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倉

胃倉

胃,胃腑也。倉,存貯聚散之所也。胃倉名意指胃腑的濕熱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簡介


● Wèicāng BL50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健脾和胃,消積導滯

穴名釋義


● 胃,胃腑;倉,糧倉。胃為“倉廩之官”;穴在胃俞外側,胃主納谷,猶如糧倉,故稱胃倉。穴在胃俞兩旁,應胃,又因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主治胃病,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處。

簡便取穴

● 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處,向上數2個椎體,再旁開4橫指,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採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胃倉穴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3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簡便取穴中的4橫指即“3寸”,“3寸”可通過指寸定位法中的橫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以手指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合,以中指第一指橫紋為水平,四指的寬度即為3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肌。
● 淺層有第12胸神經與第1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12胸神經與第1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動、靜脈的分支。

主治


● 胃腸病,例如胃痛,便秘,小兒食積,腹脹;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賁門痙攣。
● 腎病,例如水腫,腎盂腎炎。
● 局部疾病,例如脊背痛。

操作


治療操作

● 斜刺0.5~0.8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或者用㨰法、捶法按摩,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九》:臚脹,水腫,飲食不下,多寒,胃倉主之。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腹內虛脹,背脊不得俯仰。
● 《循經考穴編》:氣攻腰脅。

常用配伍


●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泄瀉。
● 配意舍、膈關,治飲食不下。
● 配足三里、內關,治脘腹痛脹。
● 配脾俞、四縫,治腹脹、小兒疳積。
● 配石門、水分、四滿,治水腫。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