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莊村

青海省門源縣東川鎮下轄村

孔家莊村是位於膠河經濟區駐地西南2.5公里處,西與諸城市接壤,村域東西3公里,南北1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村落。全村共有耕地1950畝,林地120畝。小清河繞村半周,村北為柏鄉水庫,水資源豐富,環境優美。

簡介


孔家莊村
孔家莊村
孔家莊村地處門源縣交通要道,全村321戶農家,1526人,聚居著漢、土、藏、蒙古4個民族。民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至門源縣)公路穿境而過,村黨支部立足孔家莊村氣候宜人,樹木生長快,成材周期短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村上統一規劃,採取誰種誰受益的原則,由村兩委班子和全村38名黨員帶頭,組織動員群眾,對全村所有田間塄坎栽植了58條農田林網,植樹8.4萬株;營造成片林1464畝,四旁植樹3860株。同時村黨支部以退耕還林(草)生態項目為依託,主動從縣裡爭取項目,把村上的荒山、荒坡、荒灘充分利用起來,採取集體統一經營、農戶出工、記工付酬的辦法,育苗植樹。短短4年間,全村人工種樹達到700多畝,種草864畝,全村僅出售成材林一項,群眾戶均就增收200元,村集體收入2000元以上。
針對村集體資產長期閑置的狀況,村黨支部大膽決策,將村裡一台破舊履帶式拖拉機、一台水磨和油坊一次性拍賣,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並以村集體名義借款2萬元,動員群眾集資9500元,共投資4萬餘元,在村中修建了門源歷史上第一個村辦經濟實體———村辦旅社和停車廠,兩年經營下來,村集體年收入由2000元增加到1.4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0萬元。

村莊由來


據記載在金朝中期該村曾出過一名大將軍孔輝,故該村取名孔家莊。

人口組成


孔家莊村2005年有居民343戶,人口1021人,其中以王姓為主,佔全村總人數的70%。除王姓外,該村尚有胡姓、宋姓、管姓、張姓、杜姓、馬姓、趙姓、劉姓、李姓等村民。

經濟概況


2001年初,為擴大村集體經濟規模,村黨支部抓住縣上實施小城鎮建設的良好機遇,毅然決定建一座綜合商貿樓,並在很短時間內籌集到47萬元建設資金。經過一年的努力,綜合商貿樓於當年底順利竣工,出租門店、旅社60餘間,經兩年多的營運,除還清貸款和借款外,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4萬元。2002年村黨支部乘勢而上,抓住縣上擴建東川集貿市場的有利時機,拿出6萬餘元為村裡的個體工商戶墊付土地使用費,新建東川集貿市場一處。

文明建設


2003年孔家莊村小學重建校舍后,學校多次被市、區評為先進學校。到2005年,全村有6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博士生1名,碩士生2名,在讀研究生5名,軍隊團級幹部1名,6人成為所在行業的高級人才,3人被評為青島市級先進個人。該村兩次榮獲膠南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等榮譽稱號。

地方特色


在不斷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的同時,村黨支部根據本地油菜籽產油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積極實施種子工程,大面積推廣種植優質雜交油菜,種植E-144甘藍型油菜800畝,飼草220畝,脫毒洋芋20畝,各類蔬菜達到283畝,並試種成功黃芪、板藍根、柴胡等中藏藥材,從而使全村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佔到總耕地面積的4成以上。在此基礎上,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堅持走農牧並舉之路,積極引導和培育牛羊育肥戶,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全村牛羊育肥戶已發展到59戶,育肥出售牛羊1114頭只,生豬428頭,湧現出28戶養殖“黑白花”奶牛農戶,戶均收入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