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心
芭蕉心
芭蕉含鉀高,缺鉀吃得多還是有作用,但吃飯好的話應該鉀就夠了,所以吃基本沒效。
芭蕉心
但是,無常不等於無,不可迷信經書。《佛本行集經》卷18:
“猶如空拳誑於小兒,如芭蕉心,無有真實。如秋雲起,乍布還收。如閃電光,忽出還滅。如水上沫,無有常定。如熱陽炎,誑惑於人。”
這裡的空拳的比喻歷來被批評,因為它從不定推導出了無,世間法的本質(漢傳佛教)並不是“無”,而是從不定推導出“心”,所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說芭蕉其實是有心的,只是只靠“觀”是空妄的,要靠修行者不懈尋找,就像鏡花必然有真花照耀,水月必然有真月在天!
大顛禪師說:修行如剝芭蕉。修行人猶如一株芭蕉,芭蕉心被一層層的葉所包。修行就是把一層層包裝去掉,把心找到,把心亮出來,這就叫“覓心”。但是覓心並不是等於得到心了,而是見心,剝盡了芭蕉,把芭心亮了出來,這個結果叫“明心”。若心明了,即心亮了,明心了,則也就見性了。正如橫渠著名的《芭蕉詩》,所謂“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枝。”便是明心見性的最好註腳。
生長在山野,果實多籽,味澀不可實的芭蕉,其肉莖可入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止血等功效。
未開花前,采其假莖,剝去外皮,得日光燈燈管般內莖,切細,可做:(一)涼拌野芭蕉心。(二)野芭蕉心燉肉。
野芭蕉幼嫩莖心是傣族普遍食用的莖桿類野菜之一。野芭蕉莖心的吃法,主要有炒吃和腌漬兩種。以芭蕉莖心為主料炒制的小菜,有芭蕉心炒豆豉和芭蕉心炒肉末。烹飪這兩道小菜,將新鮮的野芭蕉莖心橫切成片浸泡在清水內,用竹筷攪裹一遍各片間相連的細絲后,把芭蕉莖心薄片捏碎,再用竹筷攪裹細絲,漂洗一遍,捏干水分備炒。烹炒芭蕉心炒豆豉,先將豆豉在油鍋內煸炒至香味溢出,再加入捏碎的芭蕉心和食鹽炒熟即裝盤供食用。烹炒芭蕉心炒肉末,則先將芭蕉心在油鍋內炒至五六成熟,再加入預先切細的肉末翻炒至熟,加入食鹽、味精拌勻即供食用。用豆豉和瘦肉末配炒的芭蕉心,細膩適口,味道鮮美,有去膩、減肥作用,是別具特色的民族風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