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村

濱州市北鎮辦事處下轄村

耿家村屬濱州市北鎮辦事處,地處北緯37°23′,東徑118°03′之間。位於濱州市渤海五路以東,秦台乾溝以西;黃河三路與黃河五路之間。總面積為225000平方米。東鄰崔傅劉村,西接市土產倉庫,地區燃料公司煤場;南臨市物價局,濱州工業學校,土地管理局,北靠濱州化工廠,市化肥廠。1996年全村有385戶,耿、賈、劉、董、任、陳、張等7姓為最早的居住戶,共867人,其中男376人,女49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

發展歷程


耿家村,原名陳都庄,有陳、申、胡三姓居住於此。明初,耿姓由直隸棗強遷入。後來陳氏漸衰,成為獨戶,耿氏繁盛,成為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故改名耿家。董姓原從棗強遷高青縣董家集,后遷圈裡董村,清光緒年間,一支遷北鎮立董家衚衕,又遷於此。劉姓於明洪武二年間,自棗強遷諸城后劉贊,再遷博興東門裡;清道光間劉贊之後裔由博興遷耿家。耿家原屬濱縣北鎮公社所轄,1982年濱州市建立后,耿家建居委會,隸屬於北鎮街道辦事處,1984年村民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1996年,全村從業人口206人,從事工業生產者69人,從事第三產業者137人。年總收入1億元。其中集體收入1000萬元,居民個體收入9000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 
解放前,全村有568人,土地1470畝;其中地富6戶,47人,佔有土土817.7畝,每人平均17.4畝,而貧下中農280人,僅佔有土地133畝,每人平均0.48畝。地、富每人每年佔有糧食3520斤,而貧下中農每人每年僅佔有60斤。貧下中農,為了糊口度日,除一部分戶做點小買賣外,大部分在本村或到村外地抗長工、打短工、逃荒、要飯,並還有少數人被逼迫走上了絕路。全村共有逃荒、要飯的83人,賣兒賣女的3戶,3人,下關東的27人,賣華工的(日本人買去到東北或日本干苦工)8人、扛長工的32人,被逼死、餓死的35人,出外下落不明的2人。1945年7月1日,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解放了濱縣城,耿家村也隨之得到了解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誕生宣布了舊中國的滅亡,人民群眾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徹底破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從此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由於仍然是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狀態和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加之落後的生產條件和旱、澇、鹼自然災害的侵襲,農業生產的發展是緩慢的,人均糧食僅270斤,皮棉17斤,農民生活雖有改善,但家景仍然貧困,處在半年糠菜半年糧的低生活水平上。進入50年代,耿家村的農民自願組織了互助組,又辦了初級社,后又加入了高級社(稱紅光農業生產合作社,由四個初級社組成),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改變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狀態,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落後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較快的發展,1955年、1956年糧棉都獲得了好的收成。1956年全村農業生產總值達到4.4萬元,勞動日工值0.43元,人均收入44元。 
耿家村
耿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