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教學原則之一。指教學中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知識、技能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達到熟練程度,需要時能及時、準確地再現。是順利接受新知識,積累所學知識,並運用於實際的必要條件。既反映學生學習內容、方式等特點,又體現科學知識系統性的要求。中外教育家對此均有論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主張“學”與“習”並重,認為教學中的鞏固工作,不僅可以熟記已學的知識,還能起到知新的作用。
![鞏固性原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b/m1bc6172a380a8e38cdd412520641558c.jpg)
鞏固性原則
記憶是隨著全部認識過程的心理活動進行並完成的。因此知識、技能的鞏固問題不能孤立地解決,需要學生在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和運用知識各個環節上都有很高的質量。但是,專門組織的鞏固工作也是重要的,要把兩方面結合起來。在鞏固知識、技能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的關係。一般說,意義識記是主要的,要盡量避免不理解的單純機械識記。但是,也不能把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絕對對立起來。有些知識如歷史年代、外國語單詞等需要一定程度的機械識記,有時機械識記也有助於促進意義識記。鞏固知識、技能的主要方法是複習和練習。複習、練習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並且要富於變化,有時候有必要簡單地重複已經學過的知識、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釋新的事實或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最有效地鞏固舊知識的方法。在複習中,還要把及時的複習、經常的複習和階段的複習互相結合起來。根據心理學的材料,識記之後遺忘立即開始,因此教學新知識之後就要及時複習,在經常複習的基礎上,到一定階段要進行集中複習。集中複習能使舊知識系統化,區分出知識中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發現原來沒有發現的內在聯繫,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保證知識、技能鞏固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通過經常的教學檢查提供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知識是否鞏固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鞏固工作。鞏固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教師對需要記憶的教材劃出明確範圍,並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生識記、再認、再現等記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