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是《詩經·邶風》第19篇。此詩寫一次發生在河邊的送別。兩位年輕人終於拜別親友登船,剎那間化作了一葉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飄飄遠去。畫境之由近而遠,同時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騁目遠望的悠長思情。全詩二章,每章四句,語言質樸自然,情感鮮明強烈。上下章景象相同、地點相同,而情感卻由淺到深:正因為有了這種迴環復沓的手法,使詩意顯得更加蘊蓄深沉。

作品原文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註釋譯文


註釋

⑴二子:衛宣公的兩個異母子。
⑵景:通憬,遠行貌。泛泛:飄蕩貌。景:聞一多《詩經通義》“景讀為‘迥’,言漂流漸遠也”。
⑶願:思念貌。
⑷養(yáng)養:心中煩躁不安。
⑸瑕:訓“胡”,通“無”。“不瑕”,猶言“不無”,疑惑、揣測之詞。

譯文

你倆乘船走了,船兒飄飄遠去。多麼思念你呵,心中戀意難除。
你倆乘船走了,船影漸遠漸沒。多麼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災禍!

創作背景


據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析,此二子是指衛國公子晉的兩個兒子伋和壽。他們為兄弟情誼,爭先赴死。衛國人感其精神,就編寫了這首詩歌。
衛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覬覦公子及(人名)的儲君之位,與母親齊姜(人名)進讒言給衛宣公,后三人設計要在公子及出門路上將其殺死。朔有一個親兄弟叫公子壽,他與公子及的關係極好,得知此事後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卻不聽其勸告準備毅然赴死,公子壽不忍,將公子及灌醉後代其上路,公子及醒來駕船追趕,但追上公子壽的小船時公子壽已被殺死,公子及悲痛萬分,告知殺手我才是公子及,你們殺錯了人,既然如此將我也殺死回去復命吧。殺手將二人首級送與衛宣公,宣公得見后悲傷過度而死。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壽兩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這個故事的記錄。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詩可以視為一首送別詩。這一次動情的送別,發生在河邊。“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筆法。首句還是近景,兩位年輕人終於拜別親友登船;二句即鏡頭拉開,剎那間化作了一葉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飄飄遠去。畫面視點在送行者這邊,所以畫境之由近而遠,同時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騁目遠望的悠長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與送行者牽念之情的跌宕,有了“異質同構”的對應,令你說不清那究竟是波流,還是牽思之漫衍了。由此過渡到“願言思子,中心養養”,直抒送行者牽念深情,就更見得送別匆匆間的難捨難離了。“養養”是一個奇特的辭彙。按照前人的解說,“養養”即“思念”之意,總嫌籠統了些。有人訓“養養”為“痒痒”,頓覺境界妙出:這是一種搔著心頭癢處的感覺,簡直令人渾身顫抖、無法招架的奇妙反應。以此形容那驛動於送行者心上的既愛又念,依依難捨又不得不舍的難言之情,實在沒有其他辭彙可以替代。
詩之二章,採用了疊章易字的寫法,在相似中改換了結句。景象未變,情感則因了詩章的迴環復沓,而蘊蓄得更其濃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長河中消逝,送行者卻還在河岸上久久凝望。當“二子”離去時,他(她)正“中心養養”,難斷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儘是滾滾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滿了浪波與風險。遠去的人兒,能不能順利渡過那令人驚駭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風險吞沒——這正是佇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為之擔憂的。“願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願的方式,傳達了這一情感上的遞進和轉折,在割捨不了的牽念中,涌生出陡然襲來的憂思。於是,滾滾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間,便剎那間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帶著牽念,帶著驚懼,而發自心底的呼喊。
同是一首送別詩,《邶風·二子乘舟》寫得遠比《邶風·燕燕》單純。全詩無一句比興,詩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現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瀉,也沒有《燕燕》那種“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細節表現。但它的內涵卻極為豐富:因為畫面只有飄飄遠逝的二子、船影,其餘全為空白,便為讀者的聯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因為背景全無,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為誰,其表現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適合於“母子”“男女”“友朋”,成為一種具有極大涵蓋面的“人間之情”。它之能夠激發各種身份的讀者之共鳴,而與詩人一起唏噓、一起牽掛,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二子謂伋、壽也。乘舟,渡河如齊也。”
宋代嚴粲《詩緝》:“首章言伋、壽二子乘舟涉河以適齊,其影泛泛然,何所歸乎?為其將見殺顧其影而憐之也,我念而思之,中心養養然,憂不知所定也。二章言二子泛泛然從此逝矣,痛其往而不返也。詩人深求其心之無他而恕之,故曰不為瑕過而有害也”。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詩人用意甚微而婉,不可泥詩以求事,尤不可執事以言詩。當迂迴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後得其意旨之所存。詩非賦二子死事也,乃諷二子以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