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灣

國家AAA級旅遊區

老龍灣風景區是山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她位於世界風箏都——濰坊市西南60公里處的臨朐縣,交通便捷,是山東省“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為“北國江南,魯中桃源”。老龍灣古稱“薰冶湖”,是由地下泉水湧出地表江流而成,因傳說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並有神龍潛居其中而得名,其有三大特點:“泉多、水清、四季恆溫”,有優美的環境和古老的傳說。老龍灣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浮山石墨千秋畫,冶水無弦萬古琴”的佳句。

建設背景


老龍灣,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老龍灣古稱薰冶泉(薰冶水),因水出岩洞,冬暖夏涼,海浮山陰時常呈現出霧靄縹渺,雲蒸霞蔚之觀而名。后因當地流傳湖水流東海(或言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神龍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龍王廟,始得新名“老龍灣”。

位置境遇


老龍灣,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南12.5公里的冶源鎮冶源村前,海浮山陰。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彙集而成,水面面積,《臨朐縣誌(-1988)》載為約50畝,《臨朐縣誌(1988-2000)》載為:8萬平方米,分大小兩灣,西為老龍灣,東為小龍灣,泉計萬許分佈於兩灣周邊。

水文特徵


老龍灣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彙集而成。水面面積約50畝,深處丈余,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7-18℃)。
老龍灣泉為全排泄型大泉,泉水面積5.33多公頃,泉眼多,流量大。自1975年開始觀測泉水流量,積累了大量的檢測資料,經分析該泉多年平均泉水流量為0.98立方米/秒,豐水期在1.5立方米/秒,觀測史上最大流量可達2.17立方米/秒,枯水期在0.3-0.5立方米/秒。1975年平均流量1.43立方米/秒,日涌水量12.36萬立方米;至1987年,平均流量降至0.78立方米/秒,日涌水量67392立方米。
20世紀90年代以前從未有過斷流的記錄。1970年代末期起,工業用水增多及連年乾旱,灣內水位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後,因連續枯水年份,加之上游補給區內大量人工開採,會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這泉水有可能斷流。例如1990年4月由於連年乾旱,地表水的灌溉能力減少到最低限度,老龍灣補給區內100多眼機井日夜抽水灌溉,日抽水量達10萬立方米,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致使老龍灣於4月20日斷流。同樣原因,2000年8月6日老龍灣再次斷流。斷流后,縣政府對老龍灣泉域實行了有效保護,對老龍灣補給區的人工打井進行了嚴格控制,合理開採補給區內的地下水,對老龍灣泉水流量保護起到了明顯效果。
老龍灣,來源於奧陶系的石灰岩中。經國家鑒定,該礦泉水屬於含氡低鈉,低礦化度的鍶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發育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儲量豐富。

流域概況


老龍灣地處臨朐縣中部冶源鎮。臨朐縣地處魯中,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濰坊市西南隅。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西界淄川區,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鄰青州市。臨朐歷史悠久。境內已發現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63處,文化遺存豐富。史料載,黃帝曾登封沂山,帝堯之子丹朱封于丹水。夏、商分別為季荝氏、逄伯陵封地。西周為駢邑。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為齊相管仲封地。秦朝分屬齊郡和琅琊郡。西漢設有臨朐、朱虛、挍三縣和缾、臨原兩個侯國。東漢,有臨朐、朱虛二縣,皆屬青州。三國及魏晉,境內仍設臨朐、朱虛二縣,初臨朐屬徐州東莞郡、朱虛屬青州城陽郡,后同屬東莞郡。南北朝時期,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五縣。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唐、宋屬青州。元朝屬益都路。明、清屬青州府。自西漢始置臨朐縣,已二千餘載。
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境中部偏西。1993年6月米山鄉撤銷,所轄14個行政村劃歸冶源鎮。轄區113.8平方公里,行政村47個,自然村50個,是國家建設部和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中心鎮。2000年19489戶、59684人,24795畝耕地。有漢、回兩個民族,漢族佔99.99%。鎮政府於1996年2月由冶源西村遷駐遲家莊村東、冶大路以北、海浮山之陽,距縣城15公里。臨九路縱穿南北,鎮村公路、環山路30多條。為縣內較穩定的小麥、玉米、黃煙高產基地。1980年代末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發展葡萄生產。成為濰坊市最大的葡萄生產鎮。該鎮也是虹鱒魚、鐵頭鱒、彩鱒養殖大鎮。該鎮為具有縣級經濟職能的重鎮。主要以機械電子、紡織、建材、制絲、有色金屬加工、食品加工為主。該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書畫之鄉”、“小戲之鄉”美譽,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文化先進鄉鎮。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故居於此。

景點介紹


薰冶泉鑄劍池

老龍灣
老龍灣
薰冶泉,又名【鑄劍池】,為老龍灣的最大源泉。一泓清池旁的盤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大字,崖壁上還鐫有題詩:“天丁呵護陰陽劍,神斧鑿開混沌池”,用筆奇致,字體剛勁飛動。這是雪蓑應馮惟敏之約而題書的。

善息泉

在老龍灣南白龍行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卧牛石下噴涌而出,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酈道元曾在卧牛石上坐歇,故名。

濯馬潭

在江南亭前三角灣,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的妻子鍾離春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馮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馬潭”,指江南亭后水深處。

萬寶泉

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一石碑,書“萬寶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雪化橋

鑄劍池東原有一青石拱橋,是遊人進入老龍灣的通道,造型優美,橋身觸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橋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橋。

雲橋

濯馬潭出口處橫一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尚未匯過雲橋,即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

白龍行宮

雪化橋南龍王廟舊址處,就是三面環水的“白龍行宮”。對面立有清人陳榮的畫竹刻石。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5米,鐫竹數竿,枝葉勁峭而工整,灑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筆遒勁,形神盎然,頗得竹質高潔之神韻。

海浮山

老龍灣
老龍灣
在老龍灣南側,海拔215.9米。傳說遠古時代這裡一片汪洋,唯此山翹首於海面,遂稱海浮山。山頂浮山廟聲名遠播。這座古剎,始建於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由南齊高僧僧遠選址修建,並定名鍾靈寺,后更名玉泉寺、浮山廟。此廟經歷代擴建,至清代已規模宏大,佔地1.4公頃,有殿祠樓閣十幾座,齋房僧舍70餘間。清末民初以後,因多戰亂,香火逐漸冷落。數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廟被焚。新中國建立后,政府修復古建築,並有諸多名家題寫匾額。重修后的浮山廟,分前、中、后三進院,主體建築有碧霞祠、玉皇閣、王母殿、東西兩廡、鐘樓、鼓樓、魁星樓等。
海浮山南坡,1986年4月發掘的北齊南討大行台都軍長史、威烈將軍崔芬墓,對研究我國繪畫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這一帶多古墓,為海浮山墓群,1992年由山東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的東面有聞名國內外的冶源水庫。山西側有卧龍崗石蘑菇群,有涓涓清泉和茂林修竹等。
老龍灣
老龍灣
亭海浮山上,綠竹叢中,老龍灣南有江南亭,為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里,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之題“碧波雲譚”匾額,1912年重新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製匾額,懸於江南亭內。老龍灣北有芳洲亭與白龍行宮南北對峙,隔水相望。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明代馮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題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只有一小橋與北岸相通。亭周圍數十畝翠竹,相傳開始也是其從江南移栽來的,亭前之八角灣、小雪橋、清流潺潺,是老龍灣的佳景。馮惟敏曾隱居在這裡,自稱“海浮山人”。在隱居冶源的歲月里,他創作了大量的散曲、雜劇。有時日與朋輩觴詠歡宴,浩歌自適,放形山水,留下許多讚美老龍灣風光的篇章。

傳說


老龍灣
老龍灣
傳說,春秋期間著名冶工歐冶子被吳王闔閭追殺,隱藏在這裡的茂林修竹中鑄劍,后得神人指點,劈地為泉,並用這泉水淬火鍛成的“龍泉寶劍”殺死了吳王。因製造龍泉寶劍淬火時即騰起熏人的水氣,當時這裡便叫“鑄劍池”,又稱為“熏冶泉”。它是老龍灣的主泉之一,一泓池水,光鑒秋毫,游魚穿梭於藻萍之間,岸邊蒼松翠柏、垂柳依依。鐫刻於岸邊磐石上的“鑄劍池”三字和絕句“天丁呵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刻於1548年,是馮惟敏邀其朋友雪蓑道士題寫的。珍珠泉是老龍灣的奇觀之一,這裡泉水清冽,水流涌急,不斷噴出的細小泉流象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浮出水面,故而取名珍珠泉。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酈范任青州刺吏,其子隨之讀書,閑暇時寄情山水,慕名與朋友們一道來老龍灣畔,為景緻所吸引,以後即時常來此遊玩、小住幾日,他就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第一部水利專註《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因為其字“善長”人們便稱泉為“善息泉”。水底窮坎處有泉滃然仰出,突出水表,遊人至此,無不當泉稱嘆,流連忘返。泉水水質經地礦部鑒定為優質礦泉水,可直接飲用。
因相傳齊宣王的妻子無鹽娘娘曾經在這裡洗過戰馬而得名。在《東周列國志》中對無鹽娘娘有如下記載:她本名叫鍾離春,無鹽人(今山東東平縣境內),相貌醜陋但是非常有才華,四十多歲了仍然擇嫁在家,後來她毛遂自薦,要入宮為妃。齊宣王被她的才華所打動,就將她立為正後。無鹽娘娘輔佐齊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奸臣,使齊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國家一時強盛起來,所以後人編了一名俗語說“西施娘娘長得俊,害得吳王家國破;無鹽娘娘長得丑,保得齊王坐江山”。
萬寶泉是過去老龍灣北岸居民主要飲水泉之一。每逢春節佳日,前來擔水者必先焚香燒紙,投以銀錁、銅幣,更有富賈投以小元寶,以示敬泉,故得名萬寶泉。“萬寶泉”三字是清同治拾年馮錫田所寫,為縣級文物。

自然環境


地質

老龍灣為泰沂山脈和臨朐斷陷盆地的交界地帶。是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魯西隆起的一部分,以斷裂和其所圍限的斷塊鑲嵌而成的斷塊構造為主要特徵。地質構造總體上是一個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構造。泉域範圍內的各斷裂構造線控制著地下水的形成與運動,是地下水評價的邊界條件。泉域範圍內的中下奧陶岩層系經中生代燕山運動強烈作用,張性斷裂發育而成,結構鬆散,孔隙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與沉澱,水流侵蝕等共同作用下,成為老龍灣泉域岩溶主要發育地帶,形成溶溝、溶槽、溶洞等地貌。
老龍灣(泉)出露於冶源斷裂與宋庄斷裂交匯處附近的東北角。直接補給區北到冶源斷裂,西至五吉斷裂,東至宋庄斷裂,南到三陽山斷裂,總面積約為165平方公里。冶源斷裂位於老龍灣南側,東起冶源西與五井斷裂交匯,全主15公里。是形成老龍灣的控制性斷裂,斷層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70-80度,北東為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南西為奧陶系石灰岩。斷層南奧陶系石灰岩、泥灰岩、白雲質石灰岩溶隙發育,斷層北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不透水,南部奧陶系石灰岩溶隙水受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阻隔形成老龍灣泉。

地貌

老龍灣所在的臨朐縣,境內地形複雜。域處泰沂隆起地帶東北部,昌濰凹陷區南部,沂沭斷裂帶西側,有褶皺、斷裂兩種構造形態。東西為沂山山脈,境內多為丘陵,平原佔40%。老龍灣地處青石山與平原銜接地段,丘陵低山海浮山位於南側,老龍灣處於彌河流域的上游地帶,彌河在東側自南向北流過。

氣候

老龍灣所在的臨朐縣境內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世紀80年代後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2.8℃,年平均日照2514.1小時、無霜期203天。

水系

老龍灣位於彌河左岸,古代,泉水東行500米匯入彌河幹流。《水經注·卷二十六》巨洋水篇載:巨洋水(彌河古稱)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即老龍灣)注之。彌河,臨朐縣第一大河流。舊志載其主流發源於沂山西麓天齊灣,考此灣已不存,傳說亦不確。實則沂山西麓群泉匯流於沂山鄉水石屋村附近,集為一股,是以主流當源於此。蜿蜒北流,縱貫臨朐縣內,流經沂山、九山、白沙、石家河、楊家河、冶源、辛寨、七賢、楊善、營子、臨朐、龍崗12個鄉鎮,至龍崗鄉半截樓村西北出境。

地理


老龍灣
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濰坊市西南部,地處北緯36°24′40″,東徑118°29′39″,處於彌河流域的上游地帶,為泰沂山脈和臨朐斷陷盆地的交界地帶。是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魯西隆起的一部分,以斷裂和其所圍限的斷塊鑲嵌而成的斷塊構造為主要特徵。地質構造總體上是一個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構造。泉域範圍內的各斷裂構造線控制著地下水的形成與運動,是地下水評價的邊界條件。泉域範圍內的中下奧陶岩層系經中生代燕山運動強烈作用,張性斷裂發育而成,結構鬆散,孔隙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與沉澱,水流侵蝕等共同作用下,成為老龍灣泉域岩溶主要發育地帶,形成溶溝、溶槽、溶洞等地貌。老龍灣歷史悠久。其西盡頭主泉--薰冶泉,在戰國時期的史書《齊乘》中已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著的《水經注》中寫道:“薰冶水已成名跡”。據傳說: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深不可測,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得名“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臨朐縣城南十二公里處,冶源鎮境內的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流而成。水面面積五十餘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要有鑄劍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放生池等。一串串氣泡自水底上浮,有如萬顆珍珠。南岸竹林環抱,北岸楊柳垂絲。老龍灣水四季恆溫(攝氏17--18°C)。水面上水雞嬉戲;竹林中群鳥棲息。盛夏酷暑,老龍灣水清涼甘冽,浸人肌膚;但在數九寒冬,水面上卻霧氣蒸騰。古人遂在《臨朐八大景詩》中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
老龍灣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使老龍灣風光不斷點綴更新。地處偏僻山鄉的老龍灣,終如一個少女--她雖衣著簡樸,但憑美貌麗質,吸引遊人。

氣候


老龍灣位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4℃,冬夏溫差大,多年平均降水678.82毫米。
老龍灣以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地貌特徵而形成了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夏天,樹木蔥綠,竹蔭蔽日,最高氣溫不超過30℃,素無酷暑;冬天,泉水靄靄,翠竹搖曳,雪化橋上片雪不存,向無嚴寒,是避暑、療養的勝地。

特色


老龍灣以中國北方罕見的泉水景觀和竹林景觀而享有“北國江南”的美譽,共有江南亭、白龍行宮、鑄劍池、秦池等大小景點36處和由百餘位中國著名書法家題寫“龍”字組成的龍園。老龍灣泉眼多,流量大,泉水不穩定係數大於0.5,屬穩定泉型,最大流量可達2.17立方米(1991年9月)。同時,在老龍灣底部存在俗稱“紅沙陷”的溶穴泉眼,溶穴直徑自十幾厘米至十幾米不等,皆深不可測。老龍灣泉水經鑒定,全部為重碳酸鹽水,是低礦化度的優質飲用水。泉水無色、透明、無味、無嗅、無沉澱,PH值6.9~8.3,總硬度為3.42~4.46mmol/L,礦化度0.3~0.77g/L,含有鋰、鍶、鋅、鈣等微量元素,細菌及污染指標均未超過生活用水標準,為優質礦泉水。

特產


老龍灣風景區物產資源相當豐富。老龍灣泉水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釀造酒類和飲料的優質水源。在老龍灣及其下游水域盛產鯉魚、鰱魚等四大家魚和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的鱒魚、鱘魚以及三文魚等,亦是遠近聞名的美味,令人流連忘返。

詩詞


老龍灣位於山東濰坊臨朐境內,方圓近百畝,遍地泉眼,一年四季爭相噴涌,泉水清澈見底,堪稱奇泉,加之翠竹成林,遊人如織,佳景如畫,實為旅遊之勝地。《游老龍灣》
亭台仙閣翠竹生,泉泉相報漪涌涌。
祖國山河無限好,老翁談笑夕陽紅。
小兒戲蟹復凝影,鴛鴦對謳人不驚。
妍陽禽鳥尤愛晚,垂柳依依與吾行。
《柿子樹上的花花》
蛤蟆停止了吵鬧柿子樹掛滿了酸不拉嘰的果最後那一場雷陣雨淋濕了喇叭花
噢,親愛的花花他們說老龍灣邊的喇叭花喜歡聽我們的歌
噢,親愛的花花今夜你會不會坐在月下靠著柿子樹
聽我唱你我熟悉的《偏偏喜歡你》
聽我的歌飛進柿子樹林飛越老龍灣飛向那一輪圓月
《老龍灣的傳說》
老龍灣的傳說土地張著乾裂的嘴唇
灼熱的陽光里燃燒著老農乾渴的眼睛
烤焦的黃泥土裡一地農人賴以生存的希望在呻吟
浩浩蕩蕩的求雨大虔誠的跪滿村中老泥塘的四周
禱告深沉一個久遠的傳說
老泥塘的一根動脈通著浩翰的東海
大雨下了三天一聲驚雷炸開老泥塘的肚腹
一條老龍帶著滿身鮮紅升空善良的老農流了三天的淚
融進這老龍灣的一池甘紅
於是老龍灣的傳說帶著昨天的無知
一直流傳到今天

保護開發


文物保護

1984年12月,縣人民政府將江南亭、鑄劍池、陳榮碑竹、萬寶泉、芳洲亭、雪化橋等古迹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0年,江南亭升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引水灌溉

1950年,臨朐縣籌劃建設老龍灣引水工程。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臨朐縣制定的老龍灣引水工程計劃,並委派農林廳水利局負責勘察設計。1951年3月5日動工,1952年3月19日竣工。主要工程有渠首進水閘、長16.5公里的乾渠、石河倒虹吸和小楊善渡槽,引水能力為1.4立方米/秒,同年4月5日舉行通水典禮。1955年灌溉面積擴大到7000畝,小麥畝產近200公斤,玉米畝產300多公斤。被稱為臨朐縣“水利之母”(當時全省2個自流灌溉工程之一)。1959年冶源水庫建成,老龍灣灌區劃入冶源水庫灌區。
此外,1959年還在老龍灣建成水打磨,並投產。

工業用水

1975年,在冶源籌建臨朐縣第一座機械化繅絲廠,次年5月建成投產。廠址位於冶源村西、臘山東麓、老龍灣西畔,引用水質優良的老龍灣水繅絲,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建廠初期主要生產28/30白廠絲,后又生產19/20和19/22白廠絲,年產近14萬公斤。白廠絲於1983、1986、1987年連續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87年,產絲22.27萬公斤,產值980.88萬元,上交稅金91.4萬元,實現利潤111萬元。同年,被評為省、市先進企業。1994年更名為臨朐制絲廠,2001年改制更為山東臨朐制絲有限公司。19/22D規格白廠絲在連續10年保持省優的基礎上被評為部優產品。企業被國務院企業管理指導委員會、國務院生產委員會命名為國家二級企業。
老龍灣泉水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釀造酒類和飲料的優質水源。1988年1月,在老龍灣畔建成投產山東維克啤酒廠,年生產能力1萬噸。生產的“鑄劍池”牌啤酒,在山東省啤酒質量統檢中獲普通酒第二名,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89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后,生產能力達年產3萬噸。1991年新開發礦泉水灌裝線一條。1993年與濟南啤酒集團技術合作,生產的“白雪”牌啤酒獲山東省行評第一名。1994年新上青島灌裝線一條,開發的維克啤酒、維克干啤獲山東省行評第三。1996年經過企業整頓,狠抓產品質量和新產品開發,相繼推出12°高檔維克啤酒、10°維克啤酒和維克礦泉啤等產品,以上產品1997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產品銷往河南、江蘇、安徽等地。1996年被評為縣“先進工業企業”。2000年4月依法破產重組。

水產養殖

在老龍灣及其下游水域盛產鯉魚、鰱魚等四大家魚和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的鱒魚、鱘魚以及三文魚等,亦是遠近聞名的美味。
1986年始,冶源網膜試驗站用老龍灣水進行虹鱒魚養殖試驗成功。即在全縣迅速推廣。通過精養高產技術和打井補源等措施,2000年全縣養殖面積達到200畝,年產量1200噸,佔全國虹鱒魚產量的1/3,成為全國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1999年,臨朐縣的虹鱒魚被命名為“臨朐虹鱒魚”(簡稱老龍灣鱒),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大銀魚體色透紅,肉質鮮美,屬小型兇猛魚類,具有繁殖力強、產量高等優點。

水源保護

自1990年4月4日起,老龍灣水位開始下降,且日趨嚴重。至20日總流量由正常的1.7立方米/秒降到0.025立方米/秒,部分湖底裸露。22日,眾泉斷流,存水頓消,湖底大部乾涸,只剩江南亭北側的湖中心紅沙陷處幾百平方米的渾黃水面,且紋絲不動,群群魚蝦也隨即潛沒,讓人望而心驚。此事發生后,縣委、縣政府極為關注,採取各種方法查找斷流原因,制定控制措施。經查,斷流是由長期嚴重乾旱,地下水采量過大,泉水補給不足所致。為此確定“清、補、限”三管齊下的治理方案,組織縣直機關幹部職工7000多人次參加義務勞動,自23日始奮戰6天,清除淤泥1.5萬餘立方米,冶源、楊善等周圍鄉鎮的農用機井停止抽水,促使地下水位回升,加之自然降水增多,自28日上午5時許,濯馬潭、鑄劍池、洪湖窟、葫蘆灣、珍珠泉等6大泉眼陸續開始上水。5月4日,濯馬潭處泉眼復活,5月5日泉水通過雲橋。5月10日夜22時許,清過淤泥的湖底清泉泛出,奇怪的是那一群群大鯉魚也隨湧泉而復出。5月16日夜,老龍灣完全恢復昔日碧波蕩漾之風采。為記是年老龍灣乾涸又復原的千古奇觀,告誡當代,警示後人,特立碑碣。時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張維明撰《老龍灣斷流記》碑文,李達源書丹,馬美山鐫石。

旅遊開發

老龍灣開發歷史悠久,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老龍灣古稱薰冶泉,為齊魯大地名泉之一,民國《臨朐續志》謂老龍灣曰“冶源煙靄三冬暖”。古建代有營造,江南亭為最早,明隆慶間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棄官歸里后所建。陳榮畫竹碑為邑人清道光間貢生陳榮畫並題書。
1981年,建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新建石碑、梅花山,修葺亭閣,擴植竹林。於灣中豎起兩個鐵鑄龍頭。
1990-1993年縣政府撥款460萬元,征地84.4畝,搬遷居民138戶,擴建小龍灣、玉泉灣景點,修建老龍灣圍牆和廣場並建成格式不同的鐘靈橋、長壽橋,原放生池的東、中、西3橋和小龍灣東、西橋,形成“橋凡十”的格局。1996年老龍灣百龍園開工建設,總投資600萬元,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一期工程建成龍溪200米,刻龍碑30座。同年7月,復修戲樓,造型仍為一殿一卷的勾搭式。2000年將老龍灣、海浮山、冶源水庫合併開發,形成山水相映,古今交融,優勢互補,三區合一的旅遊度假區。同年,成立臨朐縣老龍灣旅遊度假區及其管理委員會,管委會為正科級全民事業單位。
1995年,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准公布老龍灣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5月,設立縣老龍灣旅遊度假區,為正科級全民事業單位。同年,成立老龍灣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編製4人,主要負責度假區的規劃、管理、建設等,轄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海浮山公園。
2001年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區。據2015年資料,包括老龍灣在內的老龍灣風景區(老龍灣旅遊區包括老龍灣、冶源水庫、海浮山、懸泉寺、溫泉河、風火洞等)是山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

發展


老龍灣管理所成立之初面積不足150畝,經幾次擴建,現有面積300餘畝,其中竹林100畝,水面100畝,並利用鄉土樹種和引進的花木進行了廣泛、全面的綠化,建設了圍牆、大門,硬化了遊覽道路,完善了遊憩設施、遊客中心等硬體,建立了較為嚴密的管理制度,在1995年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准公布老龍灣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區。管理所設所長1名,副所長1名,分設辦公室、票務科、保潔科、導遊處、園林科、安全生產辦公室等職能科室。目前,管理所共有職工3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5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人,國家初、中級導遊員3人。
竹林面積百餘畝,是江北面積最大的天然翠竹林,這翠竹四季常綠,瀟灑挺拔,林中群鳥爭鳴,長年生機勃勃,與龍灣景區的婀娜垂柳、潺潺清泉共同構成了“北國江南”的天然姿色。每年穀雨時節(“五·一”黃金周前後)是竹筍出土的時節,走在竹蔭蔽日的林間小徑上,隨處可見密密麻麻、剛剛嶄露頭角的紫紅色的嫩筍,讓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活力,竹筍青雲直上十八天成竹。“煙靜平湖雲齊古木,竹聲碎玉泉響佩環”,正是對老龍灣竹林景觀的真實寫照。
江南亭是老龍灣景區內現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它是1572年由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修建的書房,並題名“即江南”。1912年修葺時,依照當地習俗改題“江南亭”。江南亭三面環水,四周景色清幽雅緻,一年四季水碧竹綠,當年,馮惟敏就是在這裡寫出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散曲作品,博得了“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的稱號。“四面琅玕三面水,一亭風雨半亭山”便是當時江南亭的真實寫照。江南亭雖經戰亂之禍及風雨剝蝕,但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現已定為省級一級保護文物。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老龍灣題書“碧波雲潭”。現在懸掛的“碧波雲潭”四字是現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所題。這首《桂枝香·冶源大十景》,對當時老龍灣的景象作了生動的描述,其中這句“見說江南好,江南恐不如”更是體現了馮老先生對老龍灣的熱愛之情。
建於1592年,又名芳洲亭,由馮惟敏的侄孫,時任禮部尚書的馮琦修建。清漪亭探入老龍灣中,陽春看澄潭清泉,岸柳吐綠;秋日綠水映藍天,秋高氣爽;酷夏揮汗而至,暑氣頓消;嚴冬霧靄蒸騰,如入仙境。
東周戰國時的齊國釀造巨匠田無忌用秦池泉水釀製成“千日醉”。當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飲酒而醉,醒后說“非神泉之液,少康之術,難令朕醉”。秦始皇親臨此泉后賜名“神池”,後人又改稱“秦池”,並建亭刻碑,以為紀念。池、亭四周竹樹環繞,幽靜雅觀,憑欄俯瞰,甘泉似酒,遠望對岸,風光無限。
古時每逢農曆的六月十三日,便有大雨降落,據說是因為這天是白龍神的生日。白龍神姓鍾名玉秀,其母為臨朐縣城北五里庄人,小時候幫其父澆灌花園,偶見他未勞動而花園盡濕,心中疑惑不解,問卻不答,又一日窺見他只在井口招手即見水涌而上,心中一著急,推開花園門高聲一問,鍾玉秀正在全神貫注的引水,一聲大喝受到驚嚇,心神一松,井水倒流,將他也帶入井中,從此杳無蹤跡。後來有人見他在老龍灣南六十里處山上的白龍洞中出沒,才知其在此棲隱,於是把他落井的一天作為白龍神的生日。每逢大旱,人們便焚香燒紙虔誠祈禱,求神龍降雨,每求必應,1869年,青州知府王汝訥上奏朝廷,詳述了白龍神的靈驗,被清朝同治皇帝敕封為“昭感白龍神”。人們於是在老龍灣建祠以祀之,因這他是真龍,所以祠就稱為白龍行宮,與舊時皇帝出巡時所居住所名稱一致。白龍行宮就是專供白龍爺爺在行雨途中經過老龍灣時,稍事休息,並享受祭祀的地方。原白龍行宮毀於1969年,重建於2001年,宮內正麵塑有白龍爺爺金身金面的坐像,兩側塑有執管風調雨順的雷公、電母、風婆、雨師。宮外十六根石雕龍柱刻畫細緻、逼真,宛若飛動。行宮四面環水,周邊設有圍廊,供遊人近觀水底游魚,以暢心懷。在梅花的擁抱之中,有一座小亭子,稱為“蓬壺亭”。蓬壺,是蓬萊的又一個稱號,是海上三大仙山之一。取意蓬壺就是借彼喻此:把老龍灣比作渤海,把梅花山比作蓬萊,此亭即是仙人所居之處,亭中之人即是仙人了。在亭中臨崖下觀,泉清松翠,生機盎然,更有冬天在水面上漫起大霧時,對岸的蒼松、亭閣籠罩其中,飄飄渺渺,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就更有蓬萊仙境之意了。
是為了強化老龍灣之“龍”的主題特色,豐富老龍灣的龍文化內涵,提高對龍的想象空間而由老龍灣風景區就景隨意開發建設的一組人文景觀。它收藏、展列了中國一百多位著名書法家的“龍”字真跡,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調整充實后建設而成佔地30畝,總投資400萬元。其中吟龍堂、墨龍齋、龍碑廊、龍亭等主題建築已經竣工並對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