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逆
氣逆
氣逆(reversed flow of qi),是中醫名稱,指氣機升降出入反常,應降不降,氣機上逆,或橫逆的病理變化。臨床以肺氣上逆、胃氣上逆為多見,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治療以理氣、降氣為基本治則。
● 英文名稱:Qi Counterflow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生氣通天論》)
● 氣機升降出入反常,應降不降,氣機上逆,或橫逆的病理變化。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氣逆指氣機失調,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以臟腑之氣向上沖逆為特徵的病機變化。
● 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表現為氣機當降不降而反上升,或升發太過。
● 肺氣上逆,失於肅降,發為咳逆上氣。
● 胃氣上逆,失於和降,發為呃逆、噁心、嘔吐。
● 肝氣上逆,發為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症。肝又為藏血之臟,肝氣上逆,甚則可致血隨氣逆,發為咯血、吐血。
● 氣逆一般是在氣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是指肺胃之氣當降不降而上逆,或肝氣升發太過而上逆。
● 導致氣逆的原因,可有外邪侵襲、痰飲瘀血內停、寒熱刺激、情志過激等。一般而言,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逆者。如肺燥失潤,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津或胃陰虧虛,也能導致胃氣上逆。
● 肺氣上逆證:肺失清肅,氣逆於上,以咳喘上氣為主要表現。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使肺氣不得宣發肅降。
● 胃氣上逆證:胃失和降,以呃逆、噯氣、噁心、嘔吐為主要表現。多因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於胃,阻滯氣機,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
● 肝氣上逆證:肝失疏泄,氣鬱太過,氣機逆亂,以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甚至咯血、吐血為主要表現。多因情志刺激引起。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