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庸

黃中庸

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

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三年郡試貢元,皇祐四年(1052)舉福建鄉試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名,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歷官江西安福知縣、縣令,治平二年(1065)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為太常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光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后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蔡京敗,有旨復起黃中庸為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未拜命卒贈侍中謚文正。

個人經歷


莆田市瑞龍庵西側黃中庸故居
莆田市瑞龍庵西側黃中庸故居
黃中庸反對奢侈,生活儉僕。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黃中庸上書進言說,國用空乏,眼前連軍餉也難以支付,橫徵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讚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黃中庸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治平二年(1065)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讚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黃中庸對新法增加農稅傷民之舉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元佑黨人,黃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被降為太常院卿。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浙江提刑。
黃中庸侍中樞密第
黃中庸侍中樞密第
在邵武府任上,黃中庸與司馬光觀點一致,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俞興偕妻謀殺一婦人,黃中庸寬平待人能斷冤獄所活甚眾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邵武府,降為太常博士,享受正七品,后出任太常院丞、調任北海知府。其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黃中庸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紹聖初年(1094年),入為尚寶卿。二年,進侍中。四年,拜中書舍人(內閣中書)。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繼任司馬光宰相。他支持哲宗司馬光推行親民扶民助農政策,但反對蔡京以挖掘司馬光墓、廢宣仁太後來打擊元祐派的過激做法。北宋宰相黃中庸堅決支持章加強邊防、收復失地的政策,推薦精兵良將為主力邊帥,果大敗夏兵於平夏城。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黃中庸進侍中。司馬光的“扶民助耕”戰略正進入收穫階段,鄯、廓州撫定,邊帥欲舉兵渡黃河西攻。但徽宗是個不思進取的皇帝,於是朝臣多有見風使舵,轉而反對西進的,黃中庸則堅持兵機不可失,宜速進軍。收復中原失地,黃中庸也因此加“光祿大夫”宰相(宋朝的最高榮譽獎勵)。
同年,蔡京超擢入相。黃中庸為人正直,一身正氣,而奸相蔡京則惡之,二年,宰相黃中庸被貶為太常博士,因不滿蔡京亂政,黃中庸遂辭之,以病老棄官歸隱興化軍城府西巷(福建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鍘其故居黃文正公祠尚存)。宰相黃中庸為官清廉,黃中庸善詩文,《全宋詩》黃中庸(第七三四二頁有載)《宋史》稱其“詞章高風亮節,淳樸雋美”。告老后還鄉興辦學校在永福潼關教忠院收生授徒,在軍城創建步雲書院培養出許多高第名臣。有旨復起黃中庸為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未拜命(宋大觀庚寅1110年)卒,贈侍中謚文正。宋徽宗賜謚號為文正;閩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北觀音疊座穴。所著有《黃侍中集》十卷,《莆風清籟集》、《文正黃中庸詩稿》各一卷并行於世。

宋徽宗敕文


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宰相黃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樞密院事、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於孔孟,論事肯卑於司馬溫公、包拯?入元祐黨籍,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課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侍中文正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複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侍中,賜謚號為文正,余如故”。《全宋詩》(第七三四二頁)有黃中庸所著的〈軍城莆風〉詩,欽賜竇桂華堂匾。

相關文獻


《宋太常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謚文正黃中庸年譜》
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仕途簡表(歷官仁宗、神宗、欽宗、哲宗、徽宗五朝)
二十一歲參加省中解元,娶閩中道士周敦頤妹周敦穎為妻。
二十四歲登鄭獬榜會元進士,太常博士。後任江西安福知縣。
二十七歲為北海令,周夫人封北海郡君。
三十歲為南寧通判。
三十五歲為太常院丞、中書舍人兼江西安福縣令。是年春闈致仕后,曾留家於江西安福縣南金田鄉寨上村。
黃中庸
黃中庸
三十八歲為黃州知州。
四十歲為江西提刑按察使。
四十五歲為翰林學士承旨。
五十歲為知制誥官。
五十三歲為御史中丞、同知諫院。
五十五歲為大理寺卿。
五十七歲為中奉大夫、散騎常侍。
六十歲為浙江提刑按察使(正三品為官長達十載)。
七十歲為京城提刑、後繼司馬光任侍中兼樞密院副使。
七十二歲 太常寺卿、侍中兼同知樞密院事宰相欽賜竇桂華堂匾。
七十三歲宋崇寧元年壬午九月為蔡京所惡,被蔡京貶為太常院博士;黃中庸厲拒之,遂致仕焉,由興化縣游洋鄉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徙居福建興化軍城府西巷創建步雲書院出任山長。
七十六歲永福廿五都潼關在教忠院辦學授徙著《侍中文正黃中庸文集》有詩選入《莆風清籟集》及門生《送黃中庸歸吟》(元風雅前集卷九四庫全書本)有載。即“法樂洞前曾一游,君家聞處洞西頭。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藥曾經虎豹秋。豈意吳城祠下路?共尋揚子岸頭舟。胸中富有天官學,莫為周南久滯留”。
八十一歲 蔡京敗,有旨復起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未拜命病卒於興化軍城府西巷(今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鍘侍中樞密第)。贈侍中謚文正。欽賜祭葬於教忠院北(今永泰梧桐潼關教忠寺北狀元鄭僑墓東側舊有石翁仲石獸石牌坊在焉)狀元宰相年弟許將為銘其墓。
⒉《黃中庸年譜》
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福建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人。父黃寵景祐元年甲戌張唐卿榜進士寶龍閣大理評事。中庸乃評事公黃寵獨生子。從小受其父嚴格教育,母宋氏授以書;少敏慧,好讀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務引大體,少有俊聲,二十歲貢太學,二十一歲中解元,二十四歲會試第一,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鄭獬榜傳臚進士。以博學初授太常博士。歷官太常博士、安福知縣、北海令、翰林學士、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光薦其才,除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國公司馬光論薦,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卿,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繼司馬光任宰相)。後為蔡京所惡,名入元佑黨禁而致仕焉。自興化縣游洋鞏溪遷興化軍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鍘侍中樞密第)后孫曾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六代聯登十四進士;名冠興化獲三皇(仁神哲)、五朝(徽英)“興化黃氏,績學多才;簪纓世濟,天下無雙”的御批。配周敦頤長女,封北海郡君夫人。子五黃偊襲蔭承事郎特奏紹聖進士永春令侍御史、次黃仲迪功郎累官工部侍郎、季黃修官翁源令、四黃佃未仕、五黃伸特奏承事郎。及卒,誥贈侍中,謚文正。賜祭葬於永福(今永泰縣)梧桐潼關教忠寺北(今狀元鄭僑太師墓東側)。舊有石翁仲石獸石坊在焉。事載《宋史》《福建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孫曾科第詳載選舉志。
宋仁宗天聖庚午年(1030)一歲
是年正月初四日辰時,生於福建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梅蘭(今黃提刑府)書香門第家,為黃寵獨生子,其時父親黃寵以《論中庸》博學鴻詞科貢生試獲第一名。母親宋瓊遂為之取名黃中庸;父親黃寵字錫甫號宋洋晚號梅蘭。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登狀元張唐卿榜進士,初授長樂令后在京城寶龍閣任大理評事。
宋仁宗景祐元年丙子(1034)五歲
是年父黃寵登張唐卿榜進士衣錦還鄉,母親宋瓊授以書,中庸開始讀書能作簡詩,並聞知韓愈、柳宗元文名。
宋仁宗景祐乙亥年(1035)六歲
在母親宋瓊的教育下開始讀書,早慧能詩。受知於舅父鄉墊師宋瑜、興化縣博士鄭子庄,始聞知韓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諸名家文名及其著作。
慶曆二年壬午(1042)十三歲
是年,參加試興化縣童子科試獲第一名,被鄭子庄喻為“芝英”。
慶曆三年癸未(1043)十四歲
入太學,師從道士周輔成、興化縣博士陳昭素。
慶曆四年甲申(1043)十五歲
邀興化縣鄉墊師陳昭素長子陳方到湘溪仙人岩采野橘,其果無時得者瑞之。
慶曆五年乙酉(1045)十六歲
母親宋瓊(宋慶曆進士節度使宋瑜妹)在家鄉宋洋中厝講授《四書五經》,少年時代的黃中庸滿懷抱負,立志為杜稷建功立業。是年九月被選為興化軍學優等甲科歲貢生。
慶曆五年乙酉(1045)十六歲
母宋氏在家鄉講授《四書五經》,滿懷抱負,立志為杜稷奮發有為,入興化軍學優等甲科歲貢生,父黃寵在京城寶龍閣任大理評事。
皇祐庚寅(1050)二十一歲
皇祐癸巳(1053)二十四歲
赴京城春闈參加禮部會試得會元。金秋參加殿試第四名進士獲鴻臚。在家候職游瑞峰、雲頂、湘溪、龍嶺、潼關教忠院與同榜進士交遊詩藝。
至和二年乙未(1055)二十六歲
以博學授太常博士。是年十二月,詔太常博士黃中庸編管亳州,坐恃酒罵黃州麻城縣官及毀文書也。
嘉祐元年丙申(1056)二十七歲
與知太常院事溫公司馬光結為良師益友授為北海令。
嘉祐二年丁酉(1057)二十八歲
向皇上請奏“用才”與“理財”兩端為國朝當務之急,奏章文才富有大氣名震京師。
嘉祐三年戊戌(1058)二十九歲
是年,生平好友宋狀元參知政事王堯臣逝世,司馬光偕黃中庸參加弔唁。
嘉祐四年己亥(1059)三十歲
授為南寧通判,其所作詩文為《黃長行詩集》問世。
嘉祐五年庚子(1060)三十一歲
至京。是年長子黃偊生。
嘉祐六年辛丑(1061)三十二歲
始作《莆風清籟集》。
嘉祐七年壬寅(1062)三十三歲
撫恤南寧逃難避災壯民,減決囚犯。一代清天包拯去世,司馬光率黃中庸諸臣參加弔唁。
嘉祐八年癸卯(1063)三十四歲
因賑災有功為太常院丞、中書舍人。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三十五歲
在京城,著《黃中庸文集》。其文才聲望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已故)、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已故)、韓琦齊名。治平初,令黃中庸、丞趙師日始浚溪港,築堤閼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其裔析居安福縣南金田鄉寨上村。
治平二年乙巳(1065)三十六歲
英宗治平中,以韓琦薦任宋翰林院內閣中書舍人兼江西安福縣令,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
治平三年丙午(1066)三十七歲
在京協撰《宋仁宗實錄》(律綱部分)主張改革,但不支持以增加士民負擔為代價,認為應從精簡冗員節省朝廷開支入手,改革才能民富國強,與司馬光觀點不謀而合。
治平四年丁未(1067)三十八歲
是年十二月,由江西安福知縣、縣令,越年春闈致仕后,曾留家於江西安福縣南金田鄉寨上村。
其後奉旨出任黃州知州幫助當地百姓濟貧解困,促進當地農耕副業的迅速發展,黃州百姓安居樂業。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三十九歲
赴汴京述職,途中在故鄉興化縣拜見長老。
熙寧二年己酉(1069)四十歲
在京任御史中丞,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因以議新法忤王安石,改革的觀點與王有所差異,年終被改任江西提刑按察使。
熙寧三年庚戌(1070)四十一歲
在江西為官寬惠,清廉以風。正法紀重實據、省佐證、揚善剔奸,能斷奇獄,榮績素著。
熙寧四年辛亥(1071)四十二歲
繼司馬光任侍中樞密副使宰相在江西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與司馬光謁歐陽修。作《游蓮花池詩》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其游蓮花池詩中曰“蓮花瓣裏可撐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凈,蓮花貯月水傾船”。
熙寧五年壬子(1072)四十三歲
在江西提刑府。冬間,作《武夷黃岡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託諷。后赴江西寧都參加與黃中庸同年登第的同榜狀元鄭獬的治喪祭祀。
熙寧六年癸丑(1073)四十四歲
在江西協助南昌府官吏賑饑。
熙寧七年甲寅(1074)四十五歲
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黃中庸被詔回京師,任為翰林學士承旨。
熙寧八年乙卯(1075)四十六歲
二月王安石復相。黃中庸恪守職責,不參與朝爭,是年一代宰相韓琦去世,黃中庸請以個人名譽參與弔唁,獲得王安石許准,得以在朝繼續司其職、謀其政。
熙寧九年丙辰(1076)四十七歲
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出。黃中庸為人忠厚,胸懷坦蕩,不與政爭,賢明處事,博得朝臣讚譽。
熙寧十年丁巳(1077)四十八歲
主編《聖旨典集》。
元豐元年戊午(1078)四十九歲
在翰林院參與起草朝綱奏章。
元豐二年己未(1079)五十歲
三月改知制誥。是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
元豐三年庚申(1080)五十一歲
《黃長行詩集》問世。
元豐四年辛酉(1081)五十二歲
撰《匡正律刑》成。
元豐五年壬戌(1082)五十三歲
被朝廷授為御史中丞、同知諫院事。丁內憂假歸,是年十月十五日辰時父黃寵去世於宋洋中厝葬莆田梧塘山南五虎朝金獅穴,在父評事府守制三載。
元豐六年癸亥(1083)五十四歲
黃中庸迎候翰林學士富弼、文彥博、趙抃三位師友來訪慰藉。
元豐七年甲子(1084)五十五歲
經文彥博奏薦遷大理寺卿。訪閣老司馬光。作《題教忠院》、《錦屏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1085)五十六歲
得神宗詔旨,主起起草《大宋新刑律》。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五十七歲
在京師。是年初以宰相司馬光論薦入為中奉大夫、散騎常侍,復起居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知制誥。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繼司馬光任宰相。先後率翰林院吏員慰問王安石家、司馬夫人家,特地親自前往司馬光靈堂垂淚弔唁溫國公。
元祐二年丁卯(1087)五十八歲
在京師。因與蔡京政見不合,三奏札乞外任,不許。
元祐三年戊辰(1088)五十九歲
在京師。再上奏仍不許,太常寺卿黃中庸被宗正寺卿黃經臣、大理寺卿李格非、國子監祭酒司馬康、衛尉寺卿趙陽之外、光祿寺卿曹一潢、鴻臚寺卿熊明可諸卿正三品皆同朝在籍慰留。
元祐四年己已(1089)六十歲
連章請奏許,以翰林學士充浙江提刑按察使。到杭州任所時方旱飢,疏浚茅山、鹽橋二河,在不貽誤審理案獄情況下,指揮當地以工代賑。
元祐五年庚午(1090)六十一歲
秋,大雨,太湖泛濫,協同浙江團練上疏請求救災。丁外憂,母親宋瓊喪,以假歸守制三載。
元祐六年辛未(1091)六十二歲
獲旨還京述職時,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公日理萬機,平撫積案。
元祐七年壬申(1092)六十三歲
為官寬惠,善斷奇獄、昭雪冤案,所活甚眾,浙人德之,被浙人譽為“興化黃青天”。
元祐八年癸酉(1093)六十四歲
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經中庸查實罪犯得以嚴懲法辦。
紹聖元年甲戌(1094)六十五歲
是年黃中庸長子黃偊特奏進士由承事郎遷侍御史。
紹聖二年乙亥(1095)六十六歲
在杭州。作《軍城武林靈鷲遊記》等詩。
紹聖三年丙子(1096)六十七歲
是年,在浙江提刑府,旗幟鮮明地反對蔡京以挖掘司馬光墓、廢宣仁太后,來打擊元佑派的過激做法。
紹聖四年丁丑(1097)六十八歲
上書進言國用空乏,宜節宜儉,否則民怨國難。是年,參加文彥博治喪祭奠。
元符元年戊寅(1098)六十九歲
在浙江黃中庸對新法中增加農稅傷民之舉多有指責,參加同齡河北永靜東光人鼎州團練副使劉摯(紹聖初哲宗親政,以元佑黨人累貶)喪事;被蔡京指為元佑黨人。
元符二年己卯(1099)七十歲
是年底去日,浙人德之,士民乞留。黃中庸一生任內最長的浙江提刑,被浙人立生祠祀焉,依依不捨地謝別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浙民邁上新的征程。
元符三年庚辰(1100)七十一歲
旋迴京城得旨任京城提刑。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七十二歲
年初改任太常卿兼同知樞密院事,作《自題軍城居士畫像》詩。狀元閣臣許將(閩縣人中庸年弟)為黃中庸像題詞。
崇寧元年壬午(1102)七十三歲
七月,蔡京執宰當政,擅權植黨,迷朝誤朝,排斥異已。黃中庸為蔡京所惡名入元佑黨籍碑。被貶為太常博士;八月上表請辭,得旨准以太常卿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銜而致仕焉,居雷山巷瑞龍庵西鍘其故居黃文正公祠尚存欽賜竇桂華堂匾。
崇寧二年癸未(1103)七十四歲
是年九月,以欽賜馳驛致仕俸囊,在興化軍城府西巷(於雷山巷瑞龍庵西鍘其故居黃太常卿第,在興化縣鞏溪宋洋中厝建黃提刑府)
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七十五歲
在軍城驛前街府西巷與興化縣鞏溪分別建立兩所步雲書院,招生授徒,置學田修宗譜。
崇寧四年乙酉(1105)七十六歲
應邀到永福潼關教忠院講學傳授《四書五經》士子數千名高第雲集。
崇寧五年丙戌(1106)七十七歲
置學田修教忠院建學子齋舍。
徽宗大觀丁亥(1107)七十八歲
欽賜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即宰相,事假歸,在教忠院迎候年弟閩縣狀元宰相許將先生,與許將閣臣譚論杜稷民生大事。
大觀戊子(1108)七十九歲
是年十月還鄉顧老,居興化軍城驛前街府西巷(居雷山巷瑞龍庵西鍘侍中樞密密第尚存)續撰《黃中庸文集》十卷。越年秋成。
大觀已丑年(1109)八十歲
返出生地興化縣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探望步雲書院士子及幼年師墊鄭子庄(已故太常博士)與少年師墊陳昭素(已故三司判官)家人。
大觀庚寅年(1110)八十一歲
是年九月初七日(公曆十月十六日)子時,卒於福建莆田鞏溪宋洋中厝黃太常寺卿侍中府中。奸相蔡京敗,上有旨復起黃中庸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謚文正,賜祭葬於廿五都潼關教忠院北(即今福建省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狀元太師鄭僑墓東側教忠寺後山龍嶺)觀音疊座穴。閣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舊有黃侍中文正公神道之碑,徽宗親筆御篆,教忠院后侍中黃文正墓前舊有翁仲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分列與石牌坊在焉。北宋文學家、政治家黃中庸其《莆風清籟集》詩選被載入《全宋詩》(第七三四二頁)。

後人


宋侍中樞密副使黃中庸夫婦畫像
宋侍中樞密副使黃中庸夫婦畫像
后曾孫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世十六進士,配理學鴻儒周敦頤妹封北海郡君。子五:長子黃偊特奏紹聖進士襲蔭承事郎、永春令侍御史居游洋龍溪,次子黃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黃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子黃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賦里,五子黃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後黃觀(明狀元)、黃鉞(明武狀元)、黃鳳翔(明榜眼)、黃叔琳(清探花)相繼以甲第顯名。莆田城西宰相軍城始祖黃中庸家族四代聯登八進士,實為八代十六名聯捷進士其科第之盛冠闔莆郡:興化軍城府西巷(福建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欽賜竇桂華堂匾。其裔或商貿墾殖,宋、元時期,特別是明、清以來,向外播遷日益增多。至今查證,軍城黃氏後裔廣播於閩、台、江、浙、兩廣、兩湖、贛、皖、雲、貴、川、陝、齊、魯、幽、燕之地和國外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主要地區,以及世界各地,擁有200多萬之眾。
⒈黃中庸鞏溪七世孫寵公子軍城初祖宋皇佑癸巳進士官太常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謚文正。
⒉黃偊鞏溪八世孫軍城中庸長子宋紹聖甲戌進士官永春令侍御史
⒊黃徹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侍御史偊公長子宋宣和甲辰進士官平江縣令
⒋黃龍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紹興庚辰特奏進士官龍溪令
⒌黃鐘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翁源縣令修公子宋乾道已丑進士官漳州錄事參軍
⒍黃豐鞏溪十世孫軍城中庸曾孫徹公長子府公兄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官潭州知府
⒎黃府鞏溪十世孫軍城中庸曾孫徹公季子宋隆興癸未進士官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
⒏黃燾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豐公長子宋淳熙丁未進士官武岡軍教授
⒐黃勛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豐公次子宋淳熙甲辰進士官杭州軍教授
⒑黃安石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府子宋紹熙癸丑進士官館閣校勘朝議大夫掌院學士承旨
⒒黃偉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宋紹興丁丑進士官江西提學致仕
⒓黃真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喬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進士官內閣中書
⒔黃邠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喬卿次子宋淳熙甲辰進士官袁州太守
⒕黃鎮山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宋嘉定已巳進士進士居檗谷
⒖黃蓋鞏溪十三世孫軍城中庸七代孫宋嘉定癸未進士官大中大夫光祿寺卿
⒗黃桂鞏溪十四世孫軍城中庸八代孫宋紹定壬辰進士第九魁官翰林編修光祿寺卿翰林學士
在明清科第出將入相更盛:黃景昉(明文淵閣大學士)、金墩兩相國即清文華殿大學士黃機和清東閣大學士黃錫袞;黃府四尚書即明刑部尚書黃光升、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和明禮部尚書黃汝良、南京兵部尚書黃鉞;兩狀元即明文狀元黃觀和武狀元黃鉞、黃振邦;榜眼明一甲第二名進士黃鳳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進士黃叔琳。宋狀元宰相許將謹題侍中文正黃中庸像贊:“鞏溪宋洋雷山峻傑,才俊學博理學大儒;浙江提刑寬厚廉平,光祿大夫清德以風;平雪冤獄所活甚眾,太常院卿朝陽鳴鳳;溫公論薦侍中副相,彥博慰留蔡京惡之;元佑黨禁致仕辦學,中庸倡教永福潼關;福興永邑士子云集,步雲書院梅蘭薈萃;五子賢嗣四代聯登,孫曾雀起十二進士;績學多才簪纓世濟,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報國門無私謁;長行中庸年享八一,魂歸教忠觀音疊座。”附“宋教授晚生吳稔謹題其曾孫贈太尉謚清惠通奉大夫黃府像贊:“酡然其容愨乎其質彪外文章,綳中敬直受人若虛,持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必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末足以為榮;服文綉亦不為煜赫時,或闖疏窗而容與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色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傳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必為之改容,矧子孫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耶”。

族譜


[1-10世]軒轅-昌意-顓頊-卷章-禹-陸終-啟-仲康-相-少康-杼
[11-20世]槐-芒-泄-扁駟-靨勤-根-斡-梁-祖甲-攸
[21-30世]稟-主土-不稿-佗-擴-長-汝鳩-岵-彤-修
[31-40世]佛亞-林父-域-父檀-約積-黌-王所-中立-起犀
[41-50世]髦子-見推-鞅-履-辰-芮伯考-牙-宓-荊-詹父
[51-60世]僖-醫-辟蕃-吉甫-適-考權-垂-息-熾-宰孔
[61-70世]陳-妥-扁--廿弓-老-宗伯-邵-廣中-輔西-芹
[71-80世]永樂-葵-歇-幼沖-大綱-公卿-大族-霸-季宗-祿
[81-90世]香-瓊-榮-琬-通-忠-公衡-騰-知運-彥豐
黃彥豐至黃中庸族譜如下:
第1世:黃彥豐——黃知運之子;又名黃允,祖名元方,號萇馨,(300年農曆正月4日辰時-395年農曆11月15日寅時),按《氏族略》,黃以國為氏,先大父黃騰由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遷光州固始。晉懷帝永嘉太守黃知運子也,五胡亂華,東晉322年,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輾轉入閩,守晉安,仕晉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閩國公,居於福州候官黃巷(今東街口南側黃巷),卒於官,年九十有五,謚文節,入閩為福建黃氏最早入閩黃氏之祖,世稱晉安黃氏,政尚慈惠,封閩國公。十二世孫唐進士黃岸開國公桂州剌史賜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遷莆田黃巷(今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十七世孫唐進士校書黃璞從弟御史黃滔、福州道山黃氏始祖御史中丞黃碣。三十世孫元黃安子孟仁,避至正之亂,仍遷回福州候官道山,有分居長樂、永福者,樞相族黃祖舜、大魁族狀元黃定、黃朴諸裔均多貴顯。子孫蕃衍遍閩粵,黃彥豐實為閩粵兩省黃氏之始祖。配鄭;子一(黃仲)
第2世:黃仲——元方之子;字杓迪,(359年農曆6月16日-422年農曆10月2日),南郡都尉內史,葬於候官縣西;配何;子九(黃雍舊、黃雍新、黃雍天、黃雍地、黃雍金、黃雍木、黃雍水、黃雍火、黃雍土)
第3世:黃雍舊——仲公長子;字偉公,號泓伯,(371年農曆10月21日-451年農曆12月15日),封太史黃門侍郎;配王;子四(黃如章、黃如意、黃如詩、黃如文)
第4世:黃如意——雍舊次子;字奎公,(399年農曆10月15日-502年農曆12月9日),東宮舍人,壽103歲;配胡;子四(黃西、黃齊、黃賦、黃辛)
第5世:黃齊——如意次子;(433年農曆7月20日-511年農曆11月12日),中郎將,贈太保;配林;子一(黃貴林)
第6世:黃貴林——齊公之子;(466年農曆6月25日-540年農曆10月2日),國子監祭酒,贈太傅;配詹;子四(黃瑞儀、黃端儀、黃祥儀、黃禮儀)
第7世:黃端儀——貴林次子,(500年農曆5月15日-580年農曆11月21日),南朝建安府都陽縣令;配鄭;子一(黃若)
第8世:黃若——端儀長子;(533年農曆10月10日-605年農曆9月19日),南朝荊州剌史,武帝召為附馬;配邱;子六(黃浮之、黃滔之、黃浪之、黃流之、黃淵之、黃源之)
第9世:黃滔之——若公次子;(566年農曆9月12日-640年農曆2月2日),隋朝青錢弘文館學士,官至御史中丞;配陳;子二(黃芫、黃芳)
第10世:黃芳——滔之次子;號竹岩,(600年農曆7月2日-675年農曆2月10日),撰家譜圖序,官至晉安太守,勤恤庶民,講學於閩之東山;配鄭;子三(黃沖、黃守恭、黃守美)
第11世:黃沖——芳公長子;字士謙,(627年農曆正月6日-710年農曆11月15日),封秘書監;配蘇,配胡;子二(黃岸、黃崖)
第12世:黃岸——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江夏莆陽黃氏始祖(674年農曆正月5日-756年農曆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仕俊;武狀元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2位:明代黃暢、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居莆田、黃典居岡州、黃樂居候官黃巷)
第13世:黃謠——岸公長子;字延翰,(700年農曆5月8日-773年農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經科,733年登狀元,徐征榜進士,授閩縣縣令,清慎廉能,民稱善治,葬於閩縣延福院西,756年春開基於台灣台北;配朱,配姜(封沛國夫人);子十(朱氏生黃英、黃蓋、黃華、黃革、黃莫,姜氏生黃慕(任廣西南寧知府絕大多數黃氏為其裔、黃著、黃范、黃蒞、黃薦)
第14世:黃華——謠公三子;字萼華,(730年農曆10月10日-800年農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狀元蕭逋榜進士,授散騎常侍,性端重,質實諾,不欺凌,居官以清慎為著,封金紫光祿大夫,葬莆陽上林東黃山;配常;子二(黃昌齡、黃昌朝)
第15世:黃昌朝——華公次子;字文曲,(766年農曆4月14日-840年農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狀元李隨榜進士,授浙江金華縣令,葬於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黃峰、黃倜、黃峻、黃獻)
第16世:黃獻——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農曆7月7日-881年農曆11月15日),唐朝隱士,鞏溪黃氏始祖,葬於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南;配趙(唐朝儒士趙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黃曹)
第17世:黃曹——獻公之子;字宜官,(828年農曆2月10日-906年農曆12月10日);子三(黃俶、黃珍、黃佩)
第18世:黃珍——曹公次子;(870年農曆5月28日-943年農曆11月12日),唐天復901年,特旨錄授奉禮郎,為從叔司徒;配趙(興化后村南唐團練使趙仁澤之女,封安人,次子黃裕出繼給黃環為嗣);子二(黃祐、黃裕),(黃環:福州道山始祖唐御史中丞黃碣公之子;字福周,贈承事郎,與兒媳林氏全家同時殉節于越州,全家百餘口均遇害,贈大司徒,謚忠義,配康氏,崇祀忠義祠,從父難,贈承事郎,過繼黃珍次子黃裕為嗣居福州道山)

墓誌銘


《宋故會元賜進士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侍中樞密副使謚文正黃公墓誌銘》
宋閩縣賜進士狀元樞相表弟許將撰文
宋蜀州進士尚書左丞晚生張商英篆額
宋廬州進士荊台府提刑孫婿包寀書丹
文正黃公諱中庸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公卒天子悼之,卿大夫憂殤之。帝念公忠翊運熏德純懿,命三公蓋恤典冊隆備焉,公長子侍御史偊君余姻親來狀請銘弗辭。按狀曰:公其先江夏人也,曾祖四門學正諱祐,祖父上舍諱達,父景祐元年甲戌張唐卿榜進士故大理寺評事諱寵,公生於閩興化軍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後徙閩興化軍城驛前鋪府西巷遂居焉。公幼嗜學,父嚴於教,母授以書。少敏慧,好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務引大體,少有俊聲。宋皇祐四年壬辰舉福建鄉薦第一,越年赴京會試第一,殿試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鄭獬榜第四名進士,以博學初授太常博士,歷官安福知縣,北海令。宋治平四年丁未遷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為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入主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翰林院學士知制誥;公愽通經史,善詩文。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擢除浙江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宋神宗熙寧四年公抵禦外敵有功授光祿大夫。拜侍中樞密副使。公以天下為憂,廉正方剛;恩惠於民,中外肅然。掌門下省,參機務、納帝命、審詔令、簽章奏、議軍政、相禮儀。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范仲淹諸傑齊名。天性渾厚,為人慈惠。為官寬慧,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後為蔡京所惡,貶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後孫曾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冠蓋興化。歷仁英神哲徽三皇五朝,贊曰:軍城中庸,五子登科;簪纓世濟,績學多才;竇桂傳芳,甲第顯名;莆陽黃岡,群鳳堂堂;會元文正,江夏無雙。以次子仲貴累封侍郎軍節度使太子太師。公神鋒俊奕不拘小節,睦於宗族,和於鄉黨,善屬詩文,矢志林泉,詩文俊美獨步朝政,與狀元鄭獬溫國公友故。公常從司馬溫國公會宴,必置公於左右。〈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黃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公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於孔孟論事,肯卑於司馬溫公包拯乎!名入元祐黨籍碑,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課教,在朝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公生前,議論侍中黃文正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複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侍中賜謚文正,余如故。著有〈黃侍中文集十卷〉、〈莆風清籟集〉、〈軍城黃文正詩稿〉各一卷并行於世,欽賜竇桂華堂匾。力為溫國公輔撰資治通鑒,彥博慰留,倡教永福潼關;《宋史》謂其詩章豪偉,高風峻節,淳樸雋美。公忠以報國、門無私謁,修宗譜築書院曰步雲耕,郡守俊士碩儒皆出其門。曾祖三代皆以公貴累贈太師,配理學鴻儒周敦頤妹封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子五長曰偊特奏紹聖進士襲蔭承事郎侍御史居游洋龍溪;次曰仲工部侍郎居漳溪;三曰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曰佃郡儒士賜迪功郎居郡城文賦里;五曰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瑞龍庵西側。女三:長適餘子徽猷閣待制許份,次適邑人進士陳昭素長子陳方,三適包孝肅長孫承襲太祝康年。公宋仁宗天聖庚午年正月初四日辰時生,宋徽宗大觀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子時卒。嗚呼!公之生也,天有意也。公之亡也,天無意乎。蔡京敗,上有旨復起公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謚文正。入祀郡鄉賢祠,欽賜祭葬於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北後山龍嶺觀音疊座穴,為壙二:左若右已,勒侍中黃文正公太師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帝訃聞,綴朝一日,置翁仲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分列與石牌坊築之,而屬余為之銘。
銘曰:鞏溪宋洋軍城峻傑,才俊學博理學大儒;浙江提刑寬厚廉平,平雪冤獄所活甚眾;太常院卿朝陽鳴鳳,藉公清德以風庶僚;溫公論薦侍中樞相,文正享年八十有一。
黃中庸墓誌銘(拓圖)
黃中庸墓誌銘(拓圖)
襄事哀子偊、仲、修、佃、伸,泣血稽顙仝勒石;期服孫徹、龍,徼、微,鍾、錘,徽、徵,汝賢、汝貴,抆淚稽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