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

中國元宵節傳統活動

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賞花燈的習俗。

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50)。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併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81)。

歷史沿革


燈會
燈會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迎來的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綵。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漢晉時,每逢春月花開時,蜀郡的統治者都要“縱民遊樂,嬉戲西園。”同時燈紅火耀,以粉飾太平。
隋以來元宵節張燈結綵的習俗開始正式形成,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開始蔚然成風,唐朝魏徵的《隋書》中對南京張燈結綵的習俗有了詳細描述。
燈會
燈會
唐人的《放燈日記》中有唐明皇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逃到成都,與道家大法師葉清善上街觀燈的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觀燈詩》云:“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這首詩道出了當時成都燈會的盛況。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遊浣花溪,自夜達旦”,當時“問亦放燈,率無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觀燈於露台。”
李商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一詩中云:“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可見唐代的燈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於祭祀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是生動記述了南宋時的燈會盛況。
燈會
燈會
據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載,南宋都城臨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館,在元宵節時懸掛花燈售賣,如此數年,漸成氣候,遂形成了燈市。燈市一般在元宵節前數天開始。為了使燈市熱鬧起來,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燈市上巡視,根據各家商鋪所懸掛的花燈數量,配給一定的蠟燭、燈油及費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會親自前往燈市,其隨行者會攜帶一隻裝滿了紙幣的口袋,給燈市上的遊動小販發紅包,以感謝他們對燈市繁榮所做的貢獻,謂之“買市”。為了保證賞燈百姓的安全,地方官員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燈會期間,坊間的繁華熱鬧地帶,都點有巨燭或松柴作為路燈,有兵卒站在一旁維持秩序。路燈旁邊還會押著幾個罪犯示眾,身上寫明此人犯罪的緣由。如偷搶婦女頭上的釵環首飾,或者舉止不端,趁著人多,在婦女身邊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實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關押於獄中,將之拿出來頂缸示眾,目的是警戒作姦犯科者,儘可能地將罪案扼殺在萌芽狀態。
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節的二鼓時分,皇帝就乘著小車,帶領宮人到宣德門上觀賞鰲山。鰲山是在燈市的中央位置扎蓋起的一座如鰲形的高台,上面懸掛有數百盞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明確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水滸傳》中,李逵鬧東京的背景描寫,或許就是取材於這些現實生活情節。皇帝賞燈的時候,京尹會讓一批經過挑選,衣著乾淨、食品衛生的小商販,或者唱歌動聽、舞姿曼妙的藝人,在宣德門外等候。皇帝會宣召這些人到樓上表演,妃嬪內人也紛紛購買商販製作的零食。由於不了解價格,她們的所費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數倍,甚至有商販因此而一夜暴富。除此之外,臨安的一些大戶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園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燈,並且開門任人遊覽,還備以酒菜款待,以顯示自己的家勢昌盛。而那些居於幽坊靜巷的小戶人家,也在門前掛設數盞五色琉璃泡燈應節,遠遠看去,恍若仙境。
燈會
燈會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製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明朝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綵,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故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誌》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南京2011年蘇檯燈會
南京2011年蘇檯燈會
相比具有濃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燈會,明朝的北京燈會,則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北京,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里,不僅是花燈製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
明人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載有一事:明朝年間的元夕燈節,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燒成琉璃瓶,然後製成花燈,可以貯水養魚,旁邊映襯著燭光,透明可愛。黃岩人王古直花費重金買了一盞在家,愛不釋手,終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將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個粉碎,悲嘆道:“吾平生家計在此,今盪盡矣!”明代花燈的精巧程度、價值幾何,此說也可作為旁證。

發展特色


聲光電

燈會
燈會
新中國成立后,彩燈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彩燈藝術更是花樣翻新,奇招頻出,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將電子、建築、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於彩燈的設計製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燈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燈會
燈會
燈會的另一特色是融傳統的制燈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於一體。燈會突破了傳統工藝燈小巧、單一、靜止的格局,形成大型、綜合、聯動的特色。它在保留彩燈民族風格、審美情趣和剪紙紮糊技巧的基礎上,引進了現代光電技術,如激光全息片、邏輯集成控制器、數控器件解碼器、計數器、聲控、光控等,熔“形、色、光、動、聲”為一爐,使古老的彩燈藝術煥發出青春的熠熠光芒。
燈會除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以外,還注意燈會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它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民間傳說用燈的形式巧妙地表現出來,使不少的燈具能看、能玩,可供遊人參與娛樂。

3D夢幻

燈會
燈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燈會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養下逐步精湛、嫻熟起來。人民造就了燈會,燈會造福於人民。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燈會以新的勝景奇觀、異彩神韻出現在海內外,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輝。
“2016中國大同古都燈會”作為大同“冬季行動”的一次文化創意活動,以獨特魅力吸引著來自京、津、冀、蒙、陝等多地遊客,將古城與彩燈融為一體,營造出美輪美奐的節日氣氛。
燈會
燈會
燈會以“來大同過大年·觀燈會好夢圓”為主題,在大同古城牆上設置了百餘組大型傳統花燈、現代聲光電彩燈,還引入了3D夢幻燈光秀,在大同古城牆南、東、北三面城牆,5000餘米的彩燈長河,將大同古城映照得格外壯美。
精彩紛呈的燈會以及民俗展示、戲曲表演、主題攝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點亮大同城的璀璨夜色,營造絢麗華彩的古都之美、展現大美大同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歷史與人文的和諧之美,讓遊客體驗到大同古都的獨特魅力,盡享新春佳節喜樂祥和。

綠色環保

燈會
燈會
“2012上海國際燈會”的主題是“和諧、交融、發展”,展示的52組超大型彩燈,全部採用絲扎內透、分色裱糊等製作工藝,引進聲、光、電等高科技表現手法,並增加了LED等現代節能光源,賦予彩燈強烈的表現力,體現鮮明的時代感。燈組的設計和選材均選擇綠色、環保、節能的材質。
該次燈會分為三大展區:1.國際展區:以2012倫敦奧運會、韓國大鼓、埃菲爾鐵塔、四面大佛等國外典型形象為題材設計的彩燈,讓觀燈遊客不出國門就可以領略到世界綺麗的風光。2、中國展區:以神九飛天、萬里長城、東方巨龍、魅力上海為特色代表,展現中國的獨特風光和上海的魅力風情。3、活動互動展區:以具有特色遊樂互動性質為設想,讓遊人可以參與到燈組當中,特別是針對小朋友的互動燈組,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許多經典故事和場景。
2012上海國際燈會最大的亮點,是長達兩百多米、重達50餘噸、用近10萬件各類瓷器製作而成的“東方瓷龍”。這條巨型瓷器龍燈是由多次參加國際彩燈製作的150餘名能工巧匠,以日用瓷器餐具杯、碟、碗、盞、勺、盤,經由匠心獨運的手工捆紮而成,龍頭可左右擺動,龍嘴可噴吐煙霧,龍脊追光,宛延曲折。屆時東方瓷龍還將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組織機構

燈會的主要內容是安放在園林美景之中的各式燈彩,按不同的主題或故事內容分組陳設,每組又由若干個不同的人物或景物組成,同時有無數的串燈、燈籠、牌坊燈、工藝燈、書畫燈、壁燈、臉譜燈、皮影燈、水底射燈、空中玫瑰、火樹銀花等作為襯托,形成了一個上下輝映、八方閃耀、色彩斑斕、眩人眼目的彩燈世界。

主要內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國由來已久。宋代,中國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燈

有認為元宵節的燈市,也是起源於春天祭祀。燈最早是火把,原始人舉著火把上山、到河邊祭祀神靈。人們通過擺燈、掛燈來與神靈溝通。從祭祀逐漸轉變為賞玩,得益於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對眾多宗教來說,“燈”不僅代表了光明,同時也象徵了“法”的存在。到了宋代,城市繁榮,觀燈逐漸脫離宗教,成為一件娛樂活動。
燈會
燈會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中國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國古代,家家戶戶在元宵節當天會張燈結綵,一家人一起出去賞月、觀燈、逛燈會、猜燈謎。發展至今,元宵節習俗內容豐富,如逛燈會、吃湯圓、游燈、押舟、猜燈謎等。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灣閩南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猜燈謎

燈會
燈會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走百病

燈會
燈會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逐鼠

燈會
燈會
逐鼠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其它

龍燈會是最具特色的漢族民俗藝術文化活動。當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人們通過龍燈會,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各地燈會


秦淮燈會

秦淮河燈會
秦淮河燈會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歷史上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是中國最著名的燈會活動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
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明初之後,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
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佈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如今已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江南貢院、中華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燈會
燈會
秦淮燈會通過扎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營造出“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託民眾的良好願望與生活追求。與此相輝映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進而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秦淮燈會無論是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都非常大,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南京民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長久以來,它已成為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於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

宏潭燈會

燈會
燈會
黟縣宏潭燈會歷史悠久,早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出燈會的傳統,直到現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燈會周遊全村,形式多種多樣。
龍燈:滾龍兩條,名叫二龍戲珠。龍頭由毛竹紮成,龍身由布做成,全長十餘米。龍的眼睛和龍嘴內及龍身內(每隔一米)就點一盞燈(以前點蠟燭,現用燈泡,電瓶供電)。舞龍時,龍珠在前,二龍隨後。龍頭跟著龍珠上下、前後舞動,龍身隨著龍頭滾動。每到一戶,龍要進家,在堂前舞上一圈,新胩龍進家,大吉大利,然後在大門口舞上一陣,舞龍時鞭炮不斷,用鞭炮鼓舞舞龍人的鬥志,舞龍可是個力氣活,龍身翻上翻下,十幾個人要相互配合,聽從龍珠指揮,節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是精神。
獅子燈:獅子兩隻,每頭獅子兩人舞,還有一人舞獅子球,舉球引導獅子做各種動作,相互配合,隨著球的變化,一會兒站立,會兒撲下身,一會兒抱球,一會兒低嘯,一會兒搖晃,一會兒抖動。隨著鑼鼓節奏快慢,不斷起伏。
除龍燈和獅子燈外,還有雲燈、馬燈、魚燈、六角燈、八角燈、蓮花燈、花瓶燈、新年大吉燈等。雲燈和馬燈較多外,其它燈都是兩隻,燈裡面點上臘燭,晚上很狀觀。出燈時雲燈跟在龍燈後面,舞龍時圍著龍燈轉,顯示龍騰雲駕霧。馬燈就是馬到成功。以前還有百鳥出窩,五獸燈等。

楊柳青燈會

2014年2月,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元宵節大型燈會展出了大型燈62組,彩燈4000餘盞。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市民紛紛到現場觀燈猜謎。

前門燈會

燈會
燈會
在京城,正月十五前門上元燈會將恢復並提升明清時期在前門地區舉行的上元燈會。活動將邀請前門大街商戶和全國的能工巧匠雲集前門大街,將自己製作的花燈進行展示,遊客通過賞燈、猜燈謎、提燈遊玩等形式將體驗到燈會的樂趣。
燈會活動將由點燈儀式、賞燈遊藝、走街表演三項活動組成,遊人可在此觀賞五福添財、舞龍舞獅、皇帝觀燈、戲曲演唱、魔術、雜技、吆喝叫賣等精彩表演。

上海燈會

“2012上海國際燈會”於2012年9月5日-10月14日在魯迅公園舉行。這是時隔20年後,大型燈會活動又一次在虹口區舉辦。

承德燈會

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盛世中華·鼎盛王朝”大型皇家燈會於2013年12月20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於2014年2月20日落幕,為期60天,總投資3000萬元,佔地總面積18萬平方米,融合北方特有的廟會、冰燈,是集美食、藝術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演出為一體。

錢江燈會

錢江源頭燈會是伴隨燈日而至的。據說,最早的燈日是開化龍頂茶的發源地——齊溪大龍村。除夕,山農吃過年夜飯,家家戶戶量斗米,點燃紅燭插在米斗里,噼里啪啦一陣鞭炮聲過後,戶主捧著“斗子燈”,喜氣洋洋跨出家門,加入燈隊繞村遊行。燈日定在除夕,為的是送舊迎新,外村人是不去趕熱鬧的,所以有“女兒看不見娘家燈”之說。過了大年初一,山鄉燈日接連不斷,大道小徑,人群熙來攘往,比今日趕集市還熱鬧。
千年古鎮馬金,人煙稠密的大村有燈日,偏僻的小山村也有燈日。隨著村組織的變更,燈日也有些變革。翻開老皇曆,姚氏大家族聚居一個大村莊,燈日從正月初八開始,直至十五結束,是開化時間最長的燈日。馬金姚家分為兩個行政村,因此就有兩個燈日。正月二十,原先是馬金下街的燈日,如今,上下街村也各自擇定了新的燈日。
馬金鎮的燈日很多,諸如姚一村正月初八,上街村、明塘塢村、大淤村十一,下街村十二,湖頭村十三,姚二村十五等。霞山鄉霞山、山頭燈日是二十二,這是錢江源頭最後的一個燈日。
燈日這天,所有親戚朋友都來賀年觀燈,各家盛設酒筵,殷勤接待。每有一客數主,忙得主人四處找客,出現你拖我拉,“請客容易,攬客難”的熱烈場面。
燈會
燈會
初七是齊溪一個小村的燈日。夜幕降臨,山農把長條板凳翻個身,讓四條凳腳朝天,前後點燃紅燭,然後肩扛一條條板凳排成長龍,穿村而行,鑼鼓喧天,熱鬧非常,這叫“龍角燈”。大村莊燈日那天,天剛蒙蒙亮就聽見陣陣敲大鑼聲音,這叫“開燈路”。吃了早飯,便出迎板龍燈,這叫“迎白燈”。“白燈”板數略少,且不點燃蠟燭,為晚上迎紅燈先作演習而已。
板龍燈多數村皆有,板數因村戶而定,大村一二百板不等。燈板兩頭鑿有圓孔,中插木樁連接,轉彎抹角十分靈活。燈板上設置三盞或四盞燈,罩以燈籠,內點蠟燭。板上間插兩面三角龍旗,旗上彩繪龍鳳圖像,或題宣傳標語、詩句、燈謎。龍頭龍尾用樟木雕刻,流金溢彩,張牙舞爪,顯得威武無比。入夜,龍板燈出迎,燈球前行,鼓樂隨後,時而緩游,時而疾行,時而盤旋,時而扼角,在夜色瀰漫的村野中宛如一條巨龍,行至河邊,倒映水中,燈火輝煌,翻江倒海,陸上水中雙龍翻騰,煞是壯觀,伴以鑼鼓聲、嗩吶聲、鞭炮聲、喝彩聲,構成一幅“妙奪諸方,目從未觀”的壯麗景色。
過去,內外徐村除了龍板燈、花燈,還有罕見的獅舞燈。獅子用篾紮成,腹下安兩根短木,腹內點燃蠟燭。舞獅時,燈綵球在前引逗,舞獅人左右手各執短木翩翩起舞,或進或退,或奔或蹲,或躍或立,一對對雙獅戲綵球,搖頭擺尾,繞村串巷,歡聲笑語,此起彼落。霞山燈會,白天踩高蹺,晚上迎花燈。高蹺竹馬源於跳竹馬,高於跳竹馬,為明代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商輅和霞山村祖先鄭旦公組織首創。它充分利用三度空間位置,配有八匹神馬,飾李世明、李治、徐茂公、尉遲公、秦叔寶、程咬金、薛仁貴、羅成等面譜,以慢步、小步沖跳、旋轉等舞步進行,別具一格。
“文革”期間,把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當作“四舊”破除,從此群眾不敢言燈會事。直到1983年農村大改革,農民歡天喜地又興燈會,可惜一些能工巧匠的老藝人,有的已經作古,有的雖健在但年逾古稀。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門本著“兩為方針”大力發掘,積極引導,精心組織,使錢江源頭這朵絢麗的民間藝術奇葩獲得新生,而且放射出更加亮麗的光彩。高蹺、扛燈、板龍燈等有的已先後多次進縣城鬧元霄和參加“三邊藝術節”廣場演藝,深受觀眾的好評。

自貢燈會

自貢地區早在唐宋年間就有了新年賞燈的習俗,明清時期更進一步發展為各種會節。清中葉即有“獅燈場市” 、 “燈桿節”等燈會活動,“正月八日之後,各祠廟皆燃火樹。各門首皆點紅燈。新年燈火甚盛……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及也。”
進入本世紀初,盛行提燈會。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每人手中提紅燈一盞,上街遊玩。點燈桿、掛宮燈和獅燈龍舞、蓮花燈等仍為春節的主要歡慶活動。自貢地區“提燈會”、“放河燈”、“瞞天過海”等風俗較為盛行,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間色彩。
自貢燈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並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養下逐步精湛起來。1964年,自貢市人民政府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屆燈會。從此,燈會規模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燈具由個體發展為群體,由不動發展為聯動,布展由平面發展為立體。至1992年,已在自貢舉辦了10屆燈會,形成自貢燈會的獨特風格。
1988年,自貢燈會應邀去北京,在北海公園舉辦“北海龍燈會”。展出效果很好,燈會在北京一炮打響,北京市民人人爭道燈會。6月16日,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楊尚昆、宋平、鄧穎超等出席中央首長燈會專場觀燈,給予很高的評價。

成都燈會

燈會
燈會
成都燈會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燈會先後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福州、青島、武漢、烏魯木齊、太原、重慶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省內外、國內外數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所在地廣大群眾和港澳同胞以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譽。成都彩燈在長期的發展中,融匯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
燈會
燈會
彩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採用現代的激光、光纖、聲控、電腦程式控制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彩燈格外璀燦奪目,絢麗多姿。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製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
成都彩燈表現的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中國古典文學,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間傳說故事,又有現代宇宙奧秘;既有飛禽走獸,又有奇花異草。成都彩燈融形、色、聲、光、動、高、大、奇、新、精和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人們稱讚她是“絢麗的詩,立體的畫、有聲的雕塑,流動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