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書
口袋書
徠口袋書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放在口袋裡的書籍,對口袋的標準書沒有完全準確的界定,大抵是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口袋書從此流行於世並引發了一場“紙皮書革命”,對歐美國家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美國發明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一起列入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人類冒險和不尋常的事件當中。
中國最初的連環畫也屬於口袋書。
口袋書之所以在西方興起併流行到現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它的便於攜帶,可以在上下班的公車上、地鐵里隨手翻閱。在許多西方國家,“口袋書”的產生也往往是這樣的:一本書先做精裝本,賣得好,就再出平裝書,最後才出“口袋書”,“口袋書”處在銷售的最後一撥。
由於它體積小,好攜帶,售價也低廉,紙也較低檔,“口袋書”的銷售地點也常是非書店營業場所,如超市、便利店、機場、車站、地鐵等等,麥當勞也賣,人們可以隨手買一本,等車或乘飛機時將它讀完,下了車船飛機或扔了或捐了。在英國、德國,很多教堂外都有不少人在捐書,其中多是口袋書。口袋書的內容也多種多樣,旅遊指南、浪漫小說、生活指導、流行讀物都有,許多《聖經》也都是小小的一冊。正是因為口袋書便於攜帶,它就可以在上下班途中陪伴讀者輕鬆一程,特別貼和見縫插針式的閱讀習慣和“讀書以消閑”的閱讀目的。
但口袋書在國內似乎也一夜之間多了起來。印象里中國式的口袋書自出現之時就一直是精品書的另一代名詞,能以口袋書的形式出版的總以名著縮寫本、古詩詞選為最,再不濟也得是名言警句精華本之流。這類書不光內容嚴正使人一點輕鬆沒有,在裝幀紙張的設計選擇上也屬於那種必須小心輕放的,放在口袋裡,怕折了,進書櫃里裝點門面倒是不錯的安排,起碼可以安撫大部分人要時刻提高自身修養的“急切”心理。其實早在中國古代也有小開本的書,古人稱為“巾箱本”或“袖珍本”或“掌上本”,經史子集都有,它最重要的用處和好處就是能藏在長袖中便於考場作弊。到了20世紀中後期,發行量最大的口袋書得算是《毛主席語錄》和《新華字典》了。應該說,這兩類口袋書的出現倒是最名副其實,最符合國情的產物。
時下國徠內口袋書的流行更多的與出版方的一哄而上有關,正如《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總編宋文京所說,大多國產的口袋書與國外的相比,缺的是明確的市場定位和方向。因此沒有目標讀者群,似乎為小而小,或追求異形本的獵奇效果,或只是將大書字型大小縮小便了,結果是,精緻沒精緻起來,通俗沒有通俗下去,內容上也缺乏原則性和獨創性。
在出版商一廂情願的設想里,國內口袋書的購閱者應該大都集中為城市裡的所謂白領人士,甚至還有人聲稱:因為休閑服裝的流行,能裝進休閑服口袋的口袋書才應運而生。
國內口袋書的最新流行趨勢是各類動漫的袖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