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南茂農場

自然風景區

國營南茂農場,位於海南省東南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東與陵水黎族自治縣的群英鄉、隆廣鄉接壤,南與國營南田農場、國營三道農場比鄰,西連國營金江農場,北依國營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國營新星農場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保城鎮,長19.8公里,寬14.7公里,土地總面積122.322平方公里,摺合為183501畝。

1988年,全場設9個作業區,17個場直屬單位,共89個生產隊,14個教育、服務等單位。總戶數5422戶,總人口17801人。1988年,全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場部座落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的加茂鎮加茂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09°42′,北緯18°33′,是本場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歷史沿革


國營南茂農場創建於1953年5月。
1953年初,以惠來縣八十九個青年及當地民工轉為工人組成墾荒隊伍,創建了南茂農場的前身——六〇〇三場(什挺墾殖場)和六〇〇四場(灶烘墾殖場)。
1955年,六〇〇三場和六〇〇四場合併稱加茂農場,屬華南農墾總局海南農墾局加茂墾殖所。
1956年,加茂農場改稱南茂農場。同年,撤銷加茂墾殖所,南茂農場屬華南農墾總局海南農墾局領導。
1958年,人民公社化,南茂農場與當時建立的國營解放農場(現址紅衛隊、南昌隊、南島隊、修理廠)、保亭縣示範農場(現址米廠、基建二隊)和當地鄉村組成加茂人民公社、屬保亭縣。
1959年,場社分開。南茂農場、解放農場、示範農場從加茂人民公社中分立出來,成立國營南茂農場,屬華南農墾總局海南農墾局。
1966年,廣東農墾總局通什農墾局成立,國營南茂農場隸屬通什農墾局。
1969年4月,農墾系統稱為生產建設兵團,國營南茂農場編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七團。
1974年10月,撤銷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復稱廣東省國營南茂農場,隸屬廣東農墾總局通什農墾局。
1988年,海南建省,撤銷通什農墾局,成立海南農墾總局,國營南茂農場隸屬海南農墾總局。

行政區劃


1953年,初創場時,本場設6003場(什挺墾殖場)6004場(灶烘墾殖場)。下屬1隊、2隊、3隊、4隊、5隊、6隊、8隊。
1954年,增設了9隊、10隊。
1955年成立林區,全場有二個林區,什挺為一區,灶烘為二區、增設了11、12、13隊。
1956年增設了14隊,畜牧隊,基建隊。
1960年,增設6個區(五一、示範、大目、石艾、祖秧、田圮)。
1969年4月1日,農墾系統稱生產建設兵團,本場編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七團,下轄作業區為營,生產隊為連,全團8個營,42個連。
1974年10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復稱國營南茂農場,下轄營、連復稱為作業區、生產隊。
1977年,增設第九作業區,全場轄9個作業區,3個農業大隊,14個農業隊,全場142個單位,有生產隊71個。
1980年後,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等9個作業區及工交區、農業區、基建大隊等。
1988年,撤銷工交區、農業區、基建大隊,現全場設有9個作業區、17個場直屬單位,共89個生產隊,14個教育、服務單位。
國營南茂農場
國營南茂農場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國營南茂農場地處東徑109°38′06″———10°49′36″,北緯18°29′24″—18°38′12″,位於海南省東南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
本場東與陵水縣的群英、隆廣接壤,南與國營南田農場、國營三道農場比鄰,西連國營金江農場,北依國營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國營新星農場和保城鎮。長19.8公里,寬14.7公里,土地總面積122.322平方公里,摺合為183501畝。

氣候特徵

本場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4.4℃,6月溫度最高,7月次之,6月平均氣溫為27.9℃,1月份最冷,12月份次之,1月份平均氣溫為19.6℃,最熱的6月與最冷的1月平均月溫差為8.3℃。氣溫的季節變化規律為:從立冬起氣溫開始下降,冬至以後下降明顯,小寒至大寒之間氣溫最低,雨水后氣溫開始穩定上升,芒種至夏至之間氣溫最高。
極端歷年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6℃的時間出現在4月下旬至8月中旬,極值一般出現在6月份。本場出現的極端最高氣溫為1977年6月27日的39.1℃。
歷年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10℃的時間出現在11月下旬至2月上旬,本地出現的最低氣溫為1955年1月為5℃。
月均溫大於或等於20℃的月份有11個月;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8931℃以上。

地形地貌

本場地處海南省南部保亭盆地。居於番松嶺腳下。東部和南部場界有低山和高丘,但東部的茂山隊,南部的永紅隊等有地形缺口,整個地勢自東向西傾斜。
場內多為丘陵地,植膠區多屬低丘陵地。除四區衛星隊、紅峰隊,大旺隊、茅叢隊地處盆地邊緣,地勢稍高外,其餘地區則以中部南昌河為界,東至東北六區、七區、八區、九區海拔較高,丘陵起伏,相對高差較大。西部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五區則地勢較低緩,基本無大山嶺,整個地形呈“凹”字形。
本場的地貌類型主要有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和河谷階地等,但以低丘陵地為主,高丘、低山佔有一定比例。本場境內根本沒有中山,東至東北走向海拔較高,有低山群。
第六作業區的祖果嶺(海拔279米),七區的岸群嶺海拔311.3米,八區的六大嶺海拔578.9米、海雲嶺海拔435米,響水嶺海拔471米,六弓嶺533米,廖二嶺海拔620.8米,常樹嶺海拔511米,九區的吊燈嶺海拔196米等,構成東至東北走向的低山群。

水系特徵

流經本場的主要河流有藤橋東河上游加茂河和陵水河。
藤橋東河上游加茂河發源於保亭縣境內,主流為響水河合流腳下河,幹流長23公里,集水面積362平方公里。總落差848米,平均坡降0.74%。該河流經本場西部,是本場的主要河流,西自金江農場十隊流經本場紅旗膠廠、八一隊、場部、北賴下村隊、永東隊和永紅隊,最後從南田農場中部穿過流入南海土福灣。
陵水河上游保亭河發源於駁白嶺,河長94.5公里,集水面積224平方公里,總落差675米,平均坡降0.32%。該河流經本場東北部第九作業區前程隊、登峰隊、以河為界隔河與國營新星農場相望,故又稱“分界河”。
此外還有加茂河和保亭河的一些支流發源於本場境內,但水源有限,只能解決部分居民點生活和生產用水。

地質情況

本場地質結構主要以發育乾花崗岩上的深厚的砂粘質灰化和灰化紅壤,其次是變質岩、砂質岩和洪積物等,山地土壤以殘積物積坡積物為主,水稻土以谷底沖積物為主,其次是洪積物,河流衝擊物。

土壤情況

本場土壤屬山地磚紅壤,有極少數的山地黃壤,山地赤紅壤和水稻土等土類。山地磚紅壤屬熱帶地區性土壤,是本場的主要土類,山地黃壤和山地赤紅壤均有零星分佈;水稻土屬非地帶性土壤,主要分佈於谷地、丘陵盆地及河流兩岸,一般海拔10—830米之間均有,但以300米以下居多。
土壤土層深厚肥沃,厚度一般為70—110厘米,表土層厚0.2米以上。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為3.38%,含氮為0.16%,有效鉀豐富,有效磷含量中下,PH值4.5—5.5,土壤缺磷明顯。

植被情況

植被為原先植被,屬熱帶低山雨林常綠季雨林型次生雜木材。群落樹高大,樹種複雜,層次3至5層,藤本豐富。
新植地區為榕樹、木棉、黃章、飛機草、大芒群落等20多種。
更新地區為橡膠樹,林下主要是耐蔭性禾草類、茅草、飛機草等禾本科植物和木本科植物。

自然災害

本場的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洪水等。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林產資源
本場西部分佈次生雜木林,主要樹種有大葉榕樹、小葉榕樹、白顏、無患子、細子龍等;東部丘陵地生長旱生性喬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厚皮樹、木棉樹、大葉榕樹、小葉榕樹、大葉枇杷樹、海南茅豆樹等。
少量的經濟木材有山荔枝、山粟子、青梅木、狗筋木、白苦楝、白木香等。
中草藥資源
本場土壤肥沃,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植物生長期較長,南葯資源蘊藏豐富。
主要有商陸、兩面針、救必應、三丫苦、巴戟、山薯,東風桔、露力勒、牛大力、黃姜、銀不換、癲茄根、香附、葛根、茅根、天冬、生薑、三代姜、野芋頭、千斤拔、鬱金、金不換、白步、青箱子、木蝴蝶、草決明、鴉膽子、假萎、土荔枝、草扣仁、急性子、殼砂仁、土花椒、檳榔、梓木扣、相思豆、胡椒、香緣、益智、木賊草、磨盤草、地膽頭、一點紅、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大葉鴨趾草、海金沙、火炭母、穿心蓮、益母草、艾葉、蛇王荇、千日紅花、旱蓮草、鬼針草、希簽草、車前草、燈籠草、九節、水浮蓮、鵝不食草、木棉花、紫珠葉、金盞銀盤、水翁花、雞冠花、對面葉、萎葉、五指柑葉、大青葉、洋金花、野菊、太白、五加皮、雞血荇、荇杜種等,全場均有分佈。
食用植物資源
糧油類:粳稻、秈稻、糯稻、黃豆、綠豆、玉米、芝麻、花生、油菜等。
瓜果類:西瓜、香瓜、絲瓜、西紅柿、石榴、枇杷、銀耳、木耳、馬鈴薯、山芋、山藥等。
棉麻類:棉花、薴麻、黃麻等。
竹木類:青竹、毛竹、蘆竹、柏、松、楝、棕櫚、水杉等。
觀賞植物資源
文竹、天竹、雲竹、海棠、芍藥、綠球、玉蘭、山茶、杜鵑、丁香、玫瑰、月季蘭、迎春花、仙人球、仙人掌、鳳仙、菊、雁來紅、虞美人、雞冠花、芭蕉、牽牛、萬年青等。

動物資源

獸類
本場境內的野生動物以野豬最多,此外有鹿、黃猄、猴子、果子狸、黑腳狸、豬仔狸、黃鼠狼、紅胸、小松鼠、穿山甲、箭豬、水獺等。五十年代還發現狗熊出沒,今已絕跡。
飛禽類
野生飛禽有山雞、毛雞、斑鳩、鷓鴣、老鷹、鷂、烏鴉、貓頭鷹、八哥、三胡、畫眉、戲斑鳥等。
蛇蟲類
本場山嶺及丘陵地帶野生的蛇類有:蟒蛇(南蛇)、錦蛇、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王蛇、灰蛇、青竹蛇、白花蛇、青飛蛇、龍蛇、雞頭蛇、蝮蛇、水蛇、蜈蚣等,此外還有蜥蜴、山龜、金錢龜等爬行動物。還有山螞蝗、水螞蝗等。
其他蟲類有:蜜蜂、黃蜂、馬蜂、蝴蝶、蜻蜓,螳螂,壁虎、蟋蟀、蜘蛛、蚱蜢、蝸牛、蟬、蚯蚓及青蛙、蟾蜍、蚧等。
魚類
魚類有鯉魚、草魚、鰱魚、鱅魚、鯽魚、斑魚,非洲鯽魚、羅非魚、塘虱魚、鰻魚、鯪魚、竹包魚、石鯪魚、光魚、過山鯽(棘魚)、將草魚等。

水資源

藤橋東河加茂溪為本場的主要河流,流經本場紅旗膠廠、八一隊、場部等,水源較充沛,可開發利用。
本場在該河中上游分別在紅旗膠廠和八一隊築起兩道欄河大壩,建立水電站3座,7個機組,總機裝機容量為938瓩,年發電量為113.34萬瓩。

氣候資源

太陽能
本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0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5%,熱能蘊藏量豐富,但尚未利用。
風力
本場平均風力小於每秒1.6米(即2級),陣風大於每秒17.2米(8級)以上的大風年平均3—4次,持續時間較長,風力資源蘊藏量大,可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

本場二區秀麗隊曾經發現過水晶石;五一隊曾經發現過鐵礦。

人口民族


人口

1985年,全場總戶數5162戶,人口19183人,其中男9601人,女9582人,當年自然增長率為6.73‰。1988年,全場總戶數為5422戶,總人口為17801人,其中男9150人,女8651人,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

民族

1985年,本場有漢族、黎族、壯族及瑤族、侗族、京族、傣族等。1988年,本場漢族人口為14355人,佔總人口的80.64%;黎族人口為3066人,佔總人口的17.23%;壯族人口為360人,佔總人口的2.02%;回族人口為9人,佔總人口的0.0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11人,佔總人口的0.08%。

經濟


第一產業

農業
本場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
1953年至1977年5月,全場水稻種植面積為3650畝;玉米種植面積為380畝。
1977年6月至1981年,全場水稻種植面積為3420畝;玉米種植面積為430畝。
1982年至1988年,全場水稻種植面積為3000.1畝;玉米種植面積為653畝。
林業
本場地處山區,建場前有大片的用材林木,建場后,開墾山地植膠,至1988年,用材林己所剩無幾。
隨後,橡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本場開始種植橡膠防風林。同時還種植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把防護林、用材林、薪炭林等組成完整的防護系統,聯成一體,成為多層次的森林復蓋生態系統。同時於1982年引種經濟林。
1988年,全場防護林、經濟林、用材林及薪炭林等林地面積為5.7萬畝。
在更新膠園中,種植的防風林品種有剛果12號桉、雷林1號桉、昆斯蘭桉、赤桉、檸檬按、盾矢木、大葉相思樹等。
引種的經濟林品種有非洲楝、雲香紫壇、馬麻仁油、安心樹等,其中非洲楝面積為150畝,種植在第四作業區茅叢林業隊的高丘陵地。
畜牧水產業
畜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本場的畜牧業生產由場、作業區、生產隊等為單位統一開展,場辦畜牧隊、作業區辦畜牧班,生產隊,派專人負責,所飼養的豬、牛、雞等歸集體所有。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政策不斷開放,職工飼養的豬、牛、雞等作為職工的私人副業生產,歸家庭所有。從而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本場畜牧生產的發展。
水產
1987年,全場飼養的淡水魚面積為867畝,當年產量108375公斤。
1988年,全場淡水魚面積為816.1畝,魚塘436口。

第二產業

本地工業主要有橡膠加工業,糧油加工業,機械修造業,建築材料工業等。
橡膠工業
八十年代初起,本場對膠廠實行改革規劃,1984年,場把原7間膠廠壓縮合併為2間,即紅旗膠廠和五一膠廠。並重新改進更新制膠設備,採取重油和電力乾燥烘膠法,取代了過去落後的木柴熏膠法,制膠也採取自動流水作業線作業。
糧食加工
本場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米廠,始建於1965年初,建廠初期,生產規模較小,主要是儲存全場人口的食糧,同時附設三個生產車間,即碾米車間、榨油車間和飼料加工車間。
七十年代,米廠在原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增設制皂車間,八十年代設油漆車間。

交通


綜述

建場前,這裡是一片荒山野嶺,當時僅有一條窄小的公路,長11公里,其餘的交通道路均是狹小的羊腸小道,小道兩旁的植物叢生,覆蓋在小道上方,因而人們走這樣的小道稱為“竄山路”。當時也沒有運輸車輛,黎族人民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牛車。
1953年,本場刨建后,開始著手公路的修築建設。至1988年,這36年來,本場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小路已建設成為寬廣平坦的公路,公路上穿梭來往的車輛取代了牛車。

公路

1988年,全場公路總長122.9公里,其中主幹線47.75公里,支線75.15公里;其中瀝青路11公里。晴雨路占公路總里程的91%。
為了加強公路的養護,本場專職養路工人55名,平均每個負責2.45公里的公路養護任務。

公共運輸

1984年以後,私營客車逐年增加。至1988年,私營客運車輛達20多輛,客座200多個,交通頗為方便。

政治


行政機構

行政辦公室於1955年設立;1969年成立生產建設兵團,撤銷行政辦公室;1974年10月恢復農場建制,重設行政辦公室;現行政辦編製4人。
生產科於1955年設立,編製9人。現編製12人。
經管科於1981年設立;1982年與勞工科合併;1984年又從勞工科分出與生產科合併;1987年6月又從生產科分出,恢復經管科,科員5人。
勞工科該科原與財務科、計劃科合併稱計勞科。1964年從計勞科分出,成立勞工科;1982年併入經管科;1988年4月科員4人。
財務科於1955年設立。60年代初,曾與供應科、計劃科合併稱財供科;1969年至1974年,本場改稱生產建設兵團,撤銷財務科,成立後勤處;1984年,從計勞科分出,恢復財務科,科員8人。
供銷科於1956年設立,1959年與財務科合併稱財供科,1960年,從財供科分出,恢復供銷科;1969年至1974年兵團時期,成立後勤處,撤銷供銷科;1974年恢復供銷科;1988年,科員15人。
教育科於1975設立,李經煊任科長,科員2人,現任科長徐歷信,科員3人。
工業科於1958年設立;1969年至1974年兵團體制時期,合進生產處;1974年10月改稱機運科;1980年至1986年,改稱工交辦公室;1988年4月,恢復工業科,科員1人,辦事員1人。
基建科於1955年設立;1982年5月與工業科合併,稱工交辦公室;1988年4月從工交辦公室分出,恢復基建科,科員4人,辦事員3人。
農牧科於1966年設立;80年代曾與畜牧站合併,后又併入農業辦公室;1988年4月16日恢復農牧科。
審計科於1988年5月設立。
計劃生育辦公室於1979年設立。
派出所派出所的前身是保衛科,於1981年設立;

歷任領導

場長(團長)副場長(副團長)
姓名籍貫任職期間姓名籍貫任職期間
劉保臣吉林省吉林市1953—1956朱登鏞遼寧長白市1953—1955
戰為民黑龍江濱縣1954—1955吳榮信浙江東陽1961—1975
吳良海南瓊海1957—1958潘正德海南文昌1959—1975
林俠君海南萬寧1960—1965畢全珍黑龍江1969—1975
林德興海南三亞1966—1967慈日模北京市1971—1974
魯湘雲湖南瀏陽1969—1972羅觀寧廣東東莞1975—1981
李久章遼寧復縣1973—1974黃演坤廣東深圳1975—1981
林子慧廣東潮陽1975—1988陳學魁海南萬寧1975—1984
韋世鐸廣西賓陽1981—1984
陳錫福廣西桂平1983—1987
說明:林俠君原是解放場場長,解放場與南茂合併後接任南茂農場場長。
2.林德興原加茂公社黨委書記,1965年場社合併,任南茂場場長,分管公社部分。
吳光明海南萬寧1984—1988
鄒浩湖南祁東1985—1986
劉克強海南萬寧1985—1988
王宏昌海南澄邁1986—1988
蘇彰前廣東英德1987—1988

政黨概況

中共南茂農場前身建干1953年,1955年楊克明任場黨委書記,當時場黨委工作機構設:黨委辦公室、保衛科、人事科、團委,1961年設宣傳科;1965年設組織科;1960年設武裝部;1981年設紀律檢查委員會1988年場黨委工作機構設:組織科,宣傳科、紀檢會、共青團、工會。

軍事

本場1960年成立武裝部,專管兵事工作,1988年,武裝部併入行政辦公室,有一名專職副主任管兵事,配備1名武裝幹事專抓。

社會


教育事業

1982年,全場共有幼兒園68所,在園幼兒1456人,幼師70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場中心小學教育迅速發展,並初具規模。至1988年止,該校有四幢平房800平方米,還有一批教具,價值0.2萬元。目前,全校有教職員工33人,在校學生556人,教學質量仍處全場小學教育的前列。
1964年,南茂農場創辦中學教育。至1967年在場小、長征小學、什挺小學、東方紅小學、春明小學各附設初中一年級1個班,學生總人數190人;1970年5月,5個初中班合併稱南茂中學(后稱南茂三中),校址在原示範隊,學生190人,教師12人。1979年,新辦南茂一中。

科學技術

本場科技主要是1981年至1985年,經國家農墾部批准,由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本場及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聯合在本場實施的華南熱帶作物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建設。
華南熱帶作物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是國家科委下達的重點科研項目,於1979年由國家農墾部以(79)農墾(科)字第255號文批准下達在本場實施。
主要實驗內容包括建立第二代膠園樣板;即膠園更新建立栽培;膠園更新前強割;膠園高產綜合措施開發研究;重風區膠園改造;中丘陵區建立栽培措施;有性系建立高產栽培;芽接樹復方乙烯利刺激挖潛;綠色芽片的生產應用;胡椒引種;標準膠連續乾燥生產線;DRc—3型膠乳干膠含量速測儀研製;橡膠種籽油綜合利用;橡膠木材綜合利用;全乳白縐片生產等17個課題。
實驗基地於1985年完成全部實驗項目;1985年11月21日至23日,由國家科委、農牧漁業部農墾局、海南行政區科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科委、海南行政區熱作局,雲南、廣西、福建及廣東省各墾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等單位共54名代表,從代表中推選出23位專家組成鑒定小組,組織鑒定會進行實地鑒定通過。1985年11月通過國家科委和農牧漁業部鑒定,1986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實驗成果分為橡膠栽培項目,熱帶作物栽培項目、橡膠加工試驗項目、綜合利用項目、膠園更新機械化項目等5個方面。

文化事業

1953年建場以來,場黨委重視文化藝術工作,加強了文化設施的建設,至1988年止,場部、作業區、生產隊都有二室三隊(即文化室、圖書室、文藝隊、體育隊、電影隊),形成三級職工文化網。目前,全場有文化室75間,圖書室46間,電影隊8個。
南茂農場文藝宣傳隊建於1963年,隊員28人,隊長余淡明。宣傳隊白天集中排練,晚上到生產隊演出,有時白天還到工地或深入生產隊體驗生活,進行創作,深受廣大職工的好評。1979年後,採取分散——集中——分散的形式進行活動,平時隊員分散在各自的單位進行生產、工作,每逢“國慶”、“五一”、“春節”或參加演出前,才集中場部進行排練。1987年,該隊參加保亭縣文藝匯演,被評為先進文藝集體,3人獲得優秀演員獎,5個節目獲得優秀節目獎。

醫療衛生

至1986年止,本場衛生院有病床156張,還擁有一批現代化醫療設備。國產50毫安及200毫安的X光機各1部,國產超聲波診斷儀1部,日產心電圖機1部,顯微鏡2部,電冰箱2部,日產空調機1部,國產無影燈1部,日產救護車1部,日產纖維胃鏡1台,蒸溜器1台,10萬不銹銅配料桶及10萬不銹銅過濾器各1個,膜式電動吸引器3台,醫療設備總值238,180元。

社會保障

1953年至1988年35年來,本場職工工資經過6次調整,1次工資制改革。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本場職工收入純粹是靠工資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本場職工收入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工資收入,二是獎金收入,三是副業收入。本場職工在完成生產任務后,經營其他種植業和養殖業。(1987)年,全場職工平均年勞均收入達2000元,比1961年翻了三番多。
全場9個作業區中,第六作業區職工副業收入居中。
1953年建場初至1988年這35年中,本場職工生活品的需求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即1953年至1978年25年間,本場職工生活用品實行定量分配供應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廣大幹部、職工的生產勞動積極性,生活物質大量供應市場,打破了定量分配供應制度,自由生產、供應、購買,職工生活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歷史文化


國營南茂農場創建於1953年5月。廣大的墾荒隊伍風餐露宿,在荒山野嶺上安營紮寨,艱苦創業,終於創建了南茂農場的前身——什挺墾殖場,灶烘墾殖場。
國營南茂農場
國營南茂農場

代表人物


謝茂志,男,漢族,1943年出生於廣東省高州縣雲譚公社新華大隊黃泥頭村的一個窮苦的農民家裡。陳亞九,男,黎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林鄉人,1926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