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箍率
體現箍筋相對於混凝土的含量
建築設計中,根據計算得來的截面面積與混凝土截面面積b·s的比值。
在混凝土結構中,配箍率是用來體現箍筋相對於混凝土的含量,分體積配箍率和面積配箍率。
(1)面積配箍率ρ(sv)(括弧內為角標,下同):是指沿構件長度,在箍筋的一個間距S範圍內,箍筋中發揮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b為構件寬,其與剪力方向垂直的,s為箍筋間距)。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
計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為發揮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數,A(sv1)為箍筋單肢截面面積,直接按圓形計算。
(2)體積配箍率ρ(v):指單位體積混凝土內箍筋所佔的含量,即箍筋體積(箍筋總長乘單肢面積)與相應箍筋的一個間距(S)範圍內砼體積的比率。體積配箍率ρ(v)主要用於保證框架結構梁端部和柱節點區的抗剪能力,並提高構件在地震等反覆荷載下的變形能力。
計算公式:ρ(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個方向箍筋的肢數,Li:相對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長,Acor:箍筋核心區的面積,s:箍筋間距。
(1)面積配箍率ρ(sv):體現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體積配箍率ρ(v):體現柱端加密區箍筋對砼的約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f(yv)為箍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
(1)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斜截面的破壞形態,使構件不發生斜拉破壞和斜壓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