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洪灘街道

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徠棘洪灘街道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截至2013年,轄29個社區,總人口47645人。

歷史沿革


棘洪灘境域地處膠州灣北岸,舊屬即墨縣西南之黔陬,有即墨“西南鄉”之稱,其歷史悠久。出土的石斧、雙孔石刀等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0年)為萊夷地,屬青州。春秋時(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初為介國、夷國、萊國等諸侯國屬地,中期歸於齊國。戰國時(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屬齊國隸即墨。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屬膠東郡即墨縣。西漢時(公元前206~公元8年),改屬琅琊郡不其縣。東漢時(25~220年),為東萊郡不其縣。三國時期,歸魏國(220~265年)青州東萊郡不其縣。西晉時(265~316年),屬青州長廣郡不其縣。南北朝北魏時(386~534年),改屬光州長廣郡不其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除不其縣,划並於光州長廣郡長廣縣。
隋朝(581~618年)統一中國后,一度重置不其縣,不久又將不其縣並於即墨縣,析不其縣地重建即墨縣,屬東萊郡。
唐時(618~907年),屬河南道萊州即墨縣。宋時(960~1127年),為京東東路萊州東萊郡即墨縣。
元時(1206~1368年),先後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即墨縣、般陽路萊州府即墨縣。
明時,屬山東省,初隸青州府即墨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歸萊州府屬膠州即墨縣。
清初,屬山東省登萊青道萊州府膠州即墨縣;乾隆年間(1736~1795年),直隸萊州府即墨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德國佔領青島后,域內沿海划入德國租界,余則歸屬萊州府膠州即墨縣;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州改直隸州,仍屬膠州即墨縣。
棘洪灘街道風景
棘洪灘街道風景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山東膠東道即墨縣;民國三年(1914年),日本驅德國而代之;民國十一年(1922年),域內沿海收回;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制廢除,即墨直屬省轄,屬山東省即墨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1日,屬偽政權“青島特別市即墨鄉政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15日,改稱偽“即墨區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屬抗日民主政府膠東區南海專區即墨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權仍沿抗戰前區劃屬即墨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31日,棘洪灘全境解放,屬民主政府膠東區南海專區即墨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棘洪灘境域仍屬南海專區即墨縣。1950年5月1日,撤銷南海專區,改屬膠州專區即墨縣。1956年4月,改屬萊陽專區即墨縣。1958年10月14日,屬青島市即墨縣。1961年3月21日,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10月5日,嶗山撤區置縣,其隸屬不變。1988年11月17日,嶗山撤縣改區,仍歸其轄治。1994年4月23日,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隸屬新置城陽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棘洪灘境域位於青島市城陽區西北部,地處東經120°09′—120°20′,北緯36°14′—36°23′,東靠城陽街道,西以桃源河為界同膠州市李哥庄鎮毗鄰,南銜上馬街道,北與即墨市藍村鎮、南泉鎮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總面積70.6平方公里。

地質

棘洪灘境域屬華北地台魯東地盾的一部分,地處即墨-牟平斷塊帶南端之東側,膠萊盆地東南邊緣。構造體系隸屬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構造部位,前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由變質岩構成的復背斜褶皺。此後,從古生代直至中生代侏羅紀這一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殼緩慢上升,古老的變質岩裸露地表,長期經受風化剝蝕。中生代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在古老的變質岩中形成以北東走向為主的斷裂構造。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後期,即白堊紀,岩漿活動廣泛,形成大量的火山噴發熔岩及碎屑岩沉積蓋層。這些火山噴發熔岩,經長期風化剝蝕被夷為波狀平原。新生代第四紀,在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等河流下游形成鬆散地層的沉積,構成小沖積平原。歷經地史演化及滄桑變遷,形成棘洪灘域內的地質輪廓。

地形地貌

棘洪灘境域地處濱海沿岸的海退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自然坡度南北10‰、東西8‰,摩天嶺等為嶺埠,局部低洼,中、西、北部為平原窪地,東南部系半丘陵、半窪灘塗及鹽區,最高海拔20米左右。
棘洪灘境內屬沖洪地貌類型,為即墨市西南部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下游沖積而成,地貌低平,是重要的糧食產地。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南萬鹽場改灘、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棘洪灘水庫建設、鎮村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招商引資各類企業的建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青島高新技術開發區鹽田回填開發、桃源河流域開發等,使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原地貌有了較大改觀。境內的沖洪地貌中,存在著傾斜平地、沿河平地、濱海灘地三個不同的微地貌單元。

氣候

棘洪灘境域地處膠州灣北岸,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因受海洋季風和海潮的影響,空氣濕潤,溫度適中,雨水豐富,四季變化及季風進退較為明顯,四季分明,夏季及早秋時有颱風影響,晚秋至春,雖有西北寒流入侵但較少。春季多為南風或東南風,氣溫回升緩慢,時有大風、大霧天出現,多春旱;夏季空氣濕潤,氣溫高而不燥,降雨較集中,災害性天氣較多;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緩慢,雨量減少,常受旱澇威脅;冬季雨雪稀少,易乾旱,氣溫下降遲緩,多西北風,無嚴寒。氣候總的表現為春寒、夏涼、秋溫、冬暖,具有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水文

棘洪灘域內河流均為季風區雨源型,河流水系的發育與分佈,明顯受地形、地貌的影響。有內河羊毛溝和桃源河、洪江河及墨水河3條外河。內河的特點是源短、流急,屬潮汐性河流,直流入海;外河均來源於即墨市,其特點是地勢比較低,河床短淺,汛期水流湍急,排水不暢,由於膠州灣海水頂托,河堤易決口,泛濫成災。

自然災害

棘洪灘境域雖屬暖溫型半濕潤性氣候,但歷史上旱、澇、風、雹、蟲、凍、海嘯等多種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膠澳志》、《增修膠志》、《嶗山縣誌》、棘洪灘街道農業服務中心、青島海玉製鹽有限公司等歷年降水紀錄,自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到2010年12月,危及棘洪灘地域的自然災害達190次之多。在自然災害發生的年份中,大旱年份佔22.9%、澇災年份佔32.9%、蟲災年份佔12.4%、雹災年份佔15.9%、凍害年份佔12.9%、海嘯年份佔2.9%。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瘟疫、大飢荒接踵而至,嚴重時連續數年大災,餓殍載道,甚至人相食。解放前貧困落後,人們毫無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災發生后,十室九空,人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棘洪灘境域的水資源主要是境內的天然降水和河流水。據1956~2010年的水文記載,年平均徑流深度171.2毫米,多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1114.5萬立方米。豐水年1975年最大徑流量4803萬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4.31倍;枯水年1981年最小徑流量125萬立方米,僅佔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1.2%。域內建有平塘60座,庫容量156.6萬立方米,另有溝、灣等存水。過境客水主要是由源頭自博興縣大漁張的黃河水,其次是由即墨市過境的桃源河、洪江河和墨水河河水。由於地處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下游,從20世紀70年代始,這些河流上游多次攔河蓄水,水量減少,且因下游海水倒灌和即墨市工業污水的排放,水質嚴重污染。2010年,僅桃源河、洪江河攔蓄地表水130萬立方米。
地下水棘洪灘境域屬基岩風化構造裂隙孔隙水組。因屬波狀平原區,含水層多呈風化裂隙及斷裂帶構造裂隙,風化層厚度在8~15米。由於水文地質條件不同,含水層及地下水分佈有著明顯的差異。

植物資源

棘洪灘境域地處北溫帶,南瀕膠州灣,氣候溫和濕潤,植被劃分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境內已沒有大面積的自然土壤,亦無原生自然植被,殘存的自然植被多為草本植物。
旱生植被殘丘嶺地、荒坡溝壑乾旱缺水,生長著荊棘、酸棗、葛拉蔓、野大豆、黃背草、野菊、蒼耳、芨芨、苗皂角、貓兒眼、苦菜、掐不齊、蔭柳、蒿子、艾蒿、山草等。
濕生植被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等河流兩岸的平原地帶,生長著三棱草、白茅、水草、爬蔓草、野麥莛、蹲倒驢、灰菜、薺菜、蘆葦、野蒜、野韭菜、半夏、蒲草、萋萋菜、曲曲芽、扁朱芽等。
廣適性植被茅草、蒲公英、青蒿、蒺藜、菟絲子、車前子、節骨草、馬齒莧等。
鹽鹼植被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下游入海處和羊毛溝流域以及沿海一帶,生長著鹼蒿、鹼茅、鹼蓬、檉柳、絆馬草、豬毛菜、蘆葦等。
野生植物有狗尾草、蘆葦、茅草、香草、牛鞭草、雞眼草(掐不齊)、芨芨草、鹼草、爬蔓青、野麥子、稗子、水穇、麥蒿、艾蒿、苦菜、曲曲芽、苜蓿、扁朱芽、薺菜、灰菜、地膚子(掃帚菜)、豬毛菜(刺蓬)、膚子苗、海蓬菜、蒲草、水紅等。
植物藥材地膚子、馬齒莧、酸棗、柴胡、野菊花、雞冠花、金銀花、薺菜、蒲公英、沙參、車前子、栝蔞、兔絲子、半夏、蒼耳、槐米、蓖麻、蒺藜、防風、香艾、蘆葦根、無花果、枸杞、茅草根、香草、節骨草、臭蒲、花椒、蒜草、爬山虎、海帶、芭蔞棵、米口袋、桔梗、野茶等。

動物資源

獸類狼、黃鼠狼、獾、狐狸、刺蝟、野兔、狸、貂、老鼠等。
棘洪灘街道動物資源
棘洪灘街道動物資源
鳥類麻雀、喜鵲、燕子、鴻雁、灰鶴、鵪鶉、蒼鷹、布穀鳥、斑鳩、貓頭鷹、鴿子、野雞、雀、杜鵑、啄木鳥、百靈鳥、翠鳥、烏鴉、魚鷹、海燕、海鷗、蒼鷺、水鴨等。
兩棲類青蛙、蛤蟆。昆蟲類蠶、蜜蜂、蠍子、土元(土鱉)、蚯蚓、螞蟻、蝴蝶、蜻蜓、蟑螂、螳螂、蟋蟀、野蜂、蝗蟲(螞蚱)、螻蛄、蟑、蒼蠅、蚊子、蜘蛛、地老虎、飛蛾、天牛、蚜蟲、螵蟲、豆蟲、地瓜虎等。爬蟲類蛇、蜥蜴(馬蛇子)、壁虎、蝸牛、蜈蚣、鱉等。
魚類魚、鱸魚、鱔魚、梭魚、鯔魚、班祭魚、木葉鰈、沙丁魚、鰻鱺、高眼鰈、牙鮃、青鱗、河豚、黃花魚、章魚、真鯛、舌鯛、烏賊等。
蝦蟹類毛蝦、白蝦、白磷蝦、對蝦、蝦虎、黃眼蟹、螃蟹等。

礦產資源

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分佈於海西、南萬、摩天嶺、棘洪灘西嶺、中華埠、古島、上崖、下崖一帶,質地細密堅硬,抗風化、容量大、易開採,用作建築材料。
砂礓石分佈於桃源河沿岸和羊毛溝流域,抗壓力一般,易風化,但分佈量廣,易挖掘,20世紀70年代之前,用作民房建築材料。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即墨縣設立7個鄉、82個社。清沿明制,設7個鄉、81個社,社下分村。據《即墨鄉土志》載,棘洪灘域內村莊分屬即墨縣裡仁鄉文武社、洪海社,福海鄉南泉社、福海社,其中里仁鄉文武社轄前海西、后海西2個村莊,里仁鄉洪海社轄古島、上崖、下崖、棘洪灘、大胡埠、魏家莊、黃家莊、沈家莊8個村莊,福海鄉南泉社轄中華埠、段家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毛家屋子、徐家屋子、趙家堰7個村莊,福海鄉福海社轄南萬、北萬、韓窪、河南頭、鐵家莊、院後庄、港東、港北、小胡埠、張家莊10個村莊。
民國初年(1912年),即墨縣撤鄉社設區鄉。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即墨縣將12個區調整組合,按序數改劃為10個區、57個鄉鎮。即墨縣第六區區治棘洪灘,轄洪海、盛海、臨海、匯海4個鄉,地域棘洪灘街道大部和上馬、河套兩個街道的全部村莊,其中洪海鄉轄棘洪灘域內鐵家莊、院後庄、港東、港北、棘洪灘、下崖、上崖、古島、大胡埠、張家莊、魏家莊、黃家莊、沈家莊、小胡埠、中華埠、段家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毛家屋子、徐家屋子、趙家堰21個村莊;即墨縣第五區區治城陽,轄福海等8個鄉,其中福海鄉轄棘洪灘域內前海西、后海西、南萬、北萬、韓窪、河南頭6個村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后,仍沿戰前區劃。解放戰爭時期,即墨縣民主政府將全縣劃為15個區、3個鎮,其中即墨縣第六區所轄洪海鄉21個村莊歸屬中華埠區,第五區福海鄉所轄6個村莊歸屬信村區;即墨縣國民黨政府划舊縣境為24個鄉、10個鎮,棘洪灘域內分屬福海鄉、洪海鄉,鄉治南萬、棘洪灘,所轄村莊及數量未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棘洪灘全境解放后,域內各村仍歸中華埠、信村兩區轄治。
1951年1月,第十區棘洪灘村劃分為棘洪灘南村、北村,上崖村劃分為上崖東村、西村,中華埠村劃分為中華埠東村、西村;第十五區前海西村劃分為前海西一、二、三村,后海西村劃分為後海西一、二、三村。1951年4月3日,區轄建鄉。
1954年1月,棘洪灘南村、北村合併為棘洪灘村,上崖東村、西村合併為上崖村。1955年5月5日,第十區橋西頭、毛家莊2個鄉劃歸藍村鎮,前海西、后海西、南萬、韓窪4個鄉由第十五區劃入第十區;9月,第十區又恢復原稱中華埠區;12月,撤銷胡埠鄉,大胡埠村併入魏家莊鄉,小胡埠村並於中華埠鄉,前海西、后海西兩個鄉合併為海西鄉,韓窪、南萬兩個鄉合併為南萬鄉。中華埠區轄海西、南萬、棘洪灘、上崖、港北、魏家莊、中華埠7個鄉,有前海西、后海西、南萬、北萬、韓窪、河南頭、鐵家莊、院後庄、港東、港北、棘洪灘、下崖、上崖、古島、大胡埠、沈家莊、黃家莊、魏家莊、張家莊、小胡埠、中華埠一、二、三村23個村。
1955年10月~1956年10月,中華埠區棘洪灘鄉、南萬鄉先後成立2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8月26日,撤銷中華埠區,南萬鄉與棘洪灘鄉合併成立棘洪灘鄉,南泉鄉、王林庄鄉劃出,於9月分別與挪城鄉、馬哥庄鄉合併,成立人民公社。
1958年9月3日,根據上級成立人民公社的指示精神,成立數日的棘洪灘鄉更名為政社合一的光明人民公社,駐地棘洪灘,轄前海西、后海西、南萬、北萬、韓窪、鐵家莊、院東庄、港北、棘洪灘、下崖、上崖、古島、大胡埠、沈家莊、黃家莊、魏家莊、張家莊、小胡埠、中華埠一、二、三、段家莊、毛家莊、毛家屋子24個生產大隊、112個生產小隊,其中韓窪、河南頭合建韓窪生產大隊,港東、院後庄合建院東庄生產大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合建毛家莊生產大隊,毛家屋子、徐家屋子、趙家堰合建毛家屋子生產大隊。
1959年1月,根據上級人民公社以駐地冠名的要求,光明人民公社易名為棘洪灘人民公社;9月,撤銷中華埠一、二、三生產大隊,合建中華埠生產大隊。
.1961年3月,棘洪灘公社將24個生產大隊劃分為前海西、后海西、南萬一、二、北萬、韓窪、河南頭、鐵家莊、院後庄、港東、港北、棘洪灘、下崖南、北、上崖、古島、大胡埠、沈家莊、黃家莊、魏家莊、張家莊、小胡埠、中華埠一、二、三、段家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毛家屋子29個生產大隊、205個生產隊。
1962年1月,毛家屋子生產大隊析離成毛家屋子、徐家屋子、趙家堰3個生產大隊。
1966年7月,中華埠一生產大隊、二生產大隊、三生產大隊合併為中華埠生產大隊。棘洪灘公社轄前海西、后海西、南萬、北萬、韓窪、河南頭、鐵家莊、院後庄、港東、港北、棘洪灘、下崖、上崖、古島、大胡埠、張家莊、魏家莊、黃家莊、沈家莊、小胡埠、中華埠、段家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趙家堰、徐家屋子、毛家屋子27個生產大隊、181個生產隊。
1984年4月4日,農村實行體制改革,撤銷棘洪灘人民公社,設立棘洪灘鎮;10月,27個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147個生產隊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而解體。
2010年12月31日,棘洪灘街道轄前海西、后海西、南萬、北萬、韓窪、河南頭、鐵家莊、院後庄、港東庄、港北、棘洪灘、下崖、上崖、古島、大胡埠、張家莊、魏家莊、黃家莊、沈家莊、小胡埠、中華埠、段家莊、東毛家莊、西毛家莊、毛家、徐家屋子、趙家堰27個農村社區。

區劃詳情

棘洪灘街道區劃圖
棘洪灘街道區劃圖
2013年,棘洪灘街道轄29個社區。政府位於:青島市城陽區宏通路。
29個社區錦城社區
棘洪灘客車分廠家社區西毛家莊社區
毛家社區徐家屋子社區
中華埠社區棘洪灘村社區
黃家莊社區韓窪社區
東毛家莊社區古島社區
張家莊社區沈家莊社區
小胡埠社區北萬社區
河南頭社區上崖社區
后海西社區港東庄社區
鐵家莊社區前海西社區
南萬社區港北社區
段家莊社區魏家莊社區
大胡埠社區下崖社區
趙家堰社區院後庄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各村總戶數5990戶,總人口30224人,為棘洪灘域內有史可稽的戶口記錄。1950年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得到較快增長。2001年,棘洪灘鎮總戶數14722戶,人口43687人,比1949年增加8732戶、13463人,分別增長145.78%和44.54%。2010年,棘洪灘街道總戶數17436戶,人口47699人,比2001年增加2714戶、4012人,分別增長18.43%和9.18%;比1949年增加11446戶、17475人,分別增長191.09%和57.82%。
截至2013年,棘洪灘街道總人口47645人。

民族

截至2010年,棘洪灘街道除漢族以外有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藏族、拉祜族、達斡爾族、撒拉族、黎族、瑤族、納西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棘洪灘街道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9.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8%,完成工農業總收入52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2%,財稅收入2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8%,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5%,其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70.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2%,外貿進出口總額15億美元,同比2012年增長6.2%
2014年,棘洪灘街道完成財稅收入3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1.4%;完成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4.3%;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同比2013年增長5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1%。

第一產業

2013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實現農業總收入1.5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實現農業增加值0.47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糧食總產量4494噸,蔬菜總產量9120噸,肉蛋奶總產量355噸,豬、牛、羊、禽類存欄量分別為0.5282萬頭、0.1054萬頭、0.0425萬頭、6.52萬隻,出欄量分別為1.0195萬頭、0、0.021萬頭、3.3萬隻。

第二產業

棘洪灘街道工業
棘洪灘街道工業
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84.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增長13%,完成工業總收入54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5%,實現工業增加值143.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工業稅收23.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9%,規模以上企業91家,比上一年增加5家,完成產值53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2001年,棘洪灘鎮共有持證私營工商業戶795家,完成銷售收入115019萬元,實繳稅金1801萬元。
2010年,棘洪灘街道共有持證私營工商業戶1562戶,完成銷售收入27.56億元,繳納稅金2986萬元。全街道有餐飲業戶258家。
2013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5.78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3.4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8%。

社會


文化事業

2013年,棘洪灘街道成立6支100人的廣場舞隊伍,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進行“文化超市”惠民演出66場次、放映公益電影204場次、配送圖書2000多冊。

教育事業

棘洪灘街道教育
棘洪灘街道教育
2010年,棘洪灘街道有小學4處、教學班79個、學生3252人、教師163人,各小學全部達到青島市標準化學校標準,其中南萬小學、棘洪灘小學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錦繡小學、中華埠小學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2010年,棘洪灘街道仍有城陽第七中學、城陽第二十中學2處初級中學、35個教學班、學生1637人、教師131人,其中城陽第二十中學擁有22個教學班、1039名學生、82名教師,仍為棘洪灘街道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2008年12月,該校被評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體育事業

2008年4月2日,在全區排球比賽中,棘洪灘街道分獲女隊第5名、男隊第6名;5月27日,參加全區足球比賽,獲得第5名;6月中旬,在全區羽毛球比賽中,分獲男、女隊第5名、第6名。2009年,在城陽區第八屆市民運動會上,棘洪灘街道奪得男女排球比賽均第5名、足球比賽第4名、羽毛球比賽男第4名、女第1名。2010年6月,棘洪灘街道參加城陽區第九屆市民運動會,分別奪得田徑比賽第2名、足球比賽第3名和團體總分第3名。

醫療衛生

棘洪灘街道醫療
棘洪灘街道醫療
1985年,棘洪灘鎮有鄉村醫生32人、衛生技術人員37人、接生員16人;2001年,農村衛生室發展到56家,從業人員76人。
徠2010年,港東庄、韓窪、中華埠、南萬、下崖、趙家堰完成社區集體衛生室的新建,上崖、東毛家莊、毛家完成社區集體衛生室的改擴建,全街道有社區衛生室58個,從業人員85人。

社會保障

2013年,全街道有29562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共征繳保費8048467元,參保率10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轉移社保工作進展順利,農保轉社保8540人。同時,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征繳工作,共有3825人蔘保繳費。辦理就業失業證2530人,就業指導率和滿意率100%。幫助居民辦理自謀職業扶持手續238個,發放自謀職業扶持金566608元。

基礎設施

棘洪灘街道基礎設施
棘洪灘街道基礎設施
2010年完成後海西、南萬、古島、中華埠、毛家、趙家堰6個社區文化教育中心的改擴建。這些社區文化教育中心中,毛家、徐家屋子兩個社區在毛家合建1處文化教育中心,棘洪灘村社區文化教育中心因是全街道農村社區文化中心中面積最大、設施最完美的文化教育中心而沒有改擴建。2010年,農村社區文化教育中心改擴建率達74.1%。
2010年,累計投資370多萬元,安裝健身路徑設施700餘件,使27個社區均建有健身場所1處,健身路徑設施1套,社區健身場所覆蓋率100%。2010年,投資350萬元,合建城陽七中、南萬小學塑膠跑道,投資300萬元,新建中華埠小學塑膠跑道。

旅遊


文物棘洪灘域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故而時有文物出土。解放前,上崖村東南出土古石磨。1958年大鍊鋼鐵時,中華埠村群眾在挖掘古墓中,出土大量東漢年間的五銖錢。1965年春天,上崖生產大隊在其西嶺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出土數量不菲的五銖錢和漢代貝殼葬墓。同時,在村東南古島河入海口遺跡處,出土石槽、牡蠣殼等;冬,下崖等生產大隊在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雙孔石刀、石斧等。此外,還出土西漢時期的綠釉陶壺。石刀、石斧和綠釉陶壺等均被青島市博物館收藏。
古迹棘洪灘域內古迹多為廟宇和磚塔,現已不存。
廟宇解放前,廟宇較多,27個村莊中,有15個村莊建有廟宇33座,其中尤以棘洪灘村最多,達6座,中華埠村次之,有5座。在眾多的廟宇中,中華埠村的菩薩廟、棘洪灘村的真武廟和菩薩廟、海西龍王廟及東毛家莊的三官廟較有名氣。中華埠村的菩薩廟位於村東,始建年代不詳,幾經修葺,佔地約2300平方米,建有山門和大殿,山門東南建有鐘樓1座,大殿共9間,分為正、東、西三殿。正殿祀南海觀世音菩薩,左塑普賢菩薩,右塑文殊菩薩;東殿正中祀莊稼老(后稷),左塑三隻眼的馬王爺,右塑送生爺爺、送生娘娘;西殿祀麥姑。該廟平日香火頗盛,農曆正月十一廟會香火尤盛。建國后,破除封建迷信,神像被毀,改為村小學用房,1969年全部拆除。棘洪灘村的真武廟是嶗山太清宮的兩腳廟之一。
菩薩廟
棘洪灘村菩薩廟,又稱“倒坐廟”,坐落於棘洪灘村南端,始建失考,1935年重修。該廟佔地長15米,寬5米,共3間,正殿門前立有2根直徑40厘米左右的石柱,院內設鐘樓。廟堂正中,供奉端坐於荷花瓣中蛟龍脊背之上的菩薩,東祀靈山老母,西祀武當老母,東屋山處是撒痘爺爺、撒痘娘娘的站立塑身,西屋山處是送生爺爺、送生娘娘的站立塑身。該廟平日香火較旺,最盛莫過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廟會,善男善女成群結隊,頂禮膜拜,祈求賜福消災。建國后,廟堂被改作人民政府的糧庫,1996年夏廟宇拆除。
海西龍王廟
棘洪灘街道風景
棘洪灘街道風景
海西龍王廟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坐落於前海西村東南海崖之上,廟宇3間,內供龍王塑像,潮汐漲落於龍王廟前。廟宇四周建有花牆,形成獨院,本無獨特,但院內有一汪清泉,形成一池碧水,很是神奇。臨海之泉,泉水本應是咸澀的海水,但該泉卻甘洌清澈,一年四季泉涌不斷,旱年不涸,汛雨不溢,寒冬不冰,人稱“龍王池”。池內有自然生成的鯽魚、河鰻等魚類,雖然魚多體長,但由於是龍王池內生長的魚類,被認為是龍子龍孫,村人不但無人捕撈,還加以保護。龍王廟由該村三官廟的道士管理,只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和六月十三開門接納香火。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內戰之需修築工事,大肆毀樹拆廟,前海西龍王廟和三官廟也未能倖免,毀於戰火。龍王廟雖毀,但龍王池猶在。60年代,傳言龍王池的水是神水,能治百病,各地前往求水者絡繹不絕,龍王池邊常常人滿為患,影響了社員的生產生活,生產大隊採取措施,制止接水治病的迷信活動。龍王池的泉水能治百病純屬妄言,但海西從來不遭雹災卻是事實,人言龍王庇護。

代表人物


矯有才男,前海西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都司(四品武官),官至浙江紹協左營中軍參將(位次於副將,三品武官),掌一方之軍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0月23日,康熙皇帝頒詔,追贈矯有才已故之祖父、父親也為此職,追贈其祖母、母親和妻子為淑人。
孫同玉,男,清代上崖人。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膠東地區鹽商猖獗,他們勾結官府,取得食鹽貿易壟斷權,包攬鹽稅,哄抬鹽價,加重對鹽民和百姓的剝削,致使鹽區百姓吃不上平價官鹽,改吃高價貴鹽,其中登州、萊州府十六州縣受害最深。
魏曜堂,字顯廷,號適園,男,魏家莊人,生於清末。同盟會會員。1907年,創辦膠萊公學,任副監督,進行反清革命宣傳,培養革命人才。1912年1月,與同盟會會員20多人於即墨成立保安會,27日夜,參加即墨縣反清武裝起義;2月,當選為山東省第一屆議會議員。
趙玉璞男,即墨市七級鎮毛子埠村人,生於1922年2月。1938年8月參加革命,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第六區區長,在藍村、七級、普東、王村、店集一帶領導抗日鬥爭,於南沙嶺一帶襲擊日偽軍。1944年被日偽抓捕到膠州監獄,后越獄逃脫,在棘洪灘、馬哥庄和河套一帶開展敵後工作。1946年9月始,先後任中共中華埠分區委副書記、書記。1947年7月15日,帶領區武工隊戰士在七級鎮北張院村組織召開群眾大會時,被該村保長遲小山告密,會場被國民黨七級鄉隊包圍,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5歲。
藺文山男,前海西人,生於1934年。自幼喪母,家境貧寒。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雖正在上小學但仍利用假期釣魚、摸蝦、挖蛤蜊,將下小海賣得的數千元錢(舊幣)全部交給老師,捐送國家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2月,帶頭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經在東北熱河3個月艱苦軍事訓練,於5月下旬編入志願軍67軍201師602團2營6連,開赴朝鮮戰場,參加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戰役。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