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兄
從兄
從兄的第一種含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稱為堂哥)(即從父兄)。
從兄的第二種含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侄(即從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從兄(即從祖兄)。
從兄的第三種含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孫(即族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從伯叔父(即族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從兄的第四種含義,指的是比“本義族兄”血緣關係更遠的己輩男子,是自己的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
含義1:從兄=從父兄
從兄的第一種含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稱為堂哥)(即從父兄)。
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上古漢語稱為從父兄(“從父”+“兄”的意思),晉代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親兄弟(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晉代稱為同堂兄,唐代簡稱為堂兄;
父親的親兄弟(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從哥、堂哥;
父親的親兄弟(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現在稱為堂兄、堂哥。
自己和從父兄是同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父兄弟)。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從父兄死後的喪服為大功。
示例1:從兄=從父兄
東漢·班固《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荊王劉賈,高帝【西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從父兄也。”唐·顏師古《漢書注》:“父之兄弟之子,為從父兄弟也。言本同祖,從父而別。”
南朝宋·荀伯子《荀氏家傳》:“(荀)仲豫名悅【荀悅,字仲豫】,郎陵(縣)長儉【荀儉】之少子,彧【荀彧】從父兄也。”
潁川郡潁陰縣荀氏世系表 | ||||||||
荀遂 | 不詳 | 荀曇 | 荀彝 | 荀攸 | 荀緝 | 荀彪⊕ | ||
荀適 | 荀彪⊕ | 不詳 | ||||||
荀淑 | 荀儉 | 荀悅 | 不詳 | |||||
荀緄 | 荀彧 | 荀惲 | 荀甝 | 荀頵 | 荀崧 | 荀蕤 | ||
荀羨 | ||||||||
荀霬 | 荀愷 | 荀烈 | 不詳 | |||||
荀顗 | 無子 | |||||||
荀粲 | 無子 | |||||||
荀爽 | 荀棐 | 荀肸 | 荀勖 | 荀輯 | 荀綽 | 不詳 | ||
荀藩 | 荀邃 | 荀汪 | ||||||
荀組 | 荀奕 | 不詳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荀爽,又名荀諝(xū)。 2.荀彪,生父是荀緝,嗣父是荀適。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yīn)列傳第四十二》:“寔(shí)【崔寔(崔台)】從兄(從父兄)烈【崔烈】,有重名於北州,歷位郡守、九卿。”
博陵郡安平縣崔氏世系表 | |||
崔毅 | 崔駰 | 崔盤 | 崔烈 |
崔瑗 | 崔寔 | ||
附:崔寔(shí),又名崔台。 |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十三·王琨傳》:“初,[王琨(王崑崙)]從兄(從父兄)(新建縣開國宣侯)華【王華】孫(新建縣開國侯)長【王長】襲華爵為新建(縣開國)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王琨(王崑崙)]門侄不休,從孫(從孫裹義)長是故左衛將軍(新建縣開國定侯)嗣【王嗣】息,少資常猥,猶冀晚進。頃更昏酣,業身無檢。故衛將軍華忠肅奉國,善及世祀;而長負釁承對,將傾基緒。嗣小息(新建縣開國侯)佟【王佟(王終)】閑立保退,不乖素風,如蒙拯立,則存亡荷榮,私祿更構。’[王琨(王崑崙)]出為冠軍將軍、吳郡太守,遷中領軍。”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二十四·王思遠傳》:“王思遠,琅邪(郡)臨沂(縣)人。尚書令晏【王晏】從弟(從父弟)也。父羅雲【王羅雲】,平西長史。思遠八歲,父(王羅雲)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郡)太守羊敬元,並棲退高尚,故思遠少無仕心。……臨海(郡)太守沈昭略贓私,思遠依事劾奏,高宗【南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及思遠從兄(從父兄)晏、昭略叔父文季【沈文季】請止之,思遠不從,案事如故。”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鎮之[弟弘之、弘之孫晏、晏從弟(從父弟)思遠]傳》:“思遠【王思遠】,晏【王晏】從父弟也。父羅雲【王羅雲】,平西長史。思遠八歲,父(王羅雲)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郡)太守羊敬元並棲退高尚,故思遠少無仕心。……臨海(郡)太守沈昭略贓私,思遠依事劾奏,明帝【南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及思遠從兄(從父兄)晏、昭略叔父文季【沈文季】並請止之,思遠不從,案事如故。”
琅邪郡臨沂縣王氏世系表 | ||||||||||
王融 | 王覽 | 王裁 | 王導 | 王悅 | 王琨⊕ | 王嘏 | 王偃 | 王懋 | 王瑩 | 王實 |
王誕 | 王詡 | 不詳 | ||||||||
王恬 | 王浩 | 不詳 | ||||||||
王琨⊕ | ||||||||||
王洽 | 王珣 | 王弘 | 王錫 | 王僧衍 | 王茂璋 | 王沖 | ||||
王僧達 | 王道琰 | 王融 | 不詳 | |||||||
王虞 | 王深 | 王僧聰 | 不詳 | |||||||
王柳 | 王猷 | 王瞻 | 王長玄 | 不詳 | ||||||
王孺 | 王遠 | 王僧佑 | 王籍 | 王碧 | ||||||
王微 | 無子 | |||||||||
王僧謙 | 不詳 | |||||||||
王曇首 | 王僧綽 | 王儉 | 王騫 | 王規 | ||||||
王瑓 | 王承 | |||||||||
王稚 | ||||||||||
王僧虔 | 王慈 | 王泰 | 王廓 | |||||||
王志 | 王緝 | 王確 | ||||||||
王休 | 不詳 | |||||||||
王珉 | 王練 | 王釗 | 不詳 | |||||||
王協 | 王謐⊕ | 王球 | 無子 | 王奐⊕ | 王肅 | 王紹 | ||||
王劭 | 王穆 | 王簡 | 不詳 | |||||||
王智 | 王彧⊕ | 王繢 | 王雋 | 王克 | ||||||
王僧朗 | 王粹 | 王奐⊕ | ||||||||
王伷 | 不詳 | |||||||||
王份 | 王琳 | 王銓 | ||||||||
王僉 | ||||||||||
王彧⊕ | ||||||||||
王默 | 王惠 | 不詳 | ||||||||
王謐⊕ | ||||||||||
王薈 | 王廞 | 王華 | 王嗣 | 王長 | 不詳 | |||||
王佟 | 不詳 | |||||||||
王懌 | 王琨 | 不詳 | ||||||||
不詳 | 王鴻 | 不詳 | ||||||||
王正 | 王曠 | 王羲之 | 王玄之 | 王蘊之⊕ | 無子 | |||||
王凝之 | 王蘊之⊕ | |||||||||
王平之 | 無子 | |||||||||
王徽之 | 王楨之 | 王翼之 | 王法興 | 不詳 | ||||||
王靜之⊕ | ||||||||||
王獻之 | 王靜之⊕ | 王悅之 | 不詳 | |||||||
王廙 | 王胡之 | 王茂之 | 王裕之 | 王瓚之 | 王秀之 | 王峻 | 王琮 | |||
王耆之 | 王隨之 | 王鎮之 | 王標之 | 不詳 | ||||||
王弘之 | 王曇生 | 不詳 | ||||||||
王普曜 | 王晏 | 王德元 | 不詳 | |||||||
王詡 | 不詳 | |||||||||
王羅雲 | 王思玄 | 不詳 | ||||||||
王思征 | 不詳 | |||||||||
王思遠 | 不詳 | |||||||||
王彬 | 王彪之 | 王臨之 | 王訥之 | 王准之 | 王輿之 | 王進之 | 王清 | |||
王瑰之 | 王逡之 | 不詳 | ||||||||
不詳 | 王圭之 | 王灝 | 不詳 | |||||||
王翹之 | 王望之 | 王泰之 | 王元弘 | 王素 | 不詳 | |||||
王誼 | 王雄 | 王渾 | 王戎 | 王綏 | 不詳 | |||||
王乂 | 王衍 | 王玄 | 不詳 | |||||||
王詡 | 不詳 | |||||||||
王澄 | 王徽 | 不詳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王僧朗,又名王超。王佟,又名王終。王琨,又名王崑崙,父親是王懌。王德元,又名王湛。王綏,又名王萬。 2.王琨,又名王混,生父是王恬,嗣父是王悅。王謐,生父是王劭,嗣父是王協。王彧,生父是王僧朗,嗣父是王智。王奐,生父是王粹,親生祖父是王僧朗,嗣祖父是王球。王蘊之,生父是王凝之,嗣父是王玄之。王靜之,又名王靖之,生父是王徽之,嗣父是王獻之。 |
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五十五·崔勵傳》:“領軍將軍元義為明堂大將,以勵【崔勵(449年—522年)】為長史。(崔勵)與從兄(有誤,應為從父弟)鴻【崔鴻(478年—525年)】俱知名於世。”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二·封懿[族曾孫(族曾孫裹義)回、回子隆之、回弟(有誤,應為弟子)肅、回族弟(族弟裹義)述]傳》:“肅【封肅】,字元邕,博涉經史。太傅崔光(崔孝伯)見而賞焉。(封肅)位尚書左中兵郎中。(封肅)性恭儉,不妄交遊,唯與崔勵(449年—522年)、勵從兄(有誤,應為從父弟)鴻【崔鴻(478年—525年)】尤相親善。”
清河郡崔氏世系表 | ||||||||||
崔琰 | 崔諒 | 崔遇 | 崔瑜 | 崔逞 | 崔諲 | 崔靈和 | 崔宗伯 | 崔休 | 崔鷿 | 崔瞻 |
崔欽 | 崔京 | 不詳 | 崔瓊 | 崔輯 | 崔修之 | 崔元孫 | 崔亮 | 崔士安 | 不詳 | |
崔士和 | 崔乾亨 | |||||||||
崔士泰 | 崔肇師 | |||||||||
崔幼孫 | 崔光韶 | 崔通 | 不詳 | |||||||
崔光伯 | 崔滔 | 不詳 | ||||||||
崔攸之 | 不詳 | |||||||||
崔目連 | ||||||||||
崔曰連 | 崔僧祐 | 不詳 | ||||||||
崔僧深 | 崔伯驎 | 不詳 | ||||||||
崔伯驥 | 不詳 | |||||||||
崔伯鳳 | 不詳 | |||||||||
崔祖龍 | 不詳 | |||||||||
崔祖螭 | 不詳 | |||||||||
崔祖虯 | 不詳 | |||||||||
崔曠 | 崔靈延 | 崔光 | 崔勵 | |||||||
崔劼 | 不詳 | |||||||||
崔敬友 | 崔鴻 | 崔子元 | ||||||||
崔道固 | 崔景微 | 崔休纂 | 不詳 | |||||||
崔景業 | 崔休緒 | 不詳 | ||||||||
附: 1.崔鷿(pì),《北齊書》作崔鷿,《北史》作崔甗(yǎn),《魏書》和《新唐書世系表》作崔忄夌(línɡ),《古今姓氏書辨證》作崔稜(línɡ)。 2.崔目連和崔曰連是否為同一人,待考。 3.崔光,又名崔孝伯。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司馬傳第十二》注引西晉·郭頒《魏晉世語》:“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 5.西晉·荀綽《冀州記》:“諒即琰之孫也。” 6.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十二·崔玄伯傳》:“顯祖時,有崔道固(崔輯的兒子,崔修之的兄弟),字季堅,琰八世孫也。祖瓊,慕容垂車騎屬。父輯,南徙青州,為泰山太守。道固賤出,嫡母兄攸之、目連等輕侮之。”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據此推定崔肇師為崔琰十二世孫。 7.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二十·崔逞傳》:“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石虎,為特進。父瑜,黃門郎。”據此推定崔鷿為崔琰十一世孫。 8.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京生瓊。” 9.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修之、目連。” 10.崔鴻的曾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修之,曾仕南朝宋為樂陵太守;崔鴻的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幼孫,曾仕南朝宋為長廣太守。 11.崔靈延的祖父,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中作崔曠。崔靈延與崔道固曾一起作戰,兩人應當比較親的關係(見於《北史》、《魏書》、《廣韻》)。 |
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七十一上·外戚傳上》:“劉羅辰(獨孤奴真),代(國)人,(北魏)宣穆皇后(劉氏)之兄也。父眷【劉眷(獨孤頭眷)】,為北部大人,帥部落歸國。羅辰有智謀,謂眷曰:‘從兄(從父兄)顯【劉顯(獨孤丑伐)】,忍人也,願早圖之。’眷不以為意。”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八·劉庫仁(弟子羅辰、羅辰曾孫仁之)傳》:“眷【劉眷(獨孤頭眷)】第三子羅辰【劉羅辰(獨孤奴真)】,機警有智謀,謂眷曰:‘從兄(從父兄)顯【劉顯(獨孤丑伐)】,忍人也,願早圖之。’眷不以為意。”
南匈奴攣鞮(dī)氏(劉氏)世系表 | ||||
攣鞮烏利 | 攣鞮羌渠【單於】 | 攣鞮於扶羅【持至屍逐侯單於】 | 劉豹【左賢王】 | 劉淵【大單於】 |
攣鞮呼廚泉【單於】 | 不詳 | |||
劉宣【右賢王】 | 不詳 | |||
劉去卑【監國右賢王】 | 劉猛【右賢王】 | 劉副侖【獨孤部首領】 | ||
劉路孤【獨孤部首領】 | ||||
劉訓兜 | 劉虎【鐵弗部首領】 | |||
附: 1.攣鞮,又作虛連題。 2.劉去卑,本名攣鞮去卑。 3.劉訓兜,又名劉誥升爰。 4.劉豹,本名攣鞮豹。 5.劉虎,又名劉烏路孤。 6.攣鞮呼廚泉於216年7月被曹操強留於鄴城,此後南匈奴單於終止。南匈奴瓦解後分裂為屠各部、獨孤部、鐵弗部、盧水胡等。 7.劉猛於272年正月被西晉政府暗殺后,其子劉副侖加入鮮(xiān)卑族拓跋部,創立南匈奴獨孤部,其餘的部眾由其弟劉訓兜(劉誥升爰)領導,後來劉訓兜(劉誥升爰)的兒子劉虎(劉烏路孤)創立南匈奴鐵弗部。 |
南匈奴屠各種劉氏漢趙政權世系表 | ||||||
劉豹 | 劉淵【太祖】 | 劉和【廢帝、戾太子】 | 無子 | |||
劉聰【烈宗】 | 劉粲【隱皇帝】 | 劉元公 | ||||
劉宣 | 不詳 | |||||
劉亮【景皇帝】 | 劉廣【獻皇帝】 | 劉防【懿皇帝】 | 劉綠【宣成皇帝】 | 劉曜【襄宗】 | 劉熙【攝政皇太子】 | 無子 |
附: 1.劉豹,本名攣鞮豹。 2.劉聰,又名劉載。 3.劉淵的廟號,先作高祖,后改作太祖。 4.劉粲的謚號,一作隱皇帝,一作靈皇帝。 |
南匈奴獨孤部劉氏(獨孤氏)世系表 | |||||||
劉副侖 | 不詳 | ||||||
劉路孤【首領】 | 獨孤沒根【南部大人】 | 獨孤丑伐【首領】 | 不詳 | ||||
劉肺泥 | 不詳 | ||||||
劉亢埿【首領】 | 不詳 | ||||||
獨孤頭眷【北部大人】 | 劉犍 | 不詳 | |||||
獨孤奴真【北部大人】 | 劉殊暉 | 劉求引 | 劉爾頭 | 劉仁之 | 劉嵩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劉環雋 | 不詳 | |||
劉仕雋 | 劉坦 | ||||||
劉去斤 | 不詳 | ||||||
附: 1.獨孤沒根,又名劉庫仁、劉洛垂。 2.獨孤頭眷,又名劉眷。 3.獨孤丑伐,又名劉顯。 4.劉亢埿(ní),又名劉亢掞。 5.獨孤奴真,又名劉羅辰。 6.苻堅於376年滅鮮卑族拓跋氏代國,將原來的代國一分為二:黃河以東由劉庫仁(劉洛垂、獨孤沒根)統治,黃河以西歸劉庫仁(劉洛垂、獨孤沒根)的侄子劉衛辰(獨孤奴真)管轄。 |
南匈奴鐵弗部劉氏(赫連氏)世系表 | ||||
劉虎 | 劉務桓 | 劉悉勿祈 | 不詳 | 無子 |
劉衛辰 | 赫連勃勃 | |||
劉閼陋頭 | 不詳 | |||
附: 1.劉虎,又名劉烏路孤。 2.劉務桓,又名劉豹子。 3.劉閼陋頭,又名劉閼頭。 4.赫連勃勃,又名劉勃勃。 |
南匈奴鐵弗部劉氏(赫連氏)胡夏政權世系表 | ||||||
劉去卑【正皇帝】 | 劉訓兜【元皇帝 | 劉虎【景皇帝】 | 劉務桓【宣皇帝】 | 劉衛辰【太祖】 | 赫連勃勃【世祖】 | 赫連昌【皇帝】 |
赫連定【末帝】 | ||||||
附: 1.劉去卑,本名攣鞮去卑。 2.劉訓兜,又名劉誥升爰。 3.劉虎,又名劉烏路孤。 4.赫連勃勃,又名劉勃勃。 5.赫連昌,又名赫連折。 6.赫連定,又名赫連直獖(fén)。 |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等《晉書·列傳第七·宗室傳》:“會惠帝【西晉孝惠皇帝】(司馬衷)西遷,虓(xiāo)【司馬虓】與從兄(從父兄)平昌(縣)公模【司馬模】、長史馮嵩等刑白馬歃血而盟,推東海(郡)王越【司馬越】為盟主,虓都督河北諸軍事、驃騎將軍、持節,領豫州刺史。”
河內郡溫縣司馬氏世系表 | |||||||
司馬防 | 司馬懿【西晉高祖】 | 司馬師【西晉世宗】 | 司馬攸⊕ | 司馬蕤⊕ | |||
司馬冏 | 司馬照⊕ | 無子 | |||||
司馬超 | 無子 | ||||||
司馬柔之⊕ | 司馬建之 | 不詳 | |||||
司馬昭【西晉太祖】 | 司馬炎【西晉世祖】 | 司馬衷【西晉惠皇帝】 | 司馬遹 | 司馬臧 | 無子 | ||
司馬尚 | 無子 | ||||||
司馬柬 | 無子 | ||||||
司馬瑋 | 司馬范 | 司馬秀 | 不詳 | ||||
司馬乂 | 司馬碩 | 無子 | |||||
司馬穎 | 司馬遵⊕ | 無子 | |||||
司馬晏 | 司馬鄴【西晉哀宗】 | 無子 | |||||
司馬熾【西晉仁祖】 | 無子 | ||||||
司馬攸⊕ | |||||||
司馬定國 | 司馬蕤⊕ | 司馬遵⊕ | |||||
司馬照⊕ | |||||||
司馬亮 | 司馬矩 | 司馬祐 | 司馬統 | 司馬義 | 司馬遵之 | ||
司馬宗 | 不詳 | 司馬柔之⊕ | |||||
司馬伷 | 司馬覲 | 司馬睿【東晉中宗】 | 司馬紹【東晉肅祖】 | 司馬衍【東晉顯宗】 | 司馬丕【東晉哀皇帝】 | ||
司馬奕【東晉廢帝,海西縣公】 | |||||||
司馬岳【東晉康皇帝】 | 司馬聃【東晉孝宗】 | ||||||
司馬沖⊕ | |||||||
司馬昱【東晉太宗】 | 司馬曜【東晉烈宗】 | 司馬德宗【東晉安皇帝】 | |||||
司馬德文【東晉恭皇帝】 | |||||||
司馬道子 | 司馬元顯 | ||||||
司馬馗 | 司馬泰 | 司馬越 | 司馬毗 | 司馬沖⊕ | 無子 | ||
司馬模 | 司馬保 | 無子 | |||||
司馬黎⊕ | |||||||
司馬綏 | 司馬虓 | 司馬黎⊕ | 無子 | ||||
司馬進 | 司馬遜 | 司馬承 | 司馬無忌 | 司馬恬 | 司馬尚之 | 司馬文思 | |
不詳 | 不詳 | 司馬康之 | 不詳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司馬鄴,又名司馬業。司馬義,又名司馬羲。 2.司馬攸,生父是司馬昭,嗣父是司馬師。司馬蕤(ruí),生父是司馬攸,嗣父是司馬定國。司馬照,生父是司馬蕤,嗣父是司馬冏(jiǒnɡ)。司馬遵,生父是司馬蕤,嗣父是司馬穎。司馬柔之,生父是司馬宗的兒子,嗣父是司馬冏。司馬沖,生父是司馬睿,嗣父是司馬毗(pí)。司馬黎,生父是司馬模,嗣父是司馬虓(xiāo)。 3.司馬紹的廟號,一作肅祖,一作肅宗。 |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等《晉書·列傳四十七·褚翜(shà)傳》:“褚翜,字謀遠,太傅裒(póu)【褚裒】之從父兄也。父頠(wěi)【褚頠】,少知名,早卒。”
河南郡陽翟縣褚氏世系表 | ||||
褚䂮 | 褚頠 | 褚翜 | 褚燹 | 褚希 |
褚洽 | 褚裒 | 褚歆 | 褚爽 |
唐·李百葯《北齊書·列傳第十二·堯雄傳》:“雄【堯雄】從父兄傑【堯傑】,字壽。”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二·虞國公仲(子興、興子洛)傳》:“虞國公仲【宇文仲】,德皇帝【北周德皇帝】(宇文肱)從父兄也。”
代郡武川縣東部鮮(xiān)卑宇文氏世系表 | ||||||
宇文陵 | 宇文系 | 宇文韜 | 宇文肱【德皇帝】 | 宇文泰【太祖】 | 宇文毓【世宗】 | 宇文賢 |
宇文覺【孝閔皇帝】 | 宇文康 | |||||
宇文邕【高祖】 | 宇文贇【宣皇帝】 | |||||
宇文阿頭 | 宇文仲 | 宇文興 | 宇文洛 | 宇文裕 | ||
宇文晉陵∷ | 宇文求男 | 宇文金殿 | 宇文顯和 | 宇文神舉 | 宇文同 | |
宇文中山∷ | 宇文豆頹 | 宇文騏驎 | 宇文永 | 宇文測 | 宇文該 | |
宇文深 | 宇文孝伯 | |||||
註: 1.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弟深)傳》:“宇文測,字澄鏡,太祖之族子也。”《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之族子也。”表中的宇文系、宇文晉陵(宇文普陵)和宇文中山,三支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宇文神舉和宇文測都是宇文泰的族子)得出。 附: 1.宇文晉陵,又名宇文普陵。 2.宇文泰,鮮卑名宇文黑獺、宇文黑泰。 3.宇文毓,鮮卑名宇文統萬突。 4.宇文覺,鮮卑名宇文陀羅尼。 5.宇文邕,鮮卑名宇文禰羅突。 |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五月,乙酉,(后)燕軍至台壁,(西燕康宗武桓皇帝)永【慕容永】遣從兄(從父兄)太尉大逸豆歸【慕容大逸豆歸】救之,平規擊破之。”
昌黎郡棘城縣東部鮮卑慕容氏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隴西郡枹罕縣西部鮮卑吐谷渾氏(慕容氏)吐谷渾政權世系表 | ||||
慕容涉歸【慕容部鮮卑大單於】 | 慕容吐谷渾【吐谷渾河南王】 | 慕容吐延【吐谷渾河南王】 | 吐谷渾·吐延·葉延【吐谷渾王】 | 吐谷渾·吐延·碎奚【吐谷渾王】 |
慕容廆【前燕高祖】 | 慕容翰 | 慕容鉤 | 不詳 | |
慕容皝【前燕太祖】 | 慕容俊【前燕烈祖】 | 慕容暐【前燕幽皇帝】 | ||
慕容泓【西燕肅皇宗】 | ||||
慕容沖【西燕威皇帝】 | ||||
慕容恪 | 慕容楷 | |||
慕容肅 | ||||
慕容紹 | ||||
慕容垂【後燕太祖】 | 慕容令【後燕獻庄皇帝】 | |||
慕容農 | ||||
慕容寶【後燕烈宗】 | ||||
慕容隆 | ||||
慕容麟【後燕延平皇帝】 | ||||
慕容熙【後燕昭文皇帝】 | ||||
慕容桓 | 慕容顗【西燕建明皇帝】 | |||
慕容納【南燕穆皇帝】 | 慕容超【南燕末主】 | |||
慕容德【南燕世宗】 | 無子 | |||
慕容評 | 不詳 | 慕容懿 | ||
慕容運 | 不詳 | 慕容永【西燕中興皇帝】 | 慕容亮 | |
慕容弘 | ||||
不詳 | 慕容大逸豆歸 | 慕容小逸豆歸 | ||
附: 1.吐谷渾·吐延·碎奚,又名吐谷渾·吐延·辟奚。 2.慕容廆(wěi),鮮卑名慕容奕落瑰。 3.慕容皝(huànɡ),鮮卑名慕容萬年。 4.慕容俊,鮮卑名慕容賀賴跋。 5.慕容垂,又名慕容霸、慕容缺,鮮卑名慕容阿六敦。 6.慕容德,又名慕容備德。 7.慕容沖,鮮卑名慕容鳳皇。 8.慕容令,又名慕容全。 9.慕容農,鮮卑名慕容惡奴。 10.慕容寶,鮮卑名慕容庫勾。 11.慕容麟,又名慕容驎,鮮卑名慕容賀鄰。 12.慕容熙,鮮卑名慕容長生。 13.慕容顗(yǐ),又名慕容覬(jì)、慕容凱。 |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及大軍將發,(桓楚武悼皇帝桓玄)從兄(從父兄)太傅長史石生【桓石生】密以書報之;(桓楚武悼皇帝)玄【桓玄】大驚,欲完聚江陵。”
譙國(譙郡)龍亢縣桓氏桓楚政權世系表 | |||
桓彝 | 桓溫【桓楚太祖】 | 桓偉 | 桓濬 |
桓玄【桓楚武悼皇帝】 | 桓升 | ||
桓雲 | 桓序 | 桓放之 | |
桓豁 | 桓石虔 | 桓誕 | |
桓振【桓楚皇帝】 | |||
桓石秀 | 桓稚玉 | ||
桓石民 | 無子 | ||
桓石生 | 不詳 | ||
桓石綏【桓楚皇帝】 | 不詳 | ||
桓石康 | 不詳 | ||
桓秘 | 桓蔚 | 不詳 | |
桓沖 | 桓嗣 | 桓胤 | |
桓謙【桓楚皇帝】 | 不詳 | ||
桓修 | 桓尹 |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八》:“初,混【謝混,字益壽】與劉毅款昵,混從兄(從父兄)澹【謝澹】常以為憂,漸與之疏;(謝澹)謂弟璞【謝璞】及從子(從祖子)瞻【謝瞻】曰:“益壽此性,終當破家。”澹,安【謝安】之孫也。”
陳郡陽夏縣謝氏世系表 | |||||||
謝裒 | 謝奕 | 謝玄 | 謝瑍 | 謝公義 | 謝鳳 | 謝超宗 | 謝才卿 |
謝據 | 謝朗 | 謝重 | 謝瞻 | 謝世紹 | 不詳 | ||
謝晦 | 謝世休 | 無子 | |||||
謝允 | 謝裕 | 謝恂 | 謝稚 | 謝璟 | 謝征 | ||
謝述 | 謝緯 | 謝朓 | 謝謨 | 不詳 | |||
謝安 | 謝瑤 | 謝澹 | 謝里 | 不詳 | |||
謝璞 | 謝濤 | 不詳 | 不詳 | 謝綽 | |||
謝琰 | 謝峻 | 謝密⊕ | 謝庄 | 謝颺 | 不詳 | ||
謝朏 | 謝諼 | ||||||
謝混 | 謝漣 | 不詳 | |||||
謝萬 | 謝韶 | 謝思 | 謝曜 | 不詳 | |||
謝密⊕ | |||||||
謝鐵 | 謝翀 | 謝方明 | 謝惠連 | 不詳 | |||
謝惠宣 | 不詳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謝公義,字靈運。 2.謝瞻,又名謝檐。謝世紹,又名謝驥。 3.謝密,生父是謝思,嗣父是謝峻。 4.謝貞,是謝藺的兒子。謝藺,是謝經的兒子。謝經,是謝綽的兒子。謝綽,是謝濤的曾孫。 |
北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顏真卿)與其從父兄杲卿【顏杲卿】,皆有大節以死。”
琅邪郡臨沂縣顏氏世系表 | |||
顏昭甫 | 顏元孫 | 顏杲卿 | 顏泉明 |
顏惟貞 | 顏真卿 | 顏頵 |
含義2:從兄=從祖兄
從兄的第二種含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侄(即從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從兄(即從祖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上古漢語稱為從祖兄(“從祖”+“兄”的意思),晉代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晉代稱為再從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稱為從堂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再從哥、從堂哥,簡稱為從哥;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現在稱為從兄。
自己和從祖兄是同曾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祖兄弟)。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從祖兄死後的喪服為小功。
示例2:從兄=從祖兄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二·王誕傳》:“王誕,字茂世,琅邪(郡)臨沂(縣)人,太保弘【王弘】從兄(從祖兄)也。祖恬【王恬】,中軍將軍。父混【王混(王琨)】,太常。”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王惠傳》:“王惠,字令明,琅邪(郡)臨沂(縣)人,太保弘【王弘】從祖弟也。祖劭【王劭】,車騎將軍。父默【王默】,左光祿大夫。惠幼而夷簡,為叔父司徒謐【王謐】所知。恬靜不交遊,未嘗有雜事。陳郡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惠時相酬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聞其名,以問其從兄(從祖兄)誕【王誕】,誕曰:‘惠後來秀令,鄙宗之美也。’”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王球傳》:“(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王球)起為義興(郡)太守。(王球)從兄(從祖兄)王弘為揚州,服親不得相臨,加宣威將軍,在郡有寬惠之美,徙太子右衛率。”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三·謝方明傳》:“(謝方明)從兄(從祖兄)景仁【謝裕,字景仁】舉為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中兵主簿。方明事思忠益,知無不為。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謂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賞,且當與卿共豫章國祿。’屢加賞賜。方明嚴恪,善自居遇,雖處暗室,未嘗有惰容。無他伎能,自然有雅韻。從兄(從祖兄)混【謝混】有重名,唯歲節朝宗而已。”
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五十四·崔亮傳》:“時隴西(郡)李沖當朝任事,亮【崔亮】從兄(從祖兄)光【崔光(崔孝伯)】往依之,謂亮曰:‘安能久事筆硯,而不往托李氏【李沖】也?彼家饒書,因可得學。’”
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七十七·酷吏傳》:“高遵,字世禮,勃海(郡)蓚(tiáo)(縣)人。父濟【高濟】,滄水(郡)太守。遵賤出,兄矯【高矯】等常欺侮之。及父亡,不令在喪位。遵遂馳赴平城,歸從祖兄中書令允【高允】。”
勃海郡蓚(tiáo)縣高氏世系表 | ||||||
不詳 | 高慶 | 高泰 | 高韜 | 高允 | 高忱 | 高貴賓 |
高懷 | 高綽 | |||||
高推 | 不詳 | |||||
高燮 | 不詳 | 高市賓 | ||||
高湖 | 高謐 | 高樹【文穆皇帝】 | 高歡【高祖】 | |||
不詳 | 高濟∷ | 高矯 | 高師 | 高和仁 | ||
高遵 | 高元榮 | 不詳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毗∷ | 不詳 | 高當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軌 | 不詳 | 高法昂 | 高聰 |
註: 1.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高濟據高允“從叔本義”定;高毗據高允“族兄本義”定。 2.高聰的高祖父的名字無法得知,但根據“高允附傳”的編排次序,認為高聰的高祖父不大可能是高泰。 附: 1.高樹,又名高樹生。 2.高歡,鮮卑名賀六渾。 |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二十六·趙善傳》:“趙善,字僧慶,太傅、楚國公貴【趙貴】之從祖兄也。祖國【趙國】,魏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父更【趙更】,安樂(郡)太守。”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八·盧玄(玄孫思道、昌衡、元明、潛)傳》:“初,玄【盧玄】從祖兄溥【盧溥】,(後燕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之末,總攝鄉部,屯於海濱,遂殺其鄉姻諸祖十餘人,稱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縣。”
五代·後晉·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王方翼,并州祁(縣)人也,高宗【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王庶人【廢皇后王氏】從祖兄也。祖裕【王裕】,(唐)武德(618年—626年)初隋州刺史。父仁表【王仁表】,(唐)貞觀(598年—649年)中為岐州刺史。”
太原郡祁縣王氏世系表 | ||||
王思政 | 王康 | 不詳 | 王仁祐 | 王氏【高宗廢后】# |
王裕# | 王仁表 | 王方翼 |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氏【同安公主】# | ||
李淵【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李治【高宗】#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關係。 附: 1.王康,又名王秉、王柬。 2.同安公主李氏,是李淵的同父同母妹妹。 |
含義3:從兄=三從兄
從兄的第三種含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孫(即族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從伯叔父(即族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上古漢語稱為族兄(“族”+“兄”的意思);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稱為三從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族哥;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三從哥,簡稱為從哥;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現在稱為族兄。
自己和族兄是同高祖父的兄弟關係(即族兄弟)。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族兄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示例3:從兄=三從兄
《大唐故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交州刺史、柱國、遂安王墓誌銘》:“(遂安郡)王諱安【李安】,字世壽,隴西(郡)成紀(縣)人也。太武皇帝【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再從侄,皇上【唐太宗文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之從兄(三從兄)。”
代北郡武川縣李氏(大野氏)世系表 | ||||
李天錫【懿祖】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淵【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李安 |
含義4:從兄=四從兄=五從兄=六從兄=……
從兄的第四種含義,指的是比“本義族兄”血緣關係更遠的己輩男子,是自己的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
自己和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是同天祖父以上(含同天祖父)的兄弟關係。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死後無服。
示例4:從兄=四從兄=五從兄=六從兄=……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等《晉書·載記第三·劉曜紀》:“(漢趙襄宗昭文皇帝)劉曜,字永明,元海【劉淵,字元海】之族子(族子裹義)也。少孤,見養於(漢趙高祖光文皇帝)元海。幼而聰彗,有奇度。年八歲,從元海獵於西山,遇雨,止樹下,迅雷震樹,旁人莫不顛仆,曜神色自若。(漢趙高祖光文皇帝)元海異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從兄(漢趙宣成皇帝劉綠)為不亡矣。’”
戰國·韓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申子【申不害】請仕其從兄官。”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崔林)少時晚成,宗族莫知,惟從兄琰【崔琰】異之。”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十九》:“春,二月,(桓楚太祖宣武皇帝)桓溫軍至青衣。漢主【成漢文皇帝】勢【李勢】大發兵,遣叔父右衛將軍福【李福】、從兄鎮南將軍權【李權】、前將軍昝(zǎn)堅等將之,自山陽趣合水。”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姚襄將圖關中,夏,四月,自北屈進屯杏城,遣輔國將軍姚蘭略地敷城,曜武將軍姚益生、左將軍王欽盧各將兵招納諸羌、胡。蘭,襄之從兄;益生,襄之兄也。”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翟魏威宗天王)遼【翟遼】,(丁零族首領)真【翟真】之從兄也。”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一》:“(北涼太祖武宣王)蒙遜【沮渠蒙遜】從兄男成【沮渠男成】為(北)涼將軍,聞蒙遜起兵,亦合眾數千屯樂涫。”
南宋·葉適《劉建翁墓誌銘》:“建翁【劉建翁】內事兩世母,奉從兄,撫幼弟;外交朋友,接鄉里,通無共有。”
清·葉廷管《鷗陂漁話·復園嘉會圖》:“紫袷衣倚柱而坐者為唐星轂,垂釣者為從兄實林【唐實林】。”
戰國·韓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申子〖申不害〗請仕其從兄官。(《戰國策·韓策一》:“申子請仕其從兄官,昭侯不許也。”鮑彪註:“仕其從父兄以官。“)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崔林)少時晚成,宗族莫知,惟從兄琰〖崔琰〗異之。”
《通典》禮典第六十:宋江氏問裴松之曰:“從兄女先剋此六月與庾長史弟婚,其姊蔡氏去三月亡,葬送已畢。從兄無嗣,兄子簡為後。今與從妹同服大功。大功末可以嫁子,不知無父而兄有大功服,可復嫁妹不?”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十九》:“春,二月,(桓楚太祖宣武皇帝)桓溫軍至青衣。漢主〖成漢文皇帝〗勢〖李勢〗大發兵,遣叔父右衛將軍福、從兄鎮南將軍權、前將軍昝(zǎn)堅等將之,自山陽趣合水。”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姚襄將圖關中,夏,四月,自北屈進屯杏城,遣輔國將軍姚蘭略地敷城,曜武將軍姚益生、左將軍王欽盧各將兵招納諸羌、胡。蘭,襄之從兄;益生,襄之兄也。”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翟魏威宗天王)遼〖翟遼〗,(丁零族首領)真之從兄也。”
《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五月,乙酉,(后)燕軍至台壁,(西燕康宗武桓皇帝)永〖慕容永〗遣從兄(從父兄,不確)太尉大逸豆歸〖慕容大逸豆歸〗救之,平規擊破之。”
昌黎郡棘城縣東部鮮卑慕容氏西燕簡表 | ||||
慕容涉歸 〖慕容部鮮卑大單於〗 | 慕容運 | 不詳 | 慕容永〖西燕中興皇帝〗 | 慕容亮 |
慕容弘 | ||||
逸豆歸曾祖=涉歸? | 逸豆歸祖=慕容運? | 不詳 | 慕容大逸豆歸 | 慕容小逸豆歸 |
說明:原錶轉見:慕容農。 |
《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一》:“(北涼太祖武宣王)蒙遜〖沮渠蒙遜〗從兄男成為(北)涼將軍,聞蒙遜起兵,亦合眾數千屯樂涫。”
南宋·葉適《劉建翁墓誌銘》:“建翁〖劉建翁〗內事兩世母,奉從兄,撫幼弟;外交朋友,接鄉里,通無共有。”
清·葉廷管《鷗陂漁話·復園嘉會圖》:“紫袷衣倚柱而坐者為唐星轂,垂釣者為從兄實林〖唐實林〗。”
● 從兄子(附)
《後漢書》儒林列傳下: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從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並立。
1)《史記》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傳》: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從父兄之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
扶風郡竇氏世系表 | |||
竇扈 | 竇經 | 不詳 | 竇嬰 |
竇充 | 竇漪房【孝文皇后】 | 劉啟【孝景皇帝】 | |
表格參考資料: |
2.1)《後漢書》: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后又立京氏易。[三]
注[三]大、小夏侯謂夏侯勝、勝從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2.2)《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桓帝鄧皇后諱猛女〖鄧猛女〗,和熹皇后(指鄧綏)從兄子(從父兄之子)鄧香之女也。
南陽郡鄧氏世系表 | |||||
劉炟【肅宗】 | 劉肇【孝和皇帝】# | 劉祜 【孝安皇帝】 | 劉保 【孝順皇帝】 | 劉炳【孝沖皇帝】 | |
鄧禹 | 鄧訓 | 鄧綏【和熹皇后】# | 劉志【孝桓皇帝】⊕# | ||
不詳 | 不詳 | 鄧香 | 鄧猛女【桓帝廢皇后】# | ||
劉炟【肅宗】 | 劉開【孝穆皇】 | 劉翼【孝崇皇】 | 劉志【孝桓皇帝】⊕# | ||
註: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2.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關係。 附:1.劉炳,又名劉昺。2.鄧猛女,又名鄧猛。3.劉志,生父是劉翼,嗣父是劉保,出繼后降了一輩。 表格參考資料: |
2.3)《後漢書·卷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李通〕乃使光武與軼【李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李通〕遣從兄子季【李季】之長安,以事報守【李守】。
3)《晉書·苻堅載記下》:苻朗,字元達,堅〖苻堅〗之從兄子也。
4)《魏書·封懿傳》、《北史》:懿〖封懿〗從兄子愷,字思悌,奕之孫也。父勸,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渤海蓨縣封氏世系表 | |||||
封釋 | 封悛 | 封放 | 封懿·字處德 | 封玄之 | |
封虔之 | 封磨奴·字君明 | ||||
封奕 | 封勸 | 封愷·字思悌 | 封伯達 | ||
封軌 | |||||
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封放為封奕兄弟,而《資治通鑒》說封放為封奕從弟。暫從《新唐書》說法。 |
● 從內兄(附)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范典》第一百十一卷中表部藝文二〈詩詞〉:《贈何劭王濟並序》傅咸 朗陵公何敬祖(即何劭),咸之從內兄。國子祭酒王武子(即王濟),咸從姑之外孫也。並以明德見重於世,咸親之重之。情猶同生義則師友何公。
● 從祖兄(附)
《魏書·列傳第七十七·酷吏傳》:“高遵,字世禮,勃海(郡)蓚(縣)人。父濟〖高濟〗,滄水(郡)太守。遵賤出,兄矯〖高矯〗等常欺侮之。及父亡,不令在喪位。遵遂馳赴平城,歸從祖兄中書令允〖高允〗。”
勃海郡蓚(tiáo)縣高氏世系表 | ||||||
不詳 | 高慶 | 高泰 | 高韜 | 高允 | 高忱 | 高貴賓 |
高懷 | 高綽 | |||||
高推 | 不詳 | |||||
高燮 | 不詳 | 高市賓 | ||||
高湖 | 高謐 | 高樹〖文穆皇帝〗 | 高歡〖高祖〗 | |||
不詳 | 高濟 | 高矯 | 高師 | 高和仁 | ||
高遵 | 高元榮 | 不詳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毗∷ | 不詳 | 高當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軌 | 不詳 | 高法昂 | 高聰 |
註: 1.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高毗據高允“族兄本義”定。 2.高聰的高祖父的名字無法得知,但根據“高允附傳”的編排次序,認為高聰的高祖父不大可能是高泰。 附: 1.高樹,又名高樹生。 2.高歡,鮮卑名賀六渾。 |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二十六·趙善傳》:“趙善,字僧慶,太傅、楚國公貴〖趙貴〗之從祖兄也。祖國〖趙國〗,魏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父更〖趙更〗,安樂(郡)太守。”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八·盧玄(玄孫思道、昌衡、元明、潛)傳》:“初,玄〖盧玄〗從祖兄溥〖盧溥〗,(後燕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之末,總攝鄉部,屯於海濱,遂殺其鄉姻諸祖十餘人,稱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縣。”
五代·後晉·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王方翼,并州祁(縣)人也,高宗〖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王庶人〖廢皇后王氏〗從祖兄也。祖裕〖王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王仁表〗,貞觀中為岐州刺史。”
祁縣王氏、李氏婚姻世系表 | ||||
王思政 | 王康 | 不詳 | 王仁祐 | 王氏〖高宗廢后〗#2 |
王裕#1 | 王仁表 | 王方翼 |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氏〖同安公主〗#1 | ||
李淵〖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李治〖高宗〗#2 | ||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關係。 附: 1.王康,又名王秉、王柬。 2.同安公主李氏,是李淵的同父同母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