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盆地
埔里盆地
埔里盆地位於台灣島中部西側海拔380~500米山地間,地處台灣本島地理中心,是因南北走向斷層生成的埔里盆地群(包括日月潭盆地等)中最大一處。
埔里盆地
台灣島上的東西橫貫公路是一條著名的觀光公路,由霧社向西,沿眉溪河谷蜿蜒下山,經過大約15千米的路程,眼前景色豁然開朗。環顧四周,近處是一層層平坦的地面,遠處是一座座秀麗的山峰,一種典型的盆地地形景觀呈現在面前,這就是位居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盆地。
埔里盆地位於台灣省雪山山脈南部,日月潭北部,呈曲邊三角形,頂點在北山坑,底邊向外凸出,其他兩邊向里凹入,南北長約10千米,東西寬約6千米,面積僅42平方千米,地勢由東向西緩傾,海拔400-500米。埔里盆地四周由海拔壓800—1000米的群山所環抱。
在台灣島中部山地與平原的交接地帶中,即北起北港溪(大肚溪上源之一)南至濁水溪之間的大約30千米的範圍內,分佈著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除埔里盆地之外,還有魚池盆地、日月潭盆地、頭社盆地以及十幾個面積不及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合稱埔里盆地群。它們大都是因斷層作用陷落而成的,最初都曾積水成湖,後來由於地殼繼續變動,除日月潭之外,其餘湖水均已泄出。
埔里盆地群總面積約73.4平方千米。埔里盆地群北至南緣距離約30公里,作北北東~南南西排列,概與本島主要地質構造線平行。埔里盆地及魚池盆地面積較大,其中前者若以標高380至500米作為盆地的範圍,面積約42平方千米,盆地內多為現代沖積層。階地在盆地西南部頗為發達,最高者高出河床達80至100米。至於魚池盆地,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00米間,其面積約為21平方千米,出露地層多為現代沖積層,露出之基盤岩層均受赭土化作用(laterization)。魚池盆地與其北之埔里盆地之連接處是高約700至800米之山嶺,漁池盆地高出埔里盆地之最低面約200米,但比南側相連之日月潭為低。日月潭地為蓄有發電水源之盆地,已利用為發電之月,盆地地面高度為723米,為埔里盆地群中拔海最高者。在日月潭盆地以南之諸小盆地如頭社與統櫃等,標高分別為640米與600米逐次降低。
埔里盆地群最初系由斷層與褶皺而產生之低洼盆地,其排列受主要地質構造之控制。其後各盆地又連續發生堆積、撓曲、侵蝕、回春等作用后而使山間湖泊先後宣洩乾涸,附近河流下切亦盛,最後造成盆地群之現貌。埔里盆地群之河流均系承接各該盆地四周諸溪流,然後分別流入烏溪與濁水溪。
埔里盆地群分佈於三紀亞變質岩區山地之埔里陷落區,大肚溪上游之北港溪與濁水溪中游中游流路之間。南北約30公里,之間有大小十數個山間盆地,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之排列,而其排列方向與地層之主要構造方向一致。
根據研究,埔里盆地也是構造盆地。埔里盆地之地層由上而下如次:
1、沖積層:以砂礫及黏土組成,構成低位盆地面。
2、台地礫層:以紅土層與礫石層組成,構成高位盆地面。
3、頭嵙山統礫層
4、頭嵙山統黏土層
5、基盤古第三紀地層
另外根據在八十六年前的台灣側視電達映像分析,發現位於濁水溪至大安溪間有甚多走向西北西之橫斷層,這些橫斷層被認為是與埔里盆地之成因有關。即埔里盆地為這些橫移斷層在錯開時所產生的一種pull-apart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