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腹周圍癌
壺腹周圍癌
壺腹周圍癌是一種常見的消系統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壺腹癌、膽總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腸癌。壺腹周圍癌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男性居多。壺腹周圍癌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飲食、飲酒、環境、膽道結石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關,也可由良性腫瘤惡變而來。壺腹周圍癌主要表現是黃疸(皮膚、鞏膜黃染)、消瘦、腹痛等。壺腹周圍癌治療主要以手術方法為主,不能手術者,可以採用化療或聯合放化療等,以改善生活質量。壺腹周圍癌可以合併或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膽汁性肝硬化、膽道感染、中毒性休克。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普通外科、腫瘤外科或腫瘤科
● 壺腹周圍癌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飲食、飲酒、環境、膽道結石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關,也可由良性腫瘤惡變而來。以下人群容易患壺腹周圍癌。
● 40歲以上的男性。
● 長期高脂肪飲食的人。
● 長期酗酒的人。
● 患有膽道結石、膽道慢性炎症的人。
● 壺腹周圍癌常見的表現有黃疸、消瘦、腹痛。
● 黃疸出現較早,呈進行性加重,也可呈波動性。
● 多伴有皮膚瘙癢。
● 腹痛:中上腹痛為首發癥狀,可放射至背部,常於進食后、傍晚、夜間加重。
● 間歇性寒戰、發熱。
● 食欲不振、飽脹、消化不良、乏力、腹瀉或脂肪瀉、灰白大便和體重下降等。
● 確診壺腹周圍癌主要依靠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 尿便檢查、血液檢查、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是初步的檢查手段,可初步了解病情。
● 超聲檢查診斷率相對較低。
● CT、磁共振檢查對鑒別胰頭癌有意義,有助於本病診斷。
●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上有重要價值。
● 經皮經肝膽管造影術有定位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 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對胰頭癌診斷有益,從血管位置改變,可間接確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 醫生診斷壺腹周圍癌,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實驗室及影像檢查。
● 黃疸、消瘦、腹痛癥狀是診斷壺腹周圍癌的重要依據。
● 實驗室檢查顯示糞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尿膽紅素陽性而尿膽原陰性。血清膽紅素、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轉氨酶輕至中度增高,癌胚抗原CA19-9和CA125均可升高。引流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可發現癌細胞。
● 影像檢查可見可顯示腫瘤的位置與輪廓;ERCP可見十二指腸乳頭隆起的菜花樣腫物。
● 壺腹周圍癌組織類型以腺癌最多見,其次是乳頭狀癌、黏液癌。
● 根據Vater壺腹癌TNM分期(AJCC 2017第8版):
● Ⅰ期:腫瘤局限於壺腹或奧迪括約肌;腫瘤超出奧迪括約肌和(或)侵及十二指腸黏膜下;無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
● Ⅱ期:腫瘤侵及胰腺(≤0.5cm);腫瘤侵及胰腺(>0.5cm),或胰腺周圍軟組織/十二指腸漿膜,無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侵襲;無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
● Ⅲ期:腫瘤侵及胰腺(>0.5cm),或胰腺周圍軟組織/十二指腸漿膜,無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侵襲;腫瘤侵及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或)肝總動脈,無論腫瘤大小;1~3個區域淋巴結轉移,無遠處轉移。
● Ⅳ期:有遠處轉移。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黃疸、消瘦、腹痛等癥狀,容易與壺腹周圍癌混淆,這些疾病有胰腺癌、胰腺炎、膽管結石、膽管癌、傳染性肝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癥狀、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對於有癥狀和(或)併發症的壺腹周圍癌,主要依靠手術治療。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
● 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一經確診,應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 術前給予營養支持,必要時術前輸血、血漿、白蛋白以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症。
● 如癌腫轉移,可行內引流術以減輕黃疸,如膽囊空腸吻合術或膽總管空腸或十二指腸吻合術等姑息性旁路手術;若發生十二指腸狹窄可行胃空腸吻合術。
● 化學療法一般不敏感,常用氟尿嘧啶、絲裂黴素或阿糖胞苷、長春新鹼等聯合用藥。
● 還可應用具有抗癌或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藥治療。
● 壺腹周圍癌常合併或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膽汁性肝硬化、膽道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治療難度。
● 壺腹周圍癌是惡性腫瘤,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不僅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給患者和家人心理也造成很大影響。
● 本病晚期可出現惡病質,表現為極度消瘦、貧血、無力、全身衰竭等,會危及生命。
● 壺腹周圍癌會轉移,可直接蔓延至胰頭、門靜脈及腸系膜血管;或區域淋巴結轉移,如十二指腸后、肝十二指腸韌帶胰頭上下等處的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多至肝。
● 壺腹周圍癌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病理類型、治療方法、發病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遠期效果較好,5年生存率可達40%~60%。
● 避免長期高脂肪飲食。
● 避免酗酒。
● 積極治療膽道結石、膽道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