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虛

心虛

病證徠名。出自《素問·臟氣法時論》。泛指心之陰、陽、氣、血不足的各種病證。一般癥狀為心悸、心痛、怔忡、氣短、健忘、易驚,心中悶悶不樂,睡卧不安,面色不華,自汗,盜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紅,脈虛或促或結或代。

病因病機


● 心氣虛、心陽虛為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胸悶氣短。勞累耗氣,故稍事活動后症情加重。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氣虛血運無力不能上榮則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動則脈虛無力。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陽虛不能溫煦肢體,故兼見畏寒肢冷;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見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陽虛寒盛之徵;陽虛無力推動血行,脈道失充,則脈象微細。若心陽衰敗而暴脫,陽氣衰亡不能衛外則冷汗淋漓;不能溫煦肢體故四肢厥冷。
● 心陰虛證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消灼心陰;或因勞傷太過,心陰暗耗;或熱病傷陰,心陰虧損;或肝腎陰虛日久,致使心陰不足。也常可因心陰不足,虛火內燔,而灼傷肝、脾、肺、腎之陰而致四臟功能失常。
● 心血虛多為久病體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長期慢性失血;或因勞倦過度,導致心血耗損。心血不足,日久常可導致肝血不足或脾氣虛弱引起兩髒的功能失調。心血不足,由於血脈流行不暢可致氣滯;心血虛損進一步發展,又可導致心陰暗耗而出現虛火內擾等症。

臨床表現


● 心悸是各型患者的共同癥狀,根據病因、病程、素體差異,可表現為心氣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和心陽虛證。

辨證施治


● 1.心氣虛證
● 證候: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等。治則:益氣養心。主方:七福飲。本方具有益氣補血、養心寧神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所致的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飲加酸棗仁、遠志而成。方中以人蔘、白朮、炙甘草益氣養心,熟地、當歸滋補陰血,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
● 2.心血虛證
● 證候:心悸,心煩,易驚,失眠,健忘,眩暈,面色蒼白,唇舌色淡,脈細弱等。治則:養血寧心。主方:養心湯。本方具有益氣生血、養血寧心的功效。方中以人蔘、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氣生血,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養血寧心,肉桂、半夏曲溫中健脾,以助氣血之生化。
● 3.心陰虛證
● 證候:心煩、心悸、失眠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治則:滋陰養心。主方:天王補心丹。本方為滋陰養心的常用方劑。方中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志、硃砂養心安神。
● 4.心陽虛證
● 證候:除心氣虛的癥狀外,還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治則:益氣溫陽。主方:保元湯。方中以人蔘、黃芪益氣扶正,肉桂、甘草、生薑溫通陽氣,共奏益氣溫陽之效。

飲食調護


● 飲食宜清淡,可進食時令鮮果。亦可食用一些滋補陽氣陰精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瘦肉、魚類、家禽類等。忌食辛辣,因其逼津外泄,慮其更傷心之氣陰;忌食生冷、肥甘,因生冷傷脾陽,肥甘生痰濁,故當禁之。酒易蘊生濕熱,耗氣傷陰,當戒禁。

預防護理


● 1.避風寒,適寒溫。虛勞過程中,感受外邪,耗傷正氣,通常是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而心虛患者由於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應注意冷暖,避風寒,適寒溫,盡量減少傷風感冒。
● 2.調飲食,戒煙酒。人體氣血全賴水谷以資生,故調理飲食對虛勞至關重要。一般以富於營養,易於消化,不傷脾胃為原則。對辛辣厚味,過分滋膩、生冷不沽之物,則應少食甚至禁食。吸煙嗜酒有損正氣,應該戒除。
● 3.慎起居,適勞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做到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根據自己體力的情況,可適當參加戶外散步,氣功鍛煉,打太極拳等活動。病情輕者,可適當安排工作和學習。適當節制房事。
● 4.舒情志,少煩憂。過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氣陰傷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緒穩定,舒暢樂觀,則有利於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