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景區

廣西的自然景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緣,桂林市東北部。縣內聚居著瑤、漢、壯、侗等20個民族,其中瑤族佔全縣總人口的6.9%。灌陽縣轄區內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歷史的熏陶,使灌陽呈現出多姿多彩、奇特瑰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縣內石林、奇峰、溶洞遍布,有古文化遺址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構成了一幅美麗迷人的風景畫。

地理環境


文市石林
文市石林
灌陽景區中有以景色壯觀,長達數十公里的地下暗河——灌陽神宮;填補桂林旅遊區空白可與雲南的路南石林相媲美的文市石林群落;清秀無比的太子山原始森林;曾經發生過悲壯的民族興衰、尚未揭開神秘面紗的世界瑤族發祥地——千家洞以及氣勢恢宏、保存完好、素有“小南京”和“大觀園”譽的月嶺古民居尤為典型且遠近聞名。近年來吸引著大量觀光遊客。

主要景觀


文市石林

千家洞
千家洞
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
文市石林位於灌陽縣城北部30公里處,是由典型的喀斯特岩侵蝕而成,佔地5平方公里,奇石羅列,具有雙層結構、劍狀峰頂造型奇特等特點。“飛馬橫空”、“八仙飄海”、“雄鷹展翅”、“仙人牧鹿”等景點栩栩如生,她是可與雲南路南石林相媲美而又更為典型的劍狀岩溶地貌。石林下樟榕蒼遒,紅楓綠柳交相輝映,古井清泉,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據岩溶學博士蔣忠城先生考證文市石林后發現其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它是一種比雲南路南石林更典型的劍狀岩溶地貌。由於桂林的氣候條件優於路南,所以文市石林的劍狀岩溶更加典型和普遍;二是它有比世界其他熱帶地區的劍狀岩溶地貌具有更複雜的發育歷史。文市石林還具有雙層結構,劍狀峰頂和造型奇特等特徵。文市石林的前期開發工作正在進行,其第一期游步道已基本完工,並陸續接待了部分慕名前來觀光和遊覽的客人。文市石林的開發利用將填補桂林旅遊圈沒有石林的空白。

千家洞

千家洞
千家洞
灌陽黑岩
灌陽黑岩
灌陽景區
灌陽景區
千家洞原始森林景區位於灌陽縣城東南18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屬自治區級水源林保護區,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保護植物伯樂樹、紅豆杉,二級珍貴植物福建柏,三級保護的長苞鐵杉、南方鐵杉等;以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有小靈貓、獼猴、穿山甲、錦雞、水鹿、大鯢等。據多種家譜記載:千家洞曾經住有千戶人家,因稅收問題被官府追殺,逃離故地,至今田地屋基殘存,有悲慘的《九節牛角》的傳說,是瑤族遷徙的一部苦難史,是海內外瑤胞嚮往回歸的勝地。散居在國內外的瑤胞都有認定自己的祖先是從千家洞遷徙出來的,歷年來常有瑤胞到此來尋根問祖。為了研究瑤族苦難的遷徙歷史,尋找瑤族迷失的祖居地。由武漢大學哲學系、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廣西瑤學會、灌陽縣委縣政府組織的“中國灌陽都龐嶺千家洞研討會”於1998年5月5日至7日在灌陽召開,到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千家洞就在以都龐嶺的韭菜嶺為中心的周邊地區。

灌陽黑岩

高草禪林寺
高草禪林寺
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
黑岩又稱“神宮”、“龍宮“,位於灌陽縣城北面7.5公里的蘇東村,為一神奇、罕見、特大的溶洞,洞深在25公里以上,一條清澈見底的地下河貫穿全洞,堪稱“世界第—水洞”。該洞鐘乳石保存完好,景態神奇,各種動植物形態應有盡有,栩栩如生,“百龍嬉水”、“暗河神象”、“雙塔爭輝”、“水現蓮花”、“銀針世界”等景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經億萬年精心雕琢而成。洞內空氣清新,四季恆溫18℃,可乘舟遊覽。目前開發的2公里其中前段1.3公里為水路乘舟遊覽,後段0.7公里為陸路步行覽勝。二期工程竣工后,出洞口(人工隧道)可觀賞桃花園--小龍田園風光:距神宮洞口左側500米處,有一泉水從地下湧出名曰潮水泉,該泉水每晝夜定時六次退潮,潮漲時伴有鼓鑼的敲打聲,水位迅即升高,十幾分鐘后即退潮,潮漲潮落令人叫絕。

高草禪林寺

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
高草禪林寺——桂北著名佛教勝地,位於灌陽縣西山瑤族鄉李家村,坐落于海洋山脈深山老林之中。高草禪林寺始建於明朝(1468年),由海永禪師除草立寺,起名高草禪。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藥王殿、藏佛洞、海會塔等32尊。寺周圍群山環繞、古木參天,前後四棵銀杏樹已有數百年歷史,極為珍貴。寺後有一天然礦泉水眼,流出的水清澈甘甜,可直接飲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在此舉行廟會節,吸引了不少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始建於明末清初,至今保存完善,是具有中原楚國風貌和和格調的建築群。整齊平滑的青石板路,青磚碧瓦、錯落有致的六個大院,古井、石磨、戲台、蓄倉、魚池、花園構成典型的清代古民居。
建於清朝的“孝義可風”石碑坊、“步月亭”、“文昌閣”、“百步亭”、“催官塔”、“將軍廟”、“石寨”、“孔林墓”、“古井旋螺”、等古迹構成一幅古樸濃郁的美麗畫卷。

灌陽古亭

據《灌陽縣誌》記載,原來的該縣共有古亭76座。近幾十年來隨著公路的快速修建和其它原因,人們已很少從古道行走,古道、古渡口邊的古亭因無人維修,大多數在風雨的侵襲下衰敗倒塌。至今仍完好的大約還有20多座,且基本上分佈在該縣的文市鎮水車鄉新圩鄉
紫來亭-------始建於元末明初,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建,位於水車鄉大營村東。
小井灣亭-----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位於新圩鄉渡村北。
廣益亭-------建於1914年,位於文市鎮文市村至大灣村道1.5公里處。
灌陽蜜棗
灌陽蜜棗
解頤亭-------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位於文市村東約1公里的古道上。
紅軍紀念亭---建於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位於文市鎮公路橋上游約50米處。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路經文市在此亭渡江,1982年灌陽縣人民政府將其改名“紅軍紀念亭”,東、西岸各有一座,此亭在東岸。

文化活動


灌陽特產
紅棗蜜棗雪梨紅蘿蔔紅薯粉絲羅漢果
灌陽小吃
油茶紅薯粉麻圓粑粑羊角粽酸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