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對一系列髖關節相關的畸形現象的總稱,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我國是髖關節最常見的病變之一。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人髖臼關節面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狹窄和傾斜,隨著畸形和半脫位嚴重程度的增加,關節面對股骨頭的覆蓋越來越小,關節面傾斜度也隨之增大,髖臼變淺,對股骨頭的包容越來越差。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的癥狀表現為髖關節活動時的隱痛和酸脹不適感,長時間的行走會加重疼痛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加重,最終經休息后疼痛仍然不能緩解。隨著癥狀的逐漸進展,有些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常合併腰前凸增大與腰痛、膝外翻畸形、足畸形等。經治療的接近正常的髖關節將會改善髖關節的功能,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原則上治療越早,預后就越好。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病原因是多因素的,受到激素和基因調控的影響。與下列因素有關:

韌帶鬆弛

● 具有韌帶鬆弛家族史者易患此病。

胎位

● 臀位產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一個高危因素。

產後體位

● 將新生兒在伸髖位綁紮者(蠟燭包),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髖臼原始發育狀況

● 髖臼的發育有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即胚胎期較深、呈球窩狀,而接近孕育完成時變淺,出生后逐漸加深,最終充分覆蓋股骨頭。這種變化也為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提供了一個隱患。

癥狀


● 有些病人毫無癥狀,只在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大多數病人在20~40歲出現臨床癥狀,雙側病變明顯多於單側。

早期癥狀

● 早期表現為髖關節活動時的隱痛和酸脹不適感,長時間的行走會加重疼痛癥狀,經過一夜的休息次日癥狀會完全消失。

典型癥狀

● 髖關節活動時疼痛,經休息后疼痛仍然不能緩解。
● 髖關節疲勞感、跛行。

其他癥狀

● “鴨步”步態,軀幹向患側大幅晃動。
● 髖關節活動障礙和關節的固定畸形。

檢查


● 確診髖關節發育不良主要通過骨科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骨科檢查

● 完整的骨科檢查包括步態、關節活動度、肌力、肢體長度等測量和特殊的檢查方法,可了解損傷的性質及程度,有助於診斷。

影像學檢查

● 常規X線檢查、CT檢查和CT三維重建,可以觀察髖臼的形態、髖臼的骨量,測量股骨前傾角的變化,為手術操作提供重要資料。

診斷


● 醫生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主要依據典型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
● 患者出現典型的髖關節疼痛、跛行等癥狀。
● 骨科檢查發現疼痛步態、關節活動度下降、髖關節周圍肌力下降、患肢短縮、特殊檢查試驗陽性。
● X線檢查中骨盆前後位片、髖關節65°斜位片上測量相關指標發現異常。
● CT檢查顯示髖臼的形態、髖臼的骨量、股骨前傾角異常。

鑒別診斷


● 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與股骨頭壞死、扁平髖畸形等疾病相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目的在於糾正髖臼和股骨近端的畸形,加大髖關節承重面積,恢復髖臼透明軟骨的覆蓋,重建髖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關係。經治療的接近正常的髖關節將會改善髖關節的功能,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

保守治療

● 可用夾板、石膏固定,或藉助支架的幫助,使髖關節保持在正確位置。
● 對於癥狀出現晚、畸形不重的病人應當採取保守治療的手段。

手術治療

● 包括重建性髖臼截骨術、股骨近端內翻截骨術、挽救性骨盆截骨術、髖關節融合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 手術方式取決於病人的年齡、臨床癥狀、關節畸形的嚴重程度、股骨頭與髖臼的對合關係及髖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
● 對於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關節功能良好、無明顯骨關節炎的患者,在髖關節骨關節炎出現或惡化之前行手術治療糾正畸形,延緩或阻止骨關節炎的發展。
● 如果病變發現比較晚期,並伴有骨關節炎,可以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

危害


● 髖關節活動時疼痛、活動障礙和關節固定畸形給病人造成痛苦,導致生活、工作不便。
● 髖關節發育不良可導致嚴重跛行,影響美觀。
● 髖關節發育不良可出現代償性腰前凸增大,進而發生腰痛和椎管狹窄癥狀。

預后


● 治療效果取決於病人的年齡、臨床癥狀、關節畸形的嚴重程度、股骨頭與髖臼的對合關係,以及髖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經治療,接近正常的髖關節會改善髖關節的功能,原則上治療越早,效果就越好。

預防


● 普及正確的襁褓方法,讓患兒自由地腿外展的襁褓方法可以大大減少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
● 對於有其他危險因素者,要在新生兒期就給予體檢和超聲檢查,如有異常,儘早干預,能最大程度提高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癒率和減少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