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初

潘祥初

潘祥初(1851—1911),廣東梅縣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鎮僑鄉村)人,著名的僑商巨子

目錄

正文


(1851—1911),廣東梅縣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鎮僑鄉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隨鄉人飄洋過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達)謀生。起初到一間商店務工,平日省吃儉用,幾年後,積下了一筆錢,便自設商店經營。由於他為人忠誠可靠,恪守信用,多謀善賈,商業務日益發展。先後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開設商店,經營出入口庄、百貨、炮竹等的商號不下數十間。20世紀初,他鑒於香港已成為交通樞紐和國內外貨物集散地,遂與堂叔潘立齋一起在香港合資開設兼營出口、匯兌和旅店業的商號“萬安通記”(位於香港德輔道中永安公司對面,今商業大廈大同酒家原址)。很快,“萬安通記”就發展成為香港有名的商號之一。潘祥初發家致富后,未忘家鄉的親友,多次招聘、接納同鄉到他在海外經營的商店供職,並著意培養他們,支持、協助他們走上從商致富之路。南口鎮僑鄉村的著名富商潘植我、潘君勉等,就是在他和堂叔潘立齋的扶植下,成為著名的僑商巨子。潘祥初飽嘗幼年失學之苦,發家致富后,不忘振興家鄉教育事業。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與堂叔潘立齋一起,捐資在家鄉南口寺前村興建毅成學校(今安仁學校前身),接納鄰近各族姓子弟入學,辦學經費全由潘祥初、潘立齋兩位創辦人共同承擔。抗日戰爭爆發后,毅成學校改為安仁初級中學校,在南口圩鎮旁建三層樓房的新校舍,附設高小班,為家鄉培育了不少人才。同時捐資建造兩座鐵橋和貫穿全村的石灰路,方便鄉民來往出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潘祥初和潘立齋在南口鎮圩場中心地段,合資建築一條新型的街道,取名“永發街”。街道兩旁,興建了整齊的16間兩層樓房的店鋪,出租給鄉人經營土特產、日用百貨、食物、飲食業等。並將這些商店的租金收入,全部交給安仁中學作辦學經費。為了不忘故鄉,造福子孫,潘祥初還投入數十萬元,在家鄉建造了兩座大屋——南華廬和南華又廬。這兩座大屋別具風格。其中南華又廬更是造型獨特,是梅州市有名的客家民居之一。近十多年來,這座大屋,吸引了許多國內和國外的如日本、美國等地的一些專家學者前來考察。潘祥初曾捐巨資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孫中山為表達謝忱,曾親筆題寫“博愛”條幅相贈。此條幅一直懸掛在南華又廬中廳廳堂,可惜在50年代初土改時遭毀。潘祥初有八子七女。後裔計有100多人,分佈在廣州、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印尼和台灣等地。其中,榮獲博士學位的有潘樞潤之子毓彥、毓良、毓緒、毓剛兄弟四人,潘毓剛是當今世界上有名的量子化學家,美國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從1986年起,連續兩屆4年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潘祥初當年與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交誼甚篤。丘逢甲曾作詩贈潘祥初,詩云:“大隱在城市,天南見此人。我來滄海上,相遇粵江濱。笑談情文古,交遊意氣真。為君吟贈句,一掉五洲春。”潘祥初晚年曾在家鄉居住,1911年在香港病逝,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