。
還有一批孩子並非“留守兒童”,他們跟隨父母走進了城市,但由於城鄉二元結構限制,他們無法真正分享城市的教育資源,父母會比較容易接受子女早點走向社會,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
不管哪類成因,這些孩子過早走向社會後,由於年齡的限制,只能從事散發廣告卡這樣的非法工作,因此,不可避免與吸毒人員、盜竊分子等問題人群的接觸。
卡娃
卡娃
在這種亞文化的環境下成長,接觸不到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這些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比如“卡娃”,會形成一個“同伴群體”,在問題人群中周旋,出現組織結構的黑勢力化。
“同伴群體”成員間的影響很大,往往容易產生集體的越軌行為,“卡娃”集體騷擾女性、挑釁甚至毆打城管人員就是一個表現。
人口流動是一個趨勢,此過程中將有更多農村未成年人走向城市,因此,我們要尤其重視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群。
要解決類似“卡娃”的問題除了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要做好防止未成年人失學的工作,以及加強家長的教育角色外,流入地的城市管理也應加強。
城市的人口管理是靜態的,應該主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此外,可以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通過志願者加強對城市“流動少年”的引導與幫助。

關注


有人以“卡娃”名之這個新“族群”,倒不失為形象的概括。這些過早走向社會又無人管教的孩子,面對複雜的社會無所適從,為了生存還常常干出些違法的活兒。很多人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學會了欺詐,學會了泡髮廊、闖賭窩,甚至還形成了派系,成為“問題孩子”,除了有礙社會治安,還極易為社會黑勢力所利用,後果堪憂。
卡娃
卡娃
農民進城務工,參加城市建設,或說人口流動,已成為一種趨勢。由此帶來的值得探討、研究的課題多多。對進城農民工孩子的撫養、教育,就是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如果說早先農民進城務工后的“留守兒童”問題主要留給了農村;那麼現今“進城卡娃”(或說“流動兒童”)的問題,則主要留給了城市,至少是城鄉兼而有責。有專家指出,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應視為中國最大的“扶貧工程”。切中肯綮,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