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貝通津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狹小街道
“寺貝通津”是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狹小街道。原屬東山區,現在東山區已經取消了,這個地方合併到了越秀區。東連達道路,西連廟前直街。街道兩旁集中了許多廣州早期中西合璧的“東山小洋樓”,東山別墅五大僑園中的隅園就是位於此街,而基督教東山堂、廣州市第七中學亦位於此街道旁。
“津”是碼頭的意思,在廣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碼頭,不少在江邊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寺”是指東山原有的一座寺廟:東山寺。“貝”就是“背”的意思,根據廣州市地名志的解釋是:東山廟(俗稱太監寺)背後,且曾為寺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連起來的意思是“東山寺背後通往海邊碼頭”的那條路。
寺貝通津這條路上也集中了廣州早期的很多中西合璧的小洋樓,與古老的西關大 屋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鮮艷的滿州窗,圓拱門,紅磚牆或青石牆,那些老房子在花木扶疏里斑斑駁駁地沉默,許多都有圍牆、花園,獨門獨院的多,窺望進去,庭院深深深幾許。那些雕花鐵欄雖然陳舊,但就今天看來依舊風情萬千。
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還藏著一所百年名校:廣州市第七中學。這所學校創辦於1888年,由美國南方浸信會傳道會初設婦孺班開始,校名培道,到1958年與七中(原培正中學)合校,1962年改為“廣州市第七中學”至今。穿著整齊校服而且打著領帶的中學生走出校門,青春飛揚,活力四射,彷彿時空交錯。
再往前走,遠遠看見一座老教堂莊嚴肅穆,只看到它外圍寬大的石砌壁,青灰色,厚重莊嚴,十字架高聳在教堂頂端。正門的青石上刻著六個字:基督教東山堂。透過低矮的院牆和大門的鐵柵欄可以看見裡面秋葉零落,肅靜有聲,信徒們手捧聖經和讚美詩,在牧師的帶領下誦讀經文,肅穆地聽牧師的證道,一起默念禱告。唱詩班的兄弟姊妹們則穿著潔白飄逸的衣服,手裡也捧同樣的聖經,輕盈的讚美著天國和主耶和華。神聖的感覺掠過心頭,再浮躁的心到這裡也安定下來,寂靜歸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