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瘡

濕毒瘡

濕毒瘡,中醫病名,亦名下注瘡,系指瘡瘍發於下肢而黃水淋漓的病證。出自《外科啟玄》卷八。其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鬱結蘊滯所致。以發於小腿足踝等為多見。

病因病機


● 其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鬱結蘊滯所致。以發於小腿足踝等為多見。

臨床表現


● 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膚潮紅,繼起丘疹、水皰、搔癢,破后黃水淋漓,常對稱發病,屬濕熱偏重;慢性者多伴有血虛,皮膚肥厚粗糙,脫屑,瘙癢無度,病程遷延,屬邪留血燥。

辨證施治


● (一)內治法
● 1.濕熱偏重證 證候:急性者症見初起患部皮膚潮紅,繼起丘疹、水皰,瘙癢,破后黃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對稱發生。治則:清熱利濕。主方:內服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
● 2.血虛風燥證 慢性者則多伴有血虛,證候:皮膚肥厚粗糙,脫屑,瘙癢無度,病程遷延。治則:養血祛風。主方:內服當歸飲子或除濕胃苓湯。
● (二)外治法
● 1.急性期 黃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湯,待冷濕敷,滲水減少後用三黃洗劑或青黛散敷貼。
● 2.慢性期 青黛膏加銅綠外搽;亦可用苦參湯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