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主要由於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影響紅細胞DNA合成而致的貧血。妊娠期由於葉酸缺乏所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其發病率較缺鐵性貧血遠低,兩者之比為240∶1。若發生在妊娠30周前大多是由於多胎、感染、攝入減少、溶血或服用影響葉酸吸收的藥物有關。妊娠期因缺乏維生素B12而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極為少見。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造成貧血、消化系統癥狀、周圍神經癥狀等。治療原發疾病,去除病因。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如口服葉酸。葉酸缺乏可造成早期流產、胎兒畸形,如神經管缺陷如腦積水、脊柱裂等。一般通過治療,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產科或婦產科,血液科

病因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由葉酸需求量增加、烹調不當、嘔吐、哺乳、慢性溶血等因素造成。
● 妊娠后,由於要供應胎兒,葉酸需求量增加至400~600微克/天。
● 體內儲備葉酸僅5~10毫克,若攝入含葉酸食物不足,烹調不當,飲食習慣不良(如酗酒等),加之早孕反應時嘔吐、食慾不佳,胃腸道吸收降低,尿中排出增多,使血清中葉酸含量下降。
● 若母體系多產婦或長期哺乳,則體內葉酸儲備更少。
● 對患有慢性溶血或合併感染的孕婦,可因紅細胞代償性增生,使葉酸儲備消耗更多。
● 若應用影響葉酸吸收的藥物,如巴比妥類等,則更加重葉酸的缺乏。

癥狀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造成貧血、消化系統癥狀、周圍神經癥狀等。
● 起病急,貧血多為中重度。表現為無力、頭暈、心悸、氣短、皮膚黏膜蒼白。
● 消化系統癥狀:噁心、嘔吐、腹瀉、腹脹、食慾減退等。
● 周圍神經癥狀:手足麻木、針刺、冰冷等感覺異常及行走困難等。
● 其他:舌炎、舌乳頭萎縮、低熱、水腫、脾大、表情淡漠也較常見。

檢查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

體格檢查

● 通過該檢查,可以初步了解貧血的情況,有助於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

實驗室檢查

● 外周血象:通過該項檢查可以了解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對於本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
● 骨髓象:可以檢查紅細胞系統的增生情況,有助於診斷本病。
● 葉酸及維生素B12測定:通過該項檢查,可以測定葉酸及維生素B12的含量,可以診斷本病。

診斷


● 醫生可通過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癥狀體征

● 全身表現為無力、頭暈、心悸、氣短、皮膚黏膜蒼白;
● 消化系統癥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腹脹、食慾減退等;
● 周圍神經癥狀表現為手足麻木、針刺、冰冷等感覺異常及行走困難等;
● 其他表現如舌炎、舌乳頭萎縮、低熱、水腫、脾大、表情淡漠也較常見。

實驗室檢查

● 外周血象:為大細胞性貧血,血細胞比容降低,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0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32pg,大卵圓形紅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粒細胞體積增大,核腫脹,網織紅細胞減少,血小板通常減少。
● 骨髓象:紅細胞系統呈巨幼細胞增生,不同成熟期的巨幼細胞系列占骨髓細胞總數的30%~50%,核染色質疏鬆,可見核分裂象。
● 葉酸及維生素B12測定:血清葉酸水平<6.8nmol/L,紅細胞葉酸水平<227nmol/L,則表示葉酸水平缺乏;血清維生素B12<90pg提示為維生素B12缺乏。

鑒別診斷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單純從癥狀來看很難診斷,需要患者去醫院就診,在進行各項檢查后明確診斷。
● 本病需要與妊娠合併缺鐵性貧血相鑒別。
● 可通過實驗室檢查進行鑒別。

治療


● 對因葉酸缺乏出現貧血者,應口服葉酸。若發生胃腸道吸收不良,則肌內注射葉酸。在治療中尚需注意有無維生素B12缺乏的表現。對有神經系統癥狀者,應適當使用維生素B12。
● 在用葉酸或維生素B12的同時,應注意患者是否同時合併缺鐵。部分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可伴有缺鐵,常使骨髓不典型,造成診斷困難或療效不佳,此時加用鐵劑方能糾正貧血。
● 孕婦應加強營養,多攝入含葉酸豐富的食物。
● 妊娠晚期血紅蛋白≤60g/L,應輸入少量濃縮紅細胞或新鮮血。
● 整個分娩過程中,嚴格注意無菌操作,預防產後出血,防止感染。

危害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造成患者無力、頭暈、心悸、氣短、食慾缺乏、手足麻木等,嚴重影響孕婦的正常生活。
● 葉酸缺乏可造成早期流產、胎兒畸形,如神經管缺陷如腦積水、脊柱裂等。

預后


● 妊娠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通過積極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孕前3個月,提前補充葉酸。
● 孕婦飲多食用含B12的食物,主要包括動物肝臟、腎臟、牛肉、豬肉、雞肉、魚類、蛤類、蛋、牛奶、乳酪、乳製品等。
● 對於劇吐的孕婦,應積極治療,防止大量葉酸、維生素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