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賢達

原陝西省體委副主任

馬賢達(1932~2013.06.17),男,回族,河北省滄州市人,中共黨員,著名武術家、教授,原陝西省體委副主任,副廳級幹部,原國家級武術裁判,原中國武協委員兼裁委會副主任,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原委員,中國體育史學會原理事。武術世家出身。幼年從父輩馬鳳圖、馬英圖習武,擅長通備、劈掛、開門八極、翻子、戳腳等拳械。歷任中華全國體總委員、陝西省體總常務副主席、陝西省政協常委兼文衛體委副主任和體育組長、陝西省體育文史委主任等職。

1954年8月參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4月退休。2013年6月17日,馬賢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陝西西安逝世,享年81歲。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馬賢達
馬賢達
馬賢達,1932年生人,武術教授,武術教育家,中國首批國家級裁判,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當代著名權威之一。中國著名武術流派“通備”武學的當代宗師,掌門人。
其為武術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傳襲和研練武術,為中國武壇望族。
回族,祖籍河北省滄州。幼年從父--武術宗師馬鳳圖習武,並深受二叔馬英圖(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著名的大武術家之一)的熏陶和輔導。
其得乃父的真傳實授,專攻“通備劈掛”、“開門八極”、“八閃翻”、“戳腳”、“九字螳螂手”、“太祖八斬手”等正本大藝,及通備勁所融會的“六合大槍”、“奇槍”、“風磨棍法”、“雙手刀、劍法”、“通備七十三劍、通備 袍劍(通備小劍)”、“劈掛刀法”等,尤受舅父羅文源所傳“扭絲”系列、“蒲團”系列棍法嫡傳。
其研習的馳名中外武壇的“馬家鞭桿”更是獨出一門,為馬賢達先生所傳所授者為最得意。
人稱“馬家拳,馬家鞭桿”武林一絕。近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拳”(含器械)成為武林志士所追求、嚮往和喜聞樂見的武術流派。為了承繼和開拓中國武術,他兼習拳擊、摔跤、擊劍,並系統地學習了體育學專業。“博覽”為的是“專精”。

人物簡歷


1954年,他畢業於天津河北師範學院(今河北師範大學)體育系。
1962年,院系調整,馬賢達隨同陝西師大體育系,出任武水重研究室負責人。
1972年得到恢復並舉辦了全國武術比賽,他被國家體委邀請擔任大會總評議長,
1973年並受國家體委委託,執筆修訂《1973年武術競賽規則》。
1980年,馬賢達在國家體委的推薦下參加了香港影業公司選聘拍攝電影《少林寺》武打演員和教練的選拔,他被選中擔任教練組和領導小組組長。
1981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分支系科的編寫工作,任分支系科副主編。
1983年,出任在南昌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觀摩暨全國散手比賽”總評議長和散手總裁判長,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是在全國大賽中身兼二職的唯一一例。
1972年起直至1984年的十多年間,一年一度的全國性賽事,都由他出任總裁判長、總評議長或仲裁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5年首日本國之遙,由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組成“中國武術代表團”,他出任副團長,並作了表演,日本國的《武道》雜誌稱馬賢達為“現在中國武術第一人者”。
1992年退居二線。
2001年4月退休。
2013年6月17日,馬賢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陝西西安逝世,享年81歲。

突出貢獻


馬賢達在西安體育學院執教22年,把他最好的年華傾注於西體的武術學科建設,給西安體育學院武術教學、訓練和科研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以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教學態度,培育了數以千計的師資隊伍。他除體育科班出身外,自身還具有豐厚、紮實的家學淵源,把馳名海內外的通備武學無私的傳授給在校學生及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他在校執教時期,全國武術界視西安體院為通備劈掛、通備翻子(人稱“馬家翻子”)、通備八極以及各類棍法、鞭桿、短兵之重鎮。馬賢達雖在校執教22年後調離了西安體院,但他所傳授的藝業以及他在國內外武壇的影響,已深深的和西安體院聯繫在一起。
80年代初,他多次出任全國武術比賽大會的裁判工作。文革期間被中斷數年的賽事,於1972年得到恢復並舉辦了全國武術比賽,他被國家體委邀請擔任大會總評議長,在百廢待興的歷史關頭,在無規則可循的情況下,他主持制訂了“競賽規則”,為文革后武術運動的復甦打下了基礎。並受國家體委委託,執筆修訂了1973年國家體委審定的《1973年武術競賽規則》,為日後武術競賽確立了規範。自1972年起直至1984年的十多年間,一年一度的全國性賽事,都由他出任總裁判長、總評議長或仲裁委員會主任等職,在全國性的大型競賽活動中,都有他的身影顯現,而且成為廣大武術工作者、運動員們尊重和信賴的武術專家之一。
1983年3月,國家體委舉辦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大拳師講課”,進一步培訓全國所有國家級裁判員和各省市選送的部分國家一級裁判員,訓練班近百人,各體育院校的骨幹教師、專業隊主力教練以及活躍在國內武壇的助理裁判等,均與會學習。“十大拳師”承擔十二個拳種課題的講授,其中馬賢達承擔《通備劈掛拳》和《通備翻子拳》兩個課題的講授。學習班為期一個月,講課結束后,學員對講課拳師進行了排比,時在西安體院執教的馬賢達名列榜首,在結業考試選題中,百分之六十以上選擇了馬賢達所講的題目。

個人榮譽


馬賢達
馬賢達
1952年獲中國自1949年之後的首次武術擂台賽(散手)冠軍,不足20歲的馬賢達,以不敗的紀錄擊敗通臂大師鄧鴻藻,戳腳大師李學文,名震中國武壇。並在同屆大會上奪得中國短兵格鬥冠軍,武術表演金獎。充分凸顯出通備武術造就的劈(短兵)打(散手)練(套路)全面兼修的武林高手;1953年春獲華北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短兵冠軍;1953年秋又以不失一局的成績獲全國短兵格鬥冠軍。
鑒於馬賢達在武術事業上的成就與貢獻,於1983年被晉陞為陝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體育總會常務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武術協會主席,併兼任陝西省政協六屆、七屆常委。
1985年,中國國家體委授予其“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獎”;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武術貢獻獎”;1995年被中國武術協會、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主持評為“當代中國十大武術名教授”之一;1998年,國家武術管理中心評為中國武術最高段--九段。評為九段者全國僅有五人(已逝去一人),現僅剩四人。
1985年首日本國之遙,由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組成“中國武術代表團”,他出任副團長,並作了表演,日本國的《武道》雜誌稱馬賢達為“現在中國武術第一人者”。

曾任職務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兩屆委員 中國體育發展研究會委員 陝西省體委副主任 陝西省體育總會常務副主任 陝西省政協五屆委員、主席團成員,六屆、七屆常委兼任文衛體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民族宗教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武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陝西省武協主席 陝西省擊劍協會主席 陝西省殘疾人體協主席 陝西省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主任。

人物感言


馬賢達老先生講:我這些微不足道的成績,很大一部分是在西安體院工作、生活的22年中完成的,也是在體院黨政領導的教育、關懷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我隨調離體院近22年,但西體是我的第二母校,我對西體有著深厚的情意。西安體院已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迎來了輝煌發展的大好時代,我由衷地祝願西安體院成為全國最優秀的體育教育基地,成為國內外更負盛名的體育重鎮。
馬賢達先生在《中國短兵》的一段話:“我是一名職業武術工作者,在我的短兵歷程和短兵生涯中,成就和業績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掛齒的。但是,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本來在短兵這一領域裡,參與這一行當的人為數不多,現存的和新中國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無幾。為使後來人能夠繼承和發展這一民族瑰寶,拙著將我一生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出來,奉獻給當今的武術工作者。願短兵事業,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

主要著作


馬賢達
馬賢達
馬賢達先生兼資文武,堪稱文通武備,他在執教術課之餘,著述頗豐。發表過“中國武術史上的少林寺與達磨”等數十篇學術論文。
並主筆著有《武術基礎練習(一)》、 《通備拳》 (日文版)、《大刀王五傳奇》長篇武術歷史人物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大刀王五》,主編了中國武術史上首部大型(120萬字)武術辭書《中國武術大辭典》等。
1980年出任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首部功夫片《少林寺》的武打教練組組長、首席武術指導。
他的中國第一部短兵專著-- 《中國短兵》即將面世。
之後,《中國八極》、《馬家翻子》、《馬家劈掛》、《中國長兵》等十多部著述,陸續將和中外武術界見面。
馬賢達,回族,中國著名的武術運動家,1932年出生在河北滄州一個武術世家。他的祖上同京師大俠“大刀王五”、關東大俠馬芬爺、雙刀名手李鳳崗或有親屬關係,或有師承關係。他的父親馬鳳圖、叔父馬英圖則是滄州通備劈卦拳的名家。馬明達、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都是著名武術家,弟兄四人在開武術界被推譽為“馬氏四傑”。
從五歲半起,馬賢達就開始練習各種拳術。1954年,他17歲時考進天津河北師範學院體育系。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陝西師範大學任教,1983年調到陝西省體委任副主任。
馬賢達文武全才,作為運動員,1952年在天津擂台賽上,榮獲散手、短兵兩項冠軍,1957年榮獲全國短兵格鬥冠軍。
一生實踐於武術事業,博覽各門各派武術,精通“馬氏通備武術”中的“通備勁”染化“劈掛”、“八極”“翻子”、“戳腳”、“太祖八折”、“通備九字螳螂手”以及散手、長、短兵格鬥、鞭桿和各類兵刃等。
作為教授,他主編了《中國體育大辭典:武術卷》,主持了《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分支》的編導工作,用中、日兩種文字出版了《通備拳》,在電影《少林寺》和《特高課在行動》里,曾擔任首席武術指導;在電視劇《天寶軼事》里,他擔任武打顧問,並參與了電影文學劇本《大刀王五》的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