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失健運

脾失健運

脾失健運是中醫臟腑辨證的病機名稱,是指因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或他病日久,損傷脾胃,使脾臟運化功能失常,其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尚有力。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對整個人體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是脾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的功能的總和,脾氣不足則運化失職,會影響水谷轉輸和水液代謝。脾失健運影響到水谷運化時,初期可見納呆、腹脹、腸鳴、泄瀉等;日久則面黃,消瘦,四肢無力,少氣懶言。《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所以當脾失健運影響到水液化生及轉輸功能時,若水液化生障礙會導致津液不足,則機體失潤;若水濕困脾,使脾的轉輸功能受損,水液停聚而致水濕痰飲,則可見四肢浮腫,小便不利等症。

簡介


● 英文名稱: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飧瀉者,或因春傷風邪,清氣下陷,脾失健運,以致完谷不化也。(《醫宗金鑒》)

名詞解釋


● 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脾失健運,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機。脾主運化,脾陽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升清。輕則出現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癥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若水濕困阻則四肢浮腫,或水泛成痰成飲,產生其他痰證或飲證。治以健脾為主。

脾主運化

●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是說脾氣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功能。
● 脾主運化是整個飲食物代謝過程的中心環節,同時也是後天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生理功能。
● 食物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腐熟后,變為食糜,然後下傳於小腸以作進一步消化。小腸中的食糜進一步消化后,分為清濁兩部分,其精微部分之清者經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全身,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從而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因此食物的消化吸收雖離不開胃和小腸的功能,但必須經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
● 脾氣轉輸精微物質的途徑有兩個,一是上輸於心肺,化生氣血,進而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臟腑、四肢百骸,即“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稱為“脾氣健運”,則能為人體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讓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發揮正常生理功能。

脾失健運

● 脾的運化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可影響食物消化,影響精微物質的吸收、轉輸布散,導致食欲不振,腹脹、便溏,以及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 脾失健運常用的方劑為四君子湯,方劑組成為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人蔘甘溫,補益脾胃之氣為君葯。白朮甘溫兼有苦燥之性,補氣健脾,與人蔘相伍,益氣補脾之力更著,為臣葯。茯苓為佐葯,炙甘草為佐使葯。四葯相合,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