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樟山隧道

位於板樟山之下

板樟山隧道(BanzhangshanTunnel),是中國廣東省珠海市境內一條連接翠香街道和吉大街道的過山隧道,位於板樟山之下。

板樟山隧道於1988年正式開工建設;於1990年竣工通車。

板樟山隧道全長1210米,寬12.3米,高7.45米。

歷史沿革


1988年7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11月後進洞。
1989年6月19日,貫通下行線。
1990年11月25日,建成通車。
2018年3月16日,就板樟山新增隧道事宜,珠海市公路局召開了媒體見面會。
2019年8月18日晚8時50分左右,隨著上行隧道爆破工作的完成,板樟山新增三條隧道全部順貫通。
2020年,板樟山慢行景觀隧道開通。
板樟山隧道
板樟山隧道

隧道位置


板樟山公路隧道,位於珠海市拱北區迎賓大道的延長線上,距澳門邊防聯檢大樓北側約1千米,是珠海市主軸交通規劃路一南山大道的取直重點工程。
位於珠海市吉大九洲大道,穿越香洲、拱北兩區間的板樟山隧道。

隧道設計


隧道結構
由於通風排煙的需要,設有吊頂板和斜井通風道。拱部為三心圓
隧道參數
隧道設計為上下行雙隧分體四車道,單向行車方式。設計車流量為每小時2050輛。上、下行單隧各長1210米,寬12.3米,高7.45米,上部為半圓拱。斜井通風道坡度為25°,斜長207米,寬8.9米,高7.1米,。隧道內設人行橫洞兩處,分佈在隧道中部,將隧道劃分成三段,每段約長400m。洞內路面為水泥砼標號為40,上層序18cm;下層為11號貧砼,厚10cm.
板樟山隧道
板樟山隧道

設施設備


● 主要設施
隧道設有十個完善系統,提供照明、通風、消防報費、通信、通告顯示、電視、廣播、車輛探測、交通訊號模擬顯示屏及中央控制台等,並在中央計算機控制室,將此十個系統聯繫起來,實現了能源自動調控、運行自動監視、事故自動報警及車輛類型及數量自動記錄等現代化運營管理,因此功能是比較齊全而先進的。
● 紅綠燈
為了應對晚高峰時期從西區或拱北回到香洲的車流,緩解隧道的擁堵,珠海首個隧道口紅綠燈在板樟山隧道設立,每天晚高峰時啟用。
● 投影
截至2020年6月,板樟山慢行隧道內採用“普通照明+景觀照明”結合,在隧道中間段有近50米的視頻動畫投影段,兩邊各20台投影在牆體上投射出動態畫面。

建設成果


整座隧道地質條件良好,圍岩為淺灰色及肉紅色花崗岩,除洞口圍岩等級較低(為I類),全洞無直類圍岩外,其餘以IV類圍岩為主,尚有V、V1類圍岩。VI類以上的長度約佔80%,因而在遮陽棚之後緊接著就是正淌,兩洞中心距為35m。
洞內地下水出露不多,個別地段有裂隙水,水量亦不大。其中僅在IV、V類圍岩間發現有數米寬之擠壓破碎帶,設計單位確定為I類圍岩。為了防止地下水滲深,下行線僅在襯砌接頭處鋪有止水帶,而上行線中隧道則全鋪有厚1.2mm的聚氯乙烯塑料排水板。而洞內設4‰單坡作縱向排水,流向拱北。
板樟山隧道
板樟山隧道

文化特色


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了通車典禮,彭真同志為隧道題名,余秋里、葉選平、梁廣大同志為通車剪綵。黨和國家領導人,省市領導同志以及海內外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均對板樟山公路隧道的設計與施工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價值意義


這座隧道的建成通車,不但可以避免繞行3千米,改善了市內交通,而且對改善按資環境,促進特區建設和“內聯外引”發展經濟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張璠琦評)
板樟山慢行景觀隧道建設,是珠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大創新舉措,也是事關百萬市民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板樟山新增隧道是珠海市重點項目,分為兩條雙車道隧道和一條人行的慢行隧道,與原有隧道形成雙向八車道的隧道體系,將極大改善交通狀況。(華夏經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