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三賢
王冕、楊維楨等人的合稱
即“諸暨三賢”,是指王冕、楊維楨、陳洪綬這三位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的藝術大家。由於這三位都是浙江諸暨楓橋人,所以又叫“楓橋三賢”。
楓橋三賢造像
楓橋三賢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一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劃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楓橋三賢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諸暨人。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授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建德路總管推官,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后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於是江南一帶,才俊之士造門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日客滿。他又周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師,議訂各種儀禮法典。事成后,即請歸,朱元璋命百官於京都西門外設宴歡送,歸后不久逝世。
楊維楨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建樹,歷來對他評價很高。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他長於樂府詩,多以史事及神話傳說為題材。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和者眾多。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楊維楨的書法亦如他的詩一樣,講究抒情,尤其是草書作品,顯示出放浪開骸的個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書,恣肆古奧,狂放雄強,顯示出奇詭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氣概。傳世書跡有《城南唱和詩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
楓橋三賢
“楓橋三賢”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而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王冕首創花乳石刻印與“胭脂沒骨梅”的畫法;楊維楨首創“鐵崖體”詩風與“西湖竹枝詞”的民歌體;陳洪綬自創對比誇張的人物畫風格,成了“海派人物畫的開山大師”。
1989年,國家對包括台灣和域外所藏的珍品進行評定,評出560件具有高度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稱之為“國寶”。其中王冕的《南枝春早圖》、楊維楨的《真鏡庵募緣疏卷》、陳洪綬的《雅集圖》均為國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