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

傳統越劇劇目

《貂蟬》是傳統劇,根據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有關故事情節改編。

劇情簡介


寫漢末董卓專權,收呂布為義子后如虎添翼,司徒王允欲除董,苦無良謀,幸府中歌姬貂蟬,願為除奸效力。王允定下連環之計,將貂蟬先許呂布,后獻董卓,使其父子生疑成仇,貂蟬從中不斷離間,終使董卓死在呂布戟下。

演出歷史


民國10年(1921年)12月30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班演出於昇平歌舞台,劇名《鳳儀亭》。民國19年(1930年)10月,以支維永、陶素蓮、高月升為首的紹興文戲男班,在寶興戲院演出了一、二、三本《貂蟬》。其後,紹興文戲女班亦曾演出《呂布與貂蟬》,劇情大同小異。少壯越劇團1954年編演了該劇,由大為、徐為編劇;后經楊理重新編寫后,在1962年1月1日,上演於紅都劇場,一炮打響,並屢演不衰,成為該團保留劇目。該劇藝術指導方傳芸、導演貝凡、作曲唐惠良、舞美設計仲美、服裝設計張堅安。張雲霞飾貂蟬、龐天華飾呂布、魏梅照飾王允、鄭菊鵬飾董卓。張雲霞飾演的貂蟬,對董卓與呂布在情感上的兩重性,表現得細膩得體,受到行家的讚賞。吳戈在《戲文》1984年第四期發表了《挖掘人物的心靈美--談張雲霞扮演貂蟬》一文,給予好評。其"拜月"唱段,1958年由中國唱片社灌片發行,80年代,又錄製成多種盒帶,營銷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