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鶴岩
關鶴岩
關鶴岩,男,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文化工作者;1921年10月8日出生於遼寧省開原縣大灣屯的一個錫伯族家庭。受親屬影響,讀完富錦農業學校后,即輾轉奔赴延安。2005年12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5歲。其創作的著名兒童歌曲《丟手絹》(鮑侃作詞)至今仍膾炙人口。
關鶴岩,於1942年8月到延安。參加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領導的西北文藝工作團,先後為樂隊演奏員和音樂創作員。文工團經常下鄉宣傳抗日及建設、保衛邊區。參加過秧歌運動,下鄉隴東時,搜集隴東民歌近百首。
大生產運動中,從上山開荒、播種鋤草、收秋到背糧下山,參加了全部生產過程。
1945年11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參加自衛解放戰爭。
1948年秋調延安大學文藝係為音樂教員。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在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工作。軍管結束后,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音樂科任副科長。
1949年10月《群眾音樂》創刊,擔任主編。
年輕時的關鶴岩
1956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帶職帶薪,進修作曲。
1961年兼任陝西樂團團長。
1963年兼任陝西省歌舞劇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1983年兼任省文化局副局長。
1984年省文代會上被選為省文聯副主席。任文聯黨組副書記。
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三、四屆常務理事。
曾被陝西選為省級先進工作者、省黨代會代表、省人代會代表、省、市政協委員、省音協及省文聯名譽主席。
關鶴岩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歌曲、歌劇及電影音樂。1948年譜寫的歌曲《丟手絹》(鮑侃作詞)深受廣大少兒喜愛,至今不衰。混聲四部合唱《延河照樣地流》(合作),在國慶十周年的慶祝音樂會上演出,氣勢宏大,獲得好評。女聲無伴奏合唱《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是根據民歌改編和創作的,保留了民間藝術的韻味,是一幅陝北風情畫。獨唱《走進村來不用問》、《秦川謠》、齊唱《我們是革命的后一代》等歌曲,都曾在某個時期、某個地域流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委託,和其他同志組成創作組,整理改編出《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五首》即:《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翻身道情》、《工農齊武裝》。由中央電台錄音播放,《人民日報》整版發表五首民歌並作了按語,拍成電影紀錄片,貫制了密紋唱片。那時候,全國人民只有8個戲和8個歌可聽可唱,五首民歌的出現,有如石破天驚,全國轟動。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音樂家關鶴岩帶領創作組首先到陝北訪談、搜集和查閱有關資料。當時在延安工作的賀義、航海、黨音之等等音樂界同志,曾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材料。其後,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提供的一間辦公室里,創作組集體對所選每首民歌的曲子,一個樂句一個樂句地共同編就,對歌詞則一字一詞的共同反覆推敲,斟酌填改,充分發揮了集體創作智慧,最終整理改編出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
在創作中,他們首先挑選出抗日戰爭時期已流傳的四首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邊區生產歌》、《翻身道情》、《抗日將士出征歌》,經由集體改詞填詞,最後分別改編出陝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隴龍民歌《翻身道情》和陝北民歌《工農齊武裝》。在挑選四首民歌的同時,關鶴岩同志提出,應增加一首反映中央紅軍和毛主席到達陝北這一偉大革命轉折時期的民歌。經反覆商討后,確定選用由劇作家安全作詞,作曲家航海編曲的《跟上共產黨把革命鬧》,和由魏風根據隴東民歌《女兒擔水》填詞的《永遠跟著毛主席》兩首作品為素材,經創作組成員共同重新編曲、改詞,形成《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是一首新的三段體領唱合唱陝甘革命民歌。至此,形成了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
此後,作曲家司文虎為《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配器;作曲家油達民為《軍民大生產》、《翻身道情》、《工農齊武裝》三首民歌配器;作曲家屠冶九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配器。
改編的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完成後,繼之組織、協調、排練、演唱、錄製等工作。陝西省歌舞劇院接受了演唱、錄製任務。在文革動亂的年代里,演奏人員已長時間沒有演出活動,此時,他們無不興高采烈,無不全力以赴。楊巧擔任《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領唱,王淑德獨唱《翻身道情》,院合唱隊擔任合唱,院樂團擔任伴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指揮家聶中明親臨西安排練、指揮了這批作品,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師的指導下完成了錄音。最後在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錄音棚里圓滿完成了演唱錄製工作。
作品報審后,“七一”未播出,而在毛主席誕辰前夕的1971年12月25日夜,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次年春,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五首民歌的專題片,廣為發行。自此,這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迴響在祖國大地上。
1994年8月,由關鶴岩參與創作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正式出版。這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文件精神,以及在廣大音樂工作者搜集整理陝西民族民間音樂資料的基礎上,本著“質量高,範圍廣,品種全”的要求編輯成書的。陝西卷是全國各省、市分卷編輯的31卷中的1卷。此卷收入全省各縣民歌1308首,論述陝西民歌背景(地理、歷史、文化、習俗等)和文字約十萬餘言。此項工作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列為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這是空前絕後、造福未來的工作。作為主編的關鶴岩,以及團結全體編委經過10餘年的努力,終於完成編輯任務。編委全體受到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音協、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及有關部門的表彰和嘉獎。
1958年受國家委派,關鶴岩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在波蘭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節——華沙之秋,歷時半月,這是當時世界以12音體系為基礎,用現代作曲技法所譜寫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的大展覽。回國后曾向全國音協理事會口頭彙報,文字彙報曾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印刷內部下發。
1983年,關鶴岩作為中國音樂家代表團成員,出席在朝鮮平壤由聯合國科教文所屬的世界音理會召開的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及專題研討會,就亞洲各國及地區的音樂進行研討。會議期間,還著重觀摩了朝鮮歌劇、交響樂的演出,參觀了音樂教育設施和音樂授課。
1996年,國務院為表彰他在發展我國文學藝術事業上做出的突出貢獻,決定發給專家享受的政府特殊津貼並授於了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