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比洛夫

萬比洛夫

亞歷山大·瓦連季諾維奇·萬比洛夫(1937——1972)蘇聯劇作家。是果戈理、契訶夫傳統戲劇的繼承者,又是前蘇聯戲劇的開拓與創新者。他在蘇聯當代戲劇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萬比洛夫流派”。

蘇聯劇作家


亞歷山大·萬比洛夫
亞歷山大·萬比洛夫
他作品中的人物均離現實生活很近,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皆無”的傑作。萬比洛夫1960 年畢業於伊爾庫茨克大學文史系。大學畢業后當過新聞記者和編輯,1964年開始發表劇本。所作劇本《六月的離別》《長子》《打野鴨》《約會》等充滿詩意和浪漫色彩,以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著重表現前蘇聯現代社會中的道德課題著稱。1972年8月17日在貝加爾湖溺水身亡。

創作特點


萬比洛夫戲劇有著明顯的契訶夫戲劇的“日常性”特點,其中最接近契訶夫風格的是《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他的“寫實”具有契訶夫式的象徵意味。萬比洛夫戲劇有著果戈里式的怪誕風格,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幽默。《打野鴨》某市區住宅樓里,30歲不到的男人齊洛夫突然收到一男孩受人之託送來的花圈和輓聯,似乎是給他送終。哀樂聲中,齊洛夫開始了自己的6個回憶,齊洛夫在觀眾面前的精神墮落狀態漸漸凸顯出來。人們原以為很平常的一個人在以後的敘述中漸變複雜。
《外省軼事》中描述的兩件奇聞,曾使蘇聯及許多國家觀眾著迷。所謂奇聞看似極普通:某外省旅館經理誤把旅居館中一排字工人當成莫斯科來的要員飽受驚嚇,不惜裝瘋賣傻;一農藝師出於同情心,慷慨解囊,不僅不被理解,反遭羞罵。平常的凡人瑣事被“金錢摧殘人性”的立意,讓讀著聯想起《欽差大臣》的魅力。

藝術成就


萬比洛夫在蘇聯的知名度很高,被譽為“敢向阿爾布卓夫、羅佐夫挑戰”的藝術家。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寫出了五個多幕劇,一個獨幕劇和兩個戲劇小品。他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和無情地剖析,塑造了一系列蘇聯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作品中表現的衝突是人物自身的內心衝突。日常生活的瑣事被上升到哲學意義的高度,發人深省。
他不僅對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戲劇和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今天仍被戲劇評論家津津樂道。他筆下的主人公都是年輕人,都身處偏僻鄉村,看似平庸卻又不甘於自己的處境,時時面臨痛苦的內心掙扎,需要做出痛苦的選擇。作者最後往往沒有替他們做出任何選擇,未了的結局耐人尋味。他的戲既複雜又簡單,異乎尋常的創作被戲劇界稱為“萬比洛夫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