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脫位

牙脫位

牙脫位是指牙受外力作用而脫離牙槽窩內原有位置。由於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牙脫位的表現和程度不一,輕者偏離移位,稱為不全脫位;重者可完全離體,稱為全脫位。碰撞是引起牙脫位的最常見原因。牙部分脫位主要表現為疼痛、鬆動和移位、咬合障礙。保存患牙是治療牙脫位應遵循的原則。牙脫位后可發生各種併發症如牙髓壞死、牙髓腔變窄或消失、牙根外吸收等,影響美觀、咀嚼功能。牙脫位經及時治療預后較好,對患者正常生活基本無影響。

就診科室


● 牙體牙髓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

病因


● 碰撞是引起牙脫位的最常見原因。
● 在個別情況下,由於器械使用不當,如拔牙時亦可發生鄰牙脫位。

癥狀


● 牙脫位根據外力方向,可有牙脫出、向根尖方向嵌入或唇舌向移位等情況。
● 牙部分脫位常有疼痛、鬆動和移位等表現,同時因患牙伸長而出現咬合障礙。
● 牙向深部嵌入者,則臨床牙冠變短,其面或切緣低於正常牙。
● 完全脫位者,則可見牙完全離體或僅有少許軟組織相連,牙槽窩內空虛。
● 牙脫位不論是部分還是完全性者,均可伴有牙齦撕裂和牙槽突骨折。

檢查


● 確診牙脫位需要進行體格檢查、X線或CT檢查、血常規等。
● 體格檢查:檢查是否有牙脫出、向根尖方向嵌入或唇舌向移位等情況。
● X線或CT檢查:確定是否有牙脫位的最主要檢查方式。
● 血常規檢查。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體格檢查、X線或CT檢查、血常規等診斷牙脫位。
● 病史:外傷史。
● 體格檢查:發現有牙疼痛、鬆動和移位等表現,同時因患牙伸長而出現咬合障礙。牙向深部嵌入者,則臨床牙冠變短。
● X線或CT檢查看牙根部與牙槽窩關係,進一步確診。
● 血常規檢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鑒別診斷


● 牙脫位需要和牙震蕩、牙折等相鑒別。

治療


● 保存患牙是治療牙脫位應遵循的原則。

部分牙脫位

● 應在局麻下複位,結紮固定。
● 術后3、6、12個月進行複查,若發現牙髓已壞死,應及時做根管治療。

嵌入型的牙脫位

● 在複位后2周應做根管治療術,因為這些牙常伴有牙髓壞死,而且容易發生牙根吸收。對嵌入型脫位的年輕人的牙,不可強行拉出複位,以免造成更大的創傷,誘發牙根和邊緣牙槽突的吸收。因此,對症處理,繼續觀察,任其自然萌出是最可取的處理方法,一般在半年內患牙能萌出到原來的位置。

完全牙脫位

● 在0.5小時內進行再植,約90%的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因此,牙脫位后,應立即將牙放入原位;如牙已落地污染,應就地用生理鹽水或無菌水沖洗,然後放入原位。
● 如果不能即刻修復,可將患牙置於患者的舌下或口腔前庭處,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鹽水或自來水的杯子內,切記干藏,並儘快到醫院就診。

危害


● 牙脫位后可以發生各種併發症。
● 牙髓壞死:其發生率約佔牙脫位的52%,約佔嵌入型脫位的96%。發育成熟的牙與年輕恆牙相比,前者更易發生牙髓壞死。
● 牙髓腔變窄或消失:發生率占牙脫位的20%~25%。這是由於牙脫位后牙髓組織累及根尖部血供受到影響,導致牙髓組織變性,加速了牙髓腔內鈣化組織的形成,是輕度牙脫位的反應,嚴重的牙脫位常導致牙髓壞死。牙根未完全形成的牙受傷后,牙髓常能保持活力,但也更易發生牙髓腔變窄或閉塞。嵌入性脫位牙,其牙髓壞死的發生率很高,故很少出現牙髓腔閉塞。
● 牙根外吸收:有人認為壞死牙髓的存在能促使牙根的吸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牙根吸收最早在受傷2個月後發生。此外,約有2%的病例併發牙內吸收。
● 邊緣性牙槽骨吸收:嵌入性和牙合向脫位牙特別容易喪失邊緣牙槽突。

預后


● 牙脫位經及時治療預后較好,對患者正常生活基本無影響。

預防


● 避免外力損傷造成牙脫位。
● 避免不正確的拔牙方式。
● 注意飲食和採用正確的咀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