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種子

植物種子

蘆筍是雌雄異花異株的植物,在自然條件下,雌雄株大體相等。雌、雄花分別著生在雌、雄株的葉腋處,單生或簇生,呈鍾狀。目前,蘆筍種子分雌雄混株和全雄品種兩種,種植表現以全雄較為突出。

形成


蘆筍是雌花經授粉受精后,發育成果實,類似豌豆的球形漿果,直徑7-8毫米,由果皮、果肉、種子三部分組成。果實未成熟時呈深綠色,逐漸變為淡綠、橙綠、橙紅,成熟時為硃紅色,果內有3個心室,每室內有1~2個種子。種子黑色,千粒重20克左右。

制種


蘆筍種子
蘆筍種子
蘆筍制種技術相當複雜,一般多用於分株育種法,即用母種根莖多年分株再留種的方法,這樣能保持原有品種的特性。但缺點是每年分株容易造成母種根莖受傷感染,是種株造成死亡,所以我國制種技術開始利用組培的方法培育制種,目前已經取得成效,不久的將來會利用與生產,這樣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中國將會節約種子種植成本。目前,蘆筍種子分雌雄混株和全雄品種兩種,種植表現以全雄較為突出。

生產技術


被譽為保健蔬菜的蘆筍,雌雄異株,由於雄株不結實,養分集中供應嫩莖(食用部分)生長,可比雌株增產20%~30%,因此,設法提高大田雄株的比例,是奪取蘆筍(鮮嫩莖)高產的重要手段。
蘆筍雄株種苗可採用組織培養法獲得,但生產設備及技術要求高。據試驗,生產上採用“雌雄同株體利用法”,同樣可獲得全雄化的蘆筍種苗。
蘆筍“雌雄同株”的出現率約為0??01%~0??2%,其基因型與雄株相同。利用這些“同株體”進行自交或雜交,其後代的純雄株及純雌株各佔1/4,其餘2/4為雌雄同株。先將1/4的純雄株分離出來,再與雌株配對制種,就可獲得全雄化種子。具體操作如下:(1)在蘆筍留種母株生長的中、後期,細心尋找雌雄同株材料。這時雌株一般已結果累累,只要留意那些結果稀少的植株,並細緻觀察其正在開放的花,便有可能從中發現雌蕊及雄蕊發育均健全的雌雄同株體。(2)利用上述雌雄同株體進行自交或雜交,並將所獲得的種子,於翌年單獨播種、移栽;待其成長后,將雌株、雄株分別編號,並再次進行人工雜交,種子成熟后,分別採收。(3)至第三年將採收回的雌、雄株種子分別栽種,待其開花時,若發現全部是雄蕊的即為純雄株,利用這些純雄株再與雌株配對制種,其所產生的種子,即為純雄種子,應用於大田生產,便可實觀蘆筍種苗全雄化生產。

育種技術


蘆筍原始栽培品種多採用集團選育方法,即從一個群體中選取性狀對符合育種要求的雌雄株,通過自然授粉採種。此方法繁育的種子其種性雖然明顯提高,但其後代分離大,而且要大面積種植觀察。現行階段多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蘆筍種子繁育:一是常規育種,多為單交法,其次是雙雜交法。單交繁育特點是:父母親本限制在兩株之間,與群體雜交相比,後代的遺傳性狀比較一致,所得的種子量少。雙雜交法的特點是雜交種子量大,種子成本降低,制種程序較為複雜。兩者共同的缺點是育種時間較長。二是利用離體優良無性系繁育新品種,通過無性系快繁獲得具有某一種或某些優良特徵的克隆系,再與有性雜交技術結合,培育出新品種。三是全雄系品種,通過採用花藥得到的單倍體或雙倍體細胞,再生形成單倍體植株,經過人工加倍或自然加倍,獲得具有YY有性染色體的純合體即超雄植株,再經離體擴繁、自然篩選及評價試驗等最終用於生產。另外,也可利用田間發現的兩性株培育出全雄品種。四是轉基因培育新品種,通過原生質體培養後用細胞融合或PEG或電激方法導入DNA來改良蘆筍某些性狀,以此進行良種選育和繁殖。

萌發的溫度


蘆筍種子萌發以5℃為最低界限,地溫溫降至5℃以下幾乎不發芽,低於15℃發芽率和發芽勢明顯降低。因此在氣溫低的地區,早春播種后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發芽,必須注意在播種前採取一定的措施以及在播種後進行一定的保溫處理。種子萌發最適宜的溫度為20-25℃,發芽率可達90%以上。將以浸賬的種子放置在25℃的環境下,約3天開始發芽,經10天大部分種子發芽。在25-30℃的條件下,種子發芽開始的時間稍早,但發芽時間延長,發芽勢比20-25℃要差。高於30℃的條件下種子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超過35℃發芽基本停止。蘆筍種子在較高溫度下發芽勢和發芽率很低,可能與高溫下a-澱粉酶活性隨催芽時間的延長而迅速降低有關。在一定溫度範圍內,變溫催芽的發芽率優於恆溫催芽,特別是晝夜低的變溫處理效果比較明顯。採用白天25℃、夜晚20℃的變溫催芽處理,發芽率可高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