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黑峪村的結果 展開
黑峪村
山東萊蕪高庄鎮轄村
黑峪村隸屬萊城區高庄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12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10公里處。黑峪村地處山區,北鄰筆架山,南與蓮花山相望,東接小庄村,西與牛泉鎮龐家莊村為鄰。自東往西依次是后黑峪村、前黑峪村、官莊村,統稱為黑峪村。現有人口756人,耕地面870畝。
目錄
據《亓氏譜》記載,清嘉慶年間亓姓由勸禮村遷此建村;明正德年間亓姓由米庄遷此建后黑峪村,當時山峪中古樹參天,陰翳蔽日,故取名黑峪;官莊村據李氏譜碑記載,清康熙年間李姓由孟中榮遷此建村,為立庄以後吉祥,故取名官莊。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新山鄉·前黑峪村”。1938年以前屬新山鄉管轄;1939年隸屬和平鄉;1941年隸屬新甫縣野店區;1950年屬野店鄉;1955年屬汶南區;1956年野店鄉歸為魯家鄉;1956年至1958年前後,黑峪官莊村三村成立裕民農業合作社,隸屬高庄鄉;同年成立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劃歸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又劃歸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隸屬高庄辦事處魯家鄉;1985年隸屬高庄鎮;2001年隸屬高庄街道辦事處。
1949年三村共75戶,350口人,耕地面積960畝,全村總佔地面積(包括山嶺溝耕地)3300餘畝。
建國后,黑峪村群眾結合山區實際條件,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大搞封山造林,綠化莊園,本著“山上木材樹戴帽,山下果樹圍山腰”的規劃,快速發展,至“文革”前已初具規模,形成了梨行、杏行、棗行、桑行、柿子行、核桃園、山楂園、花椒園等。全村養蠶70餘板,可惜後來桑樹絕跡,養蠶業停止。“文革”后新的領導班子對本村樹林業生產極為重視,特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全村的荒山荒灘溝邊路旁等空間隙地,實行專業戶承包,家家戶戶有零星小果園。近幾年又增加了新的果樹品種,更新換代,現已形成規模,收入逐年增加。
黑峪地處山區,解放前嚴重缺水。一遇天旱,吃水要到外村去挑,更談不上澆地了。解放后各屆領導班子都注重了水利建設的發展,發動人們打吃水井,修水庫,築塘壩,開挖大水池,修揚水站,現灌溉面積達400餘畝。2001年戶戶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水,農業生產得到了保障,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黑峪村處在半山之中,“文革”前,三村通外只有一條崎嶇小路而坑窪不平,只能通行手推車。如遇雨雪天,泥濘難行,村中街不成街路不成路,彎彎曲曲。“文革”后,村委廣泛發動群眾,開通了到小辛庄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三村的大街小巷。對各山頭的生產路進行了治理。1996年以來將主要幹道全部水泥硬化。
黑峪村解放前村莊貧窮落後,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解放后,村委加大了對文化教育的投入,興辦學校,對考上大專院校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經濟支持。最近幾年內,每年都有幾名學生考入大學,並出現了研究生。現在幾乎家家有彩電音響,戶戶有電話,2001年被評為電話村。
黑峪村房屋溝十分出名,自村西至溝底長達幾華里,號稱“黑峪大峽谷”,谷中懸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相傳很早之前狼蟲及飛禽走獸極多,山谷中生長上百種中草藥。解放后經過長期開發和治理,現在山腰梯田層層,草木鬱鬱蔥蔥,春天百花盛開,秋天碩果累累。
清代名醫亓占峰,字依山,生於1784年,卒於1864年。少時倜儻,有大志,及長,習醫,以專治各類瘡疾見長。醫術高超,功深有素。求醫者絡繹不絕,經其治療痊癒者不計其數。泰安有一少女腹內膿腫,遍求名醫治療無效,亓占峰獨創醫案,為其治癒。壽終后葬於雁嶺關之側,其墓表文:“宮山蒼蒼,汶水蕩蕩。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周圍人們感其醫德,常攜牲饌到墓前供奉。外縣有一求醫者,愈后感激再生之恩,竟鑄一銅像送到其家。3年後,人們又在其故居附近修建廟宇,並以其忌辰古歷二月二十六日為廟會日,直到解放初期,1996年重修,改為紀念堂。
黑峪村最初由汪黃二姓遷入建村,遷來之年已無證可考。現共有七姓,分別為亓、楊、董、李、張、殷、申,以亓、楊為大姓。
黑峪人多手藝,村中人各有所長,久居山裡,石匠最為有名。蓋房瓦匠也甚出色,鄰村古石房都是黑峪村瓦匠所修建。修墳也很講究,能雕刻各種石像、石碑。鐵匠也較多,織布、繅絲,還有釀造匠,說書藝人等。劈鐵是黑峪一大專業,人們走遍全國各地為工廠企業加工破碎生鐵,村中有十幾個劈鐵隊和四個建築安裝隊,還有翻砂廠、麵粉加工廠、空心磚廠等,村裡人能工巧匠極多,給黑峪村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黑峪村人講風格,講義氣,崇尚文明,村中人團結一致,和睦共處,村風端正,一派正氣,村民誠實善良,並十分好客。
戰爭年代,黑峪村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出工出資,踴躍支前。解放前參軍的有若干人,其中李孝義犧牲於1942年。尚健在的還有李孝文,師級幹部,在杭州,現已離休。志願軍2人,解放后應徵人伍的達幾十人之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幸遇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黑峪村人人積極投入經濟建設大潮之中,他們正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才智,描繪著一幅壯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