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劉培基的結果 展開

劉培基

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

劉培基(Eddie Lau 1951年2月23日-),香港著名時裝/形象設計師。最富盛名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及形象設計師,香港亞洲青年設計師學會主席、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曾出任香港貿易發展及中國貿易促進會委員,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獲得過香港藝術家年獎、時裝設計獎及形象設計獎。他的名字,與眾多香港明星的名字相連:梅艷芳、羅文張國榮陳百強汪明荃許冠傑、郭富城、——他們在演唱會上所穿的華服,很多是劉培基的傑作。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73

出國求學

1973年,終於可以踏上學習設計之路,負笈英國著名時裝學府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修讀高級服裝設計及衣料設計夜校課程。

1975

學成歸來

1975年學成歸來,帶著第一個創作系列回港,讓顧客見證從小裁縫蛻變成時裝設計師的劉培基,體現了香港精神,成就了傳奇的誕生。

1977

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

1977年首次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以個人品牌創作成為大會壓軸演出,同年更被邀到倫敦參與時裝節,往後每年均前往海外各地參展,奠定國際設計師的地位。

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
1999

為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設計制服

1999年,劉培基三次為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設計制服。

為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設計制服
2003

為梅艷芳設計禮服

在2003年梅艷芳舉行人生最後的演唱會,他特別為她設計華麗的紅金西式裙褂和簡單而隆重的純白婚紗,讓她完成最後的心愿,嫁給舞台。

為梅艷芳設計禮服
2000

捐贈珍藏給香港文化博物館

2000年,劉培基先生捐贈珍藏給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為首位重點收藏殿堂級的時裝設計師。

捐贈珍藏給香港文化博物館
2013

獲得時尚大獎

劉培基獲得明周香港時尚動力大獎。

人物經歷


劉培基是香港極具代表性及標誌性的時裝設計先驅。早於1970年代初已前往海外進修時裝設計,1977年首次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以個人品牌創作成為大會壓軸演出,同年更被邀到倫敦參與時裝節,往後每年均前往海外各地參展,奠定國際設計師的地位。在香港及日本均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EDDIELAU」時裝店,更與中藝(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時裝系列,深受海外及本地買家和顧客所愛戴。劉培基更是首位被邀前往中國內地舉行個人時裝表演的香港設計師.從1962年入行,於1999年榮休,至今,也從未離開設計這個行業。其間三度為國際級航空公司設計制服,為名人、藝人設計高級訂製服及舞台服,50年來緊守崗位。
劉培基出生於1951年,在六歲前劉培基是一位深受母親疼愛的小孩,后因她改嫁的緣故,八歲開始寄人籬下。1962年,11歲的「他」被送到上海裁縫師傅奚鴻發先生在尖沙咀美麗都大廈的工廠當學徒,小裁縫就在這刻誕生。從師傅手中得到了一生受用的技藝。
劉培基
劉培基
滿師,16歲便開始創業生涯。他很努力,1973年終於可以踏上學習設計之路,負笈英國著名時裝學府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修讀高級服裝設計及衣料設計夜校課程。在倫敦的自由及藝術氣氛的撫育下,他開始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時裝設計,並開始愛上自己已熟習多時的工作,學會了高貴的品味。經過多年的磨練及奮鬥,1975年學成歸來,帶著第一個創作系列回港,讓顧客見證從小裁縫蛻變成時裝設計師的劉培基,體現了「香港精神」,成就了「傳奇」的誕生。
劉培基是首位香港時裝設計師擁有自己的工廠及時裝店,出品「EDDIE LAU」和「姬」兩個系列,更於1970年代末開始,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努力為香港時裝在海外及國內拓展市場,這等等都成為許多時裝設計師追求的夢想。
劉培基的設計領域除了時裝、高級訂製服、藝人形象,在制服設計方面也獲得國際企業的認同。1999年,2011年,2013年劉培基三次為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設計制服。
劉培基除了在時裝設計方面擁有驕人的成就外,還是本地樂壇首位的形象設計師。1982年7月,站在台上的梅豔芳憑著出色的歌藝演繹《風的季節》而奪得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當時她在樂壇仍是在摸索的階段,沒有鮮明的形象,直至遇上了「他」劉培基。從參加東京音樂節起,「他」為「她」設計服飾、專輯形象、演唱會的舞台服等,二人合作無間,共同創造了「百變」的神話。《似水流年》、《壞女孩》、《烈焰紅唇》、《妖女》、《淑女》……每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都連繫著一個個鮮明且經典的形象,她的舞台服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她的形象變化萬千,每次踏上舞台,便成為眾人的焦點,風靡了整個八十年代,成為獨一無二的女歌手—「百變梅豔芳」。
「百變梅豔芳」的出現,為觀眾送上精心設計且獨一無二的舞台服,揮灑自如的舞步,充滿自信及自成一格的演繹,為觀眾帶來無限的視聽震撼。他為梅豔芳設計的每一件舞台服,塑造的每一個形象,都傾盡心思;體貼的設計,精巧的剪裁,都代表著劉培基在時裝和形象設計融會貫通的本領,以及藝術創作的造詣。一位時裝設計大師,一代樂壇天后,互相輝映。
由專輯封套、演唱會以至出席各大頒獎典禮及宣傳場合,劉培基均為梅豔芳塑造不同的形象。成功的形象創造,是將歌者、歌曲和形象融為一體,使觀眾對每一首經典金曲都擁有一個獨有的深刻印象,並不是單單將潮流服飾加於歌者身上。女穿男裝的《似水流年》;華麗、型格及瀟灑集於一身的《壞女孩》;阿拉伯女神的《妖女》;冶豔的《烈焰紅唇》,相信曾見證1980年代香港樂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每次的形象均令人期待,成為城中話題。從1985年的「梅豔芳盡顯光華」演唱會開始,劉培基均傾盡他的愛,以多角度考慮曲風的編排、大會的主題、「台、燈、音」三者的關係,歌者的舞步等等,以出神入化的立體剪裁,為她設計經典舞台服及形象,打造獨一無二的舞台女皇。在舞台下,他為她悉心整裝;舞台升上的一刻,她令人萬眾期待;在台上,她揮灑自如震懾全場。西方有Hubert de Givenchy與Audrey Hepburn,東方則有劉培基與梅豔芳。同是設計師與明星的關係,同樣彼此尊重和珍惜。梅豔芳跟劉培基由相知、相識,合作整整20年,工作上是極有默契的夥伴。在2003年梅豔芳舉行人生最後的演唱會,他特別為她設計華麗的紅金西式裙褂和簡單而隆重的純白婚紗,讓她完成最後的心愿,嫁給舞台。20年來,「他」開創先河為本地歌手設計形象,與「她」共同創造了「百變梅豔芳」,成就了香港樂壇的一個傳奇。
除了創造百變梅豔芳外,劉培基也為其他歌手設計了不少令人印象難忘的形象及舞台服。無論是女歌手還是男歌手,劉氏都能發掘歌手的優點,把他們的氣質和可塑性盡情表現出來。1983年,他為首位於香港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的許冠傑擔任形象及服裝設計,以型格皮革服飾來表現歌手的勁度。1984年答應摯友羅文擔任中國戲曲「柳毅傳書」的服裝設計及指導,更是挑戰跨領域的創作。其後更為羅文設計經典舞台服和專輯的形象設計,為他塑造一個摒棄花俏閃爍衣飾的清新成熟形象。另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打造夢中情人張國榮,青春活力中帶點不羈,成熟中散發著憂鬱,迷倒不少歌迷。劉培基除了為天皇巨星擔任形象及服裝設計外,早年亦為華星娛樂唱片公司旗下新進歌手設計形象,當年的年青歌手好些已成為樂壇的中堅分子。劉氏對後輩的愛護,見於2006年為梅豔芳的愛徒何韻詩以愛的延續為題設計的舞台服飾,以表達對梅豔芳永恆的愛及向她致敬。蘇永康亦是其中一位得到劉氏設計演唱會出場服的後輩歌手,服裝同樣手工精巧,足見設計師的設計功力以及對舞台效果的瞭解。
2000年,劉培基先生捐贈珍藏給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為首位重點收藏殿堂級的時裝設計師。當中有他自孩童至今的個人珍貴照片,也有多年來從事時裝設計的草圖、剪報和時裝表演記錄片段等,資料相當完整,觀眾不但能欣賞其百變的舞台服,還有專輯封套造型、音樂錄影帶、演唱會及樂壇頒獎禮的片段,加上他與我們親述每一個「百變梅艷芳」造型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他的創作歷程,圓滿地紀錄了香港樂壇及「形象設計」光輝的一頁。也讓我們能從中窺探香港時裝從1970年代至今的發展及潮流的演變.
他說:“月亮陪著我長大,不敢忘記月亮的溫柔”,2013年他推出了《舉頭望明月》。自傳中,劉培基首次打開內心屏障,談論他的身世、感情生活、與摯友們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劉培基重情義,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不怕你對我不好,只怕你對我好。”他與他的摯友都是“性格巨星”,都有脾氣,意見相左時,吵個不亦樂乎,氣消了,記得的,只是對方的好,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金庸、粵劇名伶白雪仙、多才多藝的黃沾、才女林燕妮、一代名模柴文意等;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巨星羅文、張國榮與梅豔芳,均與他識於微時,巨星們罕有表達於人前的脆弱一面,在他面前卻是毫不掩飾。他與這些名人相交的故事,也一一記錄在自傳中。

教育經歷

早於1970年代初已前往海外進修時裝設計。
1962年,送到上海裁縫師傅奚鴻發先生在尖沙咀美麗都大廈的工廠當學徒,小裁縫就在這刻誕生。從師傅手中得到了一生受用的技藝。
1973年,終於可以踏上學習設計之路,負笈英國著名時裝學府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修讀高級服裝設計及衣料設計夜校課程。在倫敦的自由及藝術氣氛的撫育下,他開始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時裝設計,並開始愛上自己已熟習多時的工作,學會了高貴的品味。經過多年的磨練及奮鬥。
1975年學成歸來,帶著第一個創作系列回港,讓顧客見證從小裁縫蛻變成時裝設計師的劉培基,體現了香港精神,成就了傳奇的誕生。

工作經歷

1977年首次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以個人品牌創作成為大會壓軸演出,同年更被邀到倫敦參與時裝節,往後每年均前往海外各地參展,奠定國際設計師的地位。在香港及日本均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EDDIE LAU時裝店,更與中藝(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時裝系列,深受海外及本地買家和顧客所愛戴。劉培基更是首位被邀前往中國內地舉行個人時裝表演的香港設計師。
從1962年入行,於1999年榮休,直今,也從未離開設計這個行業。其間三度為國際級航空公司設計制服,為名人、藝人設計高級訂製服及舞台服,50年來緊守崗位。
在2003年梅艷芳舉行人生最後的演唱會,他特別為她設計華麗的紅金西式裙褂和簡單而隆重的純白婚紗,讓她完成最後的心愿,嫁給舞台。20年來,開創先河為本地歌手設計形象,共同創造了「百變梅艷芳」,成就了香港樂壇的一個傳奇。
1999年,劉培基三次為國泰航空港龍航空設計制服。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在六歲前劉培基是一位深受母親疼愛的小孩,後因她改嫁的緣故,八歲開始寄人籬下。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
《似水流年》《壞女孩》《妖女》
《烈焰紅唇》《淑女》

獲得榮譽


獎項全稱
傑出青年獎商業奇才獎藝術家年獎
《舉頭望明月》史諾比設計皇室邀請信
明周香港時尚動力大獎

人物事件


當中有他自孩童至今的個人珍貴照片,也有多年來從事時裝設計的草圖、剪報和時裝表演記錄片段等,資料相當完整,觀眾不但能欣賞其百變的舞台服,還有專輯封套造型、音樂錄影帶、演唱會及樂壇頒獎禮的片段,加上他與我們親述每一個百變梅艷芳」造型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他的創作歷程,圓滿地紀錄了香港樂壇及形象設計光輝的一頁。也讓我們能從中窺探香港時裝從1970年代至今的發展及潮流的演變。
自傳中,劉培基首次打開內心屏障,談論他的身世、感情生活、與摯友們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劉培基重情義,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不怕你對我不好,只怕你對我好。”他與他的摯友都是“性格巨星”,都有脾氣,意見相左時,吵個不亦樂乎,氣消了,記得的,只是對方的好,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金庸、粵劇名伶白雪仙、多才多藝的黃沾、才女林燕妮、一代名模柴文意等;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巨星羅文、張國榮與梅豔芳,均與他識於微時,巨星們罕有表達於人前的脆弱一面,在他面前卻是毫不掩飾。他與這些名人相交的故事,也一一記錄在自傳中。
我一生人做得最好,就是沒有辜負上天給我的天分,沒有辜負朋友給我的愛及別人對我作品的期望,我覺得夠了。
我劉培基,只承認這一生當中,只做過一個形象設計,就是百變梅艷芳。如果是好的,不需要太多。
我把最美好的人和事都紀錄下來,沒有蹉跎於不快的事情上。不自怨自艾,懷抱正面樂觀的態度,就像香港精神一樣。
香港精神是勤奮、忍耐,還要有些固執,忠於自己的信念。
我成功,因為我窮。
我幾乎認為這是我一生中,最美麗的設計。一件最華麗、簡單、高貴的婚紗,穿在一個世間上最孤單的女子身上。她在死神面前歌舞,令人震撼和傷心。
因為我一生之中沒有親人、家人,我是一個孤兒,我一個人長大,一份遺囑裏,我竟然贏取了不是事業上的百變梅豔芳,我是贏取了一份愛,我無緣無故多了一個小妹妹,所以我為了一份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當發生了那麼多事情、無謂的紛擾,我覺得是不應該,但是我覺得她需要被尊重,因為跟錢沒有關係,但跟愛有關係。
時裝設計是講經驗,不是講靈感。
其實人生,大家都看得很重,人生……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因為其實人生,就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人生。你如何對待人生,是你如何對待你自己。
我把寂寞,看作我的朋友。我真的會跟寂寞打招呼,有時候我坐著坐著,就會跟自己說:“啊,你來了啊?很好!你來陪我,真的很好!”“老朋友了,”我說,“一切盡在不言中。我知道你在這兒就行了……”是有一點點傻,但是……做人,糊塗一點點,有時在情感方面……會好過點。
月亮都可以有一昔如環……而我,一生人裡面,都沒有圓過一次……
月亮陪伴了我許多不開心的時刻,或者開心的時刻。所以月亮對我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寫這本自傳,我做這件事的時候,我真的不敢忘記——月亮的溫柔。
六十年代的人內心充滿愛,人與人互相信任,說話算數,不簽合同
我們除了用腦,用手去設計一件作品之外,好多人問到為什麼當年能夠設計出那麼多那麼震撼的作品出來給梅豔芳?我覺得這純粹是——愛。
平台這麼大,這麼多,足不出戶就能收到這麼多的資訊,真是太好的一件事了。至於為何出不了巨星,我認為可能是他們缺少‘風格’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要穿名牌的概念,只穿我自己喜歡的,不會去留意什麼牌子
我覺得不注重名牌只是我個人的口味,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名牌服飾還是品質和時尚的保證,我希望看到普通消費者能更懂得名牌,更好地消費名牌,當然也希望我設計的服裝更有名。
如果有來生,我只交身體健康的朋友
1962年入行,五十年一路走來,是一條頗艱辛的路,尤其我們做藝術創作,要很熱愛、全情投入才能做得好;沿途所遇到的友情、愛,是很難能可貴的事。
珍惜與每一個人相處,就算幾疲倦,幾辛苦,都要明白這一切都是緣分,人與人之間是有緣分。我變得好低調,好少露面,好少參加聚會,總覺得開心快樂是很短暫的事,也根本開心快樂不起來,非必要的聚會才會出現。我用大部分時間,細味自己一生遇到的事情,令我更為惜福惜緣,我變得再沒有那麼執著,更為認真得待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明白到一切都只能隨緣。
一直以來,面對傳媒朋友及自己的朋友,我從來不會將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拿出來傾訴,我認為沒有必要,我不需要同情,一切點滴在心頭。今次在自傳中講出真實的人生,只不過是剛去到這個時候,人不在江湖上。但我依然不需要同情,我只是想告訴大家,人要自愛,人家才能愛你;人要自重,人家才能尊重你
人生的不完美成就了它的完美,世事就是這樣,因為不完美人家才覺得完美。人家看到我一生的經歷及看到我的作品,才知道我條路行得很艱難,經濟有高有低,人生有起有跌,我都可以做好每一件事,在不完美之中見到完美。
因為我一向什麼都沒有,人生只有一樣東西不會離棄我,讓我看起來像一個人,不會讓人呼之則來,揮之即去,就是我曾經做過的事。我好努力做我的工作,每一樣東西我都儲藏起來,證明我認真對待我的人生,證明我是一個人,應該保留的東西,我一直都有保留。我又愛上寂寞,一個人的時候也會拿出來看看。
白色,肯定是白色,我一出生本來就是白色的,好像是一張白紙,是歲月一筆一筆的把色彩刻畫在我身上,但是我知道我本質依然是我。很多朋友都說我穿白色好看過很多明星,事實上白色的確是確和我同出一轍,所以我一向都喜歡穿白色的衣服。
我有兩個遺憾,第一,雖然當在歐洲與日本有知名度,但始終沒有做到一個國際牌子的局面,第二,我一直沒有在香港享受過愛情.
沒有哪個設計師能有我和梅艷芳合作這種光榮紀錄。歌星要人侍候,我不侍候人,梅艷芳嗎,你那麼出眾,我這麼出色,是合作。我不會對歌星笑臉相迎叫賞口飯吃,專業崗位應受到尊重,我認為你應該先對我笑,先討我歡心。
對時裝設計這門職業跟對爰情一樣,爰恨都有一半,總有點不舍,在我自己職業之內,我最驕傲的不是我的設計,而是我沒做過一樣令我失色的事,你總不會認為我侮辱了這行業。
有始必有終,人生就是這樣。支持我努力工作的一定是生活。我也有快樂的時光,在英國那三年雖然除了窮,但那三年內我所學到的東西把我養活到如今。
我對倫敦有很特別的感情,獨個兒走以前走過的路,有舊時住過的房子,很孤獨,但又覺得很溫暖。對殖民地看香港,對倫敦,我會說一聲,多謝。但對未來的香港我便不知道了。
友情可貴,但我不在香港都仍有友情的。其實我很希望帶著不舍的心情而去,但這種情懷漸漸減退了。
在我自已職業之內,我最驕傲的不是我的設計,而是我沒做過一樣令這行失色的事,你總不會認為我侮辱了這行業
有始必有終,人生就是這樣.支持我努力工作的一定是生活.我也有快樂的時光,在英國那三年雖然窮,但那三年所學到的東西把我養活到如今.
香港是一個戰場,是個江湖,只有在戰鬥狀態的人才可以留下來.香港人是不理會你的,當人人在戰時你搭不上,你便成為人群中一個很多餘的人
我根本不可能再來一次,這條路太難行了
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就是公平.你要求我,我要求你,卻變成負累,糾纏.
我一生中經歷了很多事,但一切都不重要.每人都捱過,經歷過,再說從前怎樣怎樣,博甚麼?唔需要.香港的六十年代太多辛酸史.如今我甚麼也看得無相干,亦很少提過去的事,過去傷心的,得失的,都過去啦!
設計不是講靈感的,小朋友才講靈感,我不需要,設計是講經驗的
我的衫是Simple(簡單)的,elegant(優雅)的,買了我的衫,幾年後拿出來,仍不會覺得Out-dated(過時),仍然會覺得個Cutting好靚!
女人要漂亮,時裝設計是一門虛榮的事業,她們拿錢來,當然就是買那個虛榮.
無論是稱許的掌聲,抑或討厭的責備,都是剎那的事,很短暫,四十八小時即煙消雲散了.
如果,您叫我評論自已的時裝設計和形象設計那方面好些,我真的不知道怎樣評,我只能說,我保持一貫水準,儘管不會帶來驚豔,也不會失禮於人前.
到了這個境界,平平淡淡便已是最好,對我來說,別人批評是好,是壞,已經變得不重要,不會再去介懷.
下一生做甚麼都可以,做一樣沒有感覺的東西便是了,最好不要做人。人有七情六慾,大扺是來自上天的一種懲罰吧!
很可惜,在我精力充沛,滿有拚勁和體力最佳的時刻,我卻資金不足。今天,我縱使在資金上有一定能力,但卻又欠缺那股拚勁,很累了,想退休哩!如果可以的話,我有個心愿,把自己所學傳給下一輩。
最重要一點,婚紗是女人的夢,女人的理想,縱使旁人覺得她衣不稱身,但只要她本人喜歡這已經足夠了.
做朋友一定要坦白,我實在唔能夠敷衍朋友,這樣實在太唔開心。
要做一個好的時裝設計師,需要累積多年經驗,在吸收經驗的過程中,可以在多方面作不同的瞭解,無論是美是丑,也有機會領會及觀察,有了這些感覺,會自然流露於作品才易趨成熟;同時,瞭解顧客的口味亦很重要,設計需要到不同場合觀察,才會知道為何會花這麼多錢
我從沒有想過得到勛銜,也沒有抱過希望。而人生的擔挑已經很重,還要為此等虛榮而不斷在爬是不必要的。
我不喜歡婚姻,因為我不習慣面對人。從小到大,我只向自己交代,從不習慣向人交代。要是有個人在我身邊,日對夜對,問我為什麼不食飯?為什麼穿凈色衫?為什麼那麼晚回?我一定會很不習慣。

後世紀念


2000年,劉培基先生捐贈珍藏給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為首位重點收藏殿堂級的時裝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