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概念是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需求的不同類型而分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使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的一種教學形式。具體來講,就是指通過一定的測試或評估,在保持原行政班級不變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成績或結果以及學生的意願,把同一層次的學生組成班級進行授課,實行動態流動式分層次教學。

因材施教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他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學生在生理髮展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心理方面的智力、興趣、愛好等因素表現出的差異就更為明顯。而在傳統班級授課中,要想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施教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個體與個體之間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因此,把某些方面類似的學生規劃到一個層次里,既可兼顧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一個可操作的水平,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最近發展區


教師針對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包括知識基礎、學習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從各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計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掌握學習


美國教育學家、教學理論創始人布魯姆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欠缺,而是由於沒有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裡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掌握知識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他也認為學生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巨大潛能和個體差異的人,只要善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其興趣、動機、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那些相對落後的學生同樣可以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