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面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典故


版本一
指因敵人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的條約。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出兵伐絞。大兵壓境,絞國士兵堅守城邑,閉門不出。楚國大夫屈瑕建議,絞國地小而其人民性情急躁,急躁就少謀。請對我們打柴的人不要加以干涉以此來引誘他們上當。楚王採納了這一建議,一舉打敗絞軍,逼迫絞國在城下籤訂了屈辱的條約。
版本二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
城裡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於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
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於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麼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用法搭配


運用

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面

例句

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