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輪匝肌麻痹

眼輪匝肌麻痹

眼輪匝肌麻痹是以眼部閉合不全為特徵的,伴有溢淚,瞼裂變大等障礙的眼部疾病。多為急性起病,20~40歲多發,性別差異不明顯,男性略多。主要由於病毒感染或神經水腫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所致。臨床表現主要為單眼發生的眼瞼閉合無力、眼裂變大,雙眼少見。治療主要針對原發病,眼局部以藥物治療保護眼球,輔以物理治療。部分暴露嚴重者可手術治療。嚴重時引起暴露性角膜炎,甚至遺留永久性眼輪匝肌麻痹。起病後通常1~2周內開始恢復,大部分患者在數周至數月內恢復正常。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眼科

病因


●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原因有:
● 病毒感染。
● 自身免疫力異常。
● 腫瘤。
● 腦幹出血或梗死。
● 顱腦外傷等。

癥狀


● 常見單眼發病,雙眼甚少。急性起病。
● 眼瞼閉合不全、眼裂變大。閉目時患側眼球轉向內上方,露出白色鞏膜,但眼瞼不能閉合(Bell征陽性)。
● 流淚、溢淚明顯。
● 眼瞼不能閉合,角膜長期暴露,易出現暴露性結膜炎、角膜潰瘍。
● 病變側角膜反射的運動纖維受損,刺激角膜病側眼不能瞬目。

檢查


電生理檢查

● 瞬目反射(BR):患眼瞬目反射消失。檢查潛伏期增長。
● 雙側面神經傳導速度(NCV):患側未引出異常波形,雙側潛伏期之差≥0.5ms。
● 面神經興奮閾值和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興奮閾值超過正常範圍,或差異>2mA。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生化檢查:病毒感染者淋巴細胞增多,生化檢查監測血糖輔助用藥。
● 免疫學檢查:通過是否存在補體增高、免疫球蛋白增加進行鑒別診斷。
● 腦脊液檢查:根據細胞、蛋白進行鑒別診斷。

診斷


● 通過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進行判斷。

病史

● 急性起病,多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峰。

臨床癥狀及體征

● 眼瞼閉合不全、眼裂變大、Bell征(+)、結膜乾燥、溢淚。

電生理檢查

● 瞬目反射(BR):患眼瞬目反射消失,健眼正常。檢查R1、R2潛伏期增長。
● 雙側面神經傳導速度(NCV):患側未引出異常波形,雙側潛伏期之差≥0.5ms。
● 面神經興奮閾值和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興奮閾值超過正常範圍,或差異大於2mA。差異越小提示治療效果越好。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生化檢查:病毒感染者白細胞增多,生化檢查監測血糖輔助用藥。
● 免疫學檢查:通過是否存在補體增高、免疫球蛋白增加等,進行鑒別診斷。
● 腦脊液檢查:出現細胞-蛋白分離提示吉蘭-巴雷綜合征,可進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 眼輪匝肌麻痹屬於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需要與能引起此病的其他疾病相鑒別。如:吉蘭-巴雷綜合征、萊姆病、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繼發性面神經麻痹等。
● 如果發現眼瞼閉合無力、眼裂變大,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治療


病因治療

●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抗病毒等。

眼球保護

● 人工淚液濕潤角結膜,睡前用眼膏保護眼球。
● 抗生素眼藥水預防感染。
● 若出現角膜上皮脫落、暴露性角膜炎,可用濕房鏡、繃帶鏡等保護角膜。
● 病變嚴重可行瞼緣縫合術保護角膜。

藥物治療

● 激素治療(口服、靜脈、局部注射)
● 維生素(B族維生素口服、穴位注射)
● 改善局部循環
● 神經功能修復
● 中藥治療

物理治療

● 按摩
● 紅外線照射

危害


● 眼輪匝肌麻痹者,因眼瞼閉合不全甚至不能閉合,出現結膜乾燥、溢淚、重者出現暴露性角膜炎。

預后


● 起病後通常1~2周內開始恢復,大部分患者在數周至數月內恢復正常。
● 少數患者恢復不完全,甚至遺留永久性眼輪匝肌麻痹,常可伴發肌肉攣縮,導致眼裂縮小。

預防


● 定期體檢,積極治療原發病。
● 不要亂用眼藥水,如果感覺眼部不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不要隨意使用眼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