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紅色的起點的結果 展開
- 2015年葉永烈著作的圖書
- 田沁鑫執導的話劇
- 大型意境多媒體舞台劇
紅色的起點
2015年葉永烈著作的圖書
中國共產黨從何而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首部完整披露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末的巨著。
解讀秘密檔案,揭露世界最大政黨誕生的台前幕後;還原歷史細節,再現九十年來黨史塵封的紛紜真相。
不論你的政見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九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不過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然而,如今它已是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並且深度影響了現代中國的進程。中國共產黨當初是怎樣誕生,成為一個眾所關注的話題。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本書作者以“地利優勢”,在滬作了長時間細緻採訪,又專程赴北京及嘉興南湖訪問,歷經十餘年考證,以客觀的筆調,創新的“T”字型結構,即既以寫橫剖面為主──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斷代史,也寫縱剖面──中共“一大”代表們的後來命運,娓娓道來中國共產黨之由來……
★共產黨如何在中國橫空出世?
★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樣的國內國際形勢?
★陳獨秀、李大釗為何沒有出席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代表中的兩名外國人是誰?
★共產國際援助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中共一大代表們後來的命運及結局如何?
★要了解現代中國進程,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從何而來、為什麼能,需要讀《紅色的起點》。
★首部真實展現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末的紀實長篇,大視角揭秘中共早期領袖人物的命運沉浮。
★解讀秘密檔案,揭露世界最大政黨誕生的台前幕後;還原歷史細節,再現九十年來黨史塵封的紛紜真相。
★全書採用“T”字型結構,既寫橫剖面──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斷代史,也寫及縱剖面──中共“一大”代表們的後來命運和結局,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著作為“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紅色歷程;長卷《“四人幫”興亡》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文革”的真實寫照。《鄧小平改變中國》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此外,還有長篇自傳《華麗轉身》、採訪手記《出沒風波里》以及《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以及記述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等。
序
序章追尋
紅色“福爾摩斯”出了好點子
《往矣集》記述了如煙往事
“恆昌福麵坊”原來是塊寶地
毛澤東、董必武投來關注的目光
美國發現中共“一大”文獻
在蘇聯找到了俄文稿
第一章前奏
出現在奧地利的神秘人物
列寧委派他前往中國
“馬客士”和“里林”名震華夏
《新青年》“一枝獨秀”
蔡元培“三顧茅廬”
群賢畢至北京大學
初出茅廬的“二十八畫生”
大總統的午宴被“五四”吶喊聲淹沒
“新世界”遊藝場躥出黑影
騾車載著奇特的賬房先生去天津
第二章醞釀
鮮為人知的“俄國共產黨華員局”
來自海參崴的秘密代表團
喬裝“新聞記者”訪問李大釗
三益里的四支筆投奔陳獨秀
漁陽里石庫門房子中的密談
張東蓀和戴季陶抽身離去
陳望道“做了一件大好事”
添了一員虎將——李達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組”
陳獨秀出任“小組”的書記
第三章初創
“S.Y.”和它的書記俞秀松
新漁陽里6號掛起魏碑體招牌
刷新《新青年》,與胡適分道揚鑣
跟張東蓀展開大論戰
《共產黨》月刊和《中國共產黨宣言》
穿梭於京滬之間的“特殊學生”張國燾
“亢慕義齋”里成立了北京小組
羅章龍和劉仁靜加入北京小組
第四章響應
“毛奇”和新民學會
蔡和森從法國給毛澤東寫來長信
“何鬍子是一條牛”
湖北出了個董必武
陳潭秋、包惠僧加入武漢小組
山東的“王大耳”
水族青年鄧恩銘
斯托諾維奇在廣州找錯了對象
北大三員“大將”南下羊城
陳獨秀在廣州建立小組
周佛海其人
周恩來赴法尋求真理
趙世炎加入旅法小組
第五章聚首
維經斯基圓滿完成來華使命
伊爾庫茨克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
張太雷出現在伊爾庫茨克
共產國際“三大”在克里姆林宮舉行
密探監視著來到上海的馬林
尼科爾斯基之謎終於揭開
“二李”發出了召開“一大”的通知
15位代表聚首上海
“北大暑假旅行團”住進博文女校
查清中共“一大”開幕之日
第六章成立
法租界貝勒路上的李公館
中國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一幕
一番又一番的激烈爭論
密探突然闖入會場
子夜作出緊急決定
大東旅社發生兇殺案
匆匆轉移嘉興南湖
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
陳獨秀返滬出任中共中央局書記
中共“二大”在上海輔德里召開
國共攜手建立統一戰線
中共“三大”的主題是國共合作
第七章錘鍊
有人前進,也有人落荒
王盡美積勞成疾,心力交瘁
李大釗從容就義絞刑架
張太雷血染羊城
李漢俊遭捕后當天即被處決
鄧恩銘“不惜唯我身先死”
何叔衡沙場捐軀
楊明齋死因終於大白
馬林死於法西斯屠刀
陳獨秀凄風冷雨病歿江津
陳潭秋被秘密殺害於新疆
淪為巨奸,陳公博千夫所指
賣國求榮,周佛海嗚呼獄中
維經斯基花甲之年病逝莫斯科
李達在“文革”中蒙難
董必武“九十初度”而逝
毛澤東離世震撼世界
陳望道脫黨又重新入黨
“棲梧老人”原來是包惠僧
張國燾凍死於加拿大養老院
車禍使劉仁靜喪生
終於找到尼科爾斯基的照片
尾聲中國共產黨歷程
序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每當我徜徉在上海興業路上,望著那幢用青磚與紅磚相間砌成的“李公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肅然起敬之餘,我又感到困惑:這樣“開天闢地的大事變”,為什麼在漫長的歲月之中,還沒有一部長篇細細描述?
作為上海作家協會的專業作家,占著“地利”優勢,我在1988年冬開始著手這一題材的創作準備工作。
我進入“角色”之後,很快就發現,這一題材錯綜複雜,在當時有許多“禁區”,特別是對一些重要中共“一大”代表評價不一,所以造成多年來無人涉足這一重大題材進行創作。
當我來到中共“一大”會址進行採訪時,他們的第一句話,使我十分吃驚:“你們上海作家協會又來了?!”
我一問,這才得知:在我之前,兩位上海老作家早已注意這一重大的“上海題材”,先後到中共“一大”會址進行採訪。
先是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老作家於伶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這一創作領域。他當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正確評價陳獨秀。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寫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無法“繞”過陳獨秀。在20世紀50年代,陳獨秀還戴著“中國托派領袖”、“右傾機會主義頭子”之類大帽子。不言而喻,於伶無法寫作這一重大“上海題材”。
接著是上海作家協會的另一位副主席、老作家吳強在20世紀60年代著手於這一重大“上海題材”。吳強除了遇上於伶同樣的難題之外,還多了一道難題:當時,中蘇兩黨正在展開“大論戰”,而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蘇俄共產黨的幫助下創建的。儘管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共產黨並不等同於列寧領導的蘇俄,但是在當時中蘇“大論戰”的形勢下,這一題材仍是“麻煩”甚多。不言而喻,吳強和於伶一樣,在作了許多採訪之後,也沒有寫出作品。
就創作才華和創作資歷,作為後輩的我,遠不如於伶和吳強。我十分幸運的是,恰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對歷史問題倡導實事求是的原則,使我有可能闖入這一久久難以涉足的創作領域。
我一次次訪問了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得到了熱情的幫助。從最初找到這一會址的沈之瑜,到館長倪興祥、支部書記許玉林,研究人員陳紹康、陳沛存、俞樂濱、任武雄,還有檔案保管人員,都給我以鼓勵、支持。
我專程前往北京,訪問了九旬長者羅章龍、王會悟,也得到李書城夫人薛文淑及其子女,還有包惠僧夫人謝縉雲的許多幫助。中國革命博物館李俊臣研究中共“一大”多年,與我長談,給予指點。中國人民大學楊雲若教授是研究共產國際與中共關係的專家,因病住院,她的丈夫林茂生教授陪我前去看望,答覆了我的許多疑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貞教授是研究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專家,也給我以指教。
在所有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中,唯劉仁靜的資料最少。我求助於他的兒子劉威力,他逐一答覆了我的有關問題。
我來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與館長於金良長談,他非常詳盡地介紹了中共“一大”在南湖舉行閉幕式的情況。
上海的九旬老人、陳獨秀的機要秘書鄭超麟,親歷中共早期活動,尤其是熟悉陳獨秀的情況。我多次訪問他,每一次他都不厭其煩地給予答覆。
陳望道之子陳振新,陳望道的高足、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光磊教授,上海市地名辦公室,原大東旅社老職工孫少雄等,也給我以幫助。
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中共“一大”的回憶錄、訪問記、論文、人物傳記、檔案等中共黨史專家們做出的眾多的研究成果。本書是在中共黨史專家們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沒有他們的細緻的研究,就不會有這本書。例如,邵維正的幾篇關於中共“一大”的論文,給了我很多啟示。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狀態下召開的,當時的檔案所存甚少。中共“一大”的代表們雖然有很多人留下了回憶文章,但大都是事隔多年的回憶,而人的記憶力終究有限,因此對許多事說法不一。陳公博的《寒風集》中甚至把馬林和“斯里佛烈”(馬林的原名)當成兩個人,而《包惠僧回憶錄》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多處。
尤為重要的是,由於這些中共“一大”代表後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政見不一,回憶的觀點也有明顯分歧。大致上可分三類:一類是後來留在中國大陸的,如董必武、李達、包惠僧的回憶;一類是在海外的,如張國燾的回憶;另一類是成為漢奸的陳公博、周佛海的回憶。仔細、慎重地比較各種回憶錄,去除錯記之處,剔除虛假,刪去某些人的自我吹噓,弄清某些難言之隱,這番“去偽存真”的功夫頗費時間,但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力避“誤區”,盡量做到本書史實準確,因為所描述的是重大歷史事件;然而,錯誤的竄入有時往往還是難以避免的。
本書採用“T”字形結構:第一章至第六章,寫的是歷史的橫剖面,即1921年前後,而第七章則是縱線,寫了中共“一大”代表及與“一大”有關的重要人物自1921年至謝世的人生軌跡,其下限一直寫到1987年劉仁靜之死。另外,《尾聲》一章以粗線條勾勒中共的歷程。
這樣的“T”字形結構,為的是使這本書有縱深感。
當本書正在寫作之中,1990年2月12日,我在上海作家協會出席專業作家會議,有關領導傳達了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意見:“希望上海的專業作家能完成一部關於中共‘一大’的長篇,以慶祝中共誕生70周年。”這一意見與我的創作計劃不謀而合。《新民晚報》很快就報道了我的創作情況。這樣,也就更加緊了本書的創作。
《紅色的起點》初版本在199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前夕,而這本書在當時又是關於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唯一一部紀實長篇,正因為這樣,書一出版,引起強烈反響,進入“熱門書排行榜”前五名。數十家報刊選載、摘載、連載了這部長篇,內中有《文匯報》、《羊城晚報》、《報刊文摘》、《文摘報》、《海上文壇》、《民主與法制》,等等。《社會科學報》則連載了作者關於《紅色的起點》的採訪手記。
1991年6月28日,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召開了《紅色的起點》作品討論會。作家、黨史專家、評論家熱情地肯定了這部紀實長篇。
中共黨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楊雲若教授指出:
“《紅色的起點》一書收集了有關中共‘一大’的大量資料,集中解決了若干含糊不清的問題,把黨成立之前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書才思橫溢,文筆流暢,可讀性很強,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它既是一本優秀的報告文學著作,又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多年致力於中共“一大”研究的中共黨史專家邵維正教授指出:
“看了《紅色的起點》,大有清新之感,這樣生動地再現建黨的歷史,的確是一個突破。”
《紅色的起點》在港台的反響,頗為出乎意料。
在香港、台灣,我曾發表過許多文章,出版過很多著作,但是《紅色的起點》能夠打入港台書市,出乎意料——因為這本書在海峽此岸,列為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獻禮書。這樣的獻禮書,居然堂而皇之由香港和台灣出版社分別印行港版、台版。
最初,在199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70周年大慶之際,香港《明報》月刊7月號和台灣《傳記文學》第7期(及第8期),分別發表了《紅色的起點》的《序章》。
接著,香港印出了香港版本,書名用中性的書名《中共之初》。
接著,台灣版則用了《大機密》這樣聳人聽聞卻又不具政治色彩的書名。
從《紅色的起點》《中共之初》到《大機密》,反映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出版界的不同視角和心態。
台灣版封面上印著紅色的《大機密》三個大字之外,在書名旁邊,還印著“國共真相·軍政秘檔”。封面上方,有一行醒目的字:“一舉揭露70年來國共政爭的始源!”
這樣一部充滿神秘感的長篇,其實,就是《紅色的起點》!
考慮到《紅色的起點》是政治性很強的書,我與港、台出版社簽約時,都說明如作修改,必須事先徵得作者同意。對方遵守諾言,除了改換書名之外,內文一字不改,只是刪去了原卷首語“謹以本書獻給中國共產黨70華誕”,由我另寫了適合港、台讀者的卷首語。
台灣版的內容提要,是台灣出版商寫的,印在封面勒口上。那措辭雖然是從台灣商業性視角寫的,大體上還是可以的:
“15個赤手空拳的年輕人竟然徹底改變了現代中國人的命運!”
“對於中國漫長的歷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確實是不平常的一周。這一周是中國現代史上‘紅色的起點’。”
“雖說那15位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在離開李公館那張大餐桌之後,人生的軌跡各不相同,有人成鋼,有人成渣,然而,中國共產黨卻在70年間,從最初的50多個黨員發展到今日擁有4800多萬黨員。中共不僅是中國第一大黨,也是世界第一大黨。中國共產黨黨員的人數,佔世界共產黨黨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7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館所召開的中共‘一大’,雖只15個人出席,卻影響深遠……”
這樣的內容提要,一字不易,移作大陸版用,也未嘗不可!
韓國一家出版社要出《紅色的起點》的韓文版。他們說,韓國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由於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所以對於韓國人民來說,要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要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麼誕生的,需要讀《紅色的起點》。
在《紅色的起點》初版本出版之後,我又對《紅色的起點》作了許多修改和補充,使這本書不斷以新的面目與廣大讀者見面。
2013年1月,波蘭馬爾沙維克出版社出版了《紅色的起點》英文版REDORIGIN。
接著,在2013年,美國全球按需出版公司DemandGlobal出版了《紅色
的起點》法文版DEPOINTDEDEPDRTROUGE。
這次,我再度對《紅色的起點》進行修改和補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與華夏出版社共同出版。
——葉永烈
紅色的起點
出版年:2005-2
頁數:354
定價:30.00元
裝幀:簡裝本
ISBN:978721905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