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2條詞條名為沙壩村的結果 展開

沙壩村

貴州畢節地區赫章縣達依鄉下轄村

沙壩村地處雲貴高原,古代屬具有輝煌歷史的夜郎古國管轄,如今歸屬胡錦濤總書記親自提出建立的國家級生態試驗區——貴州省畢節試驗區,居住著彝苗漢等幾個民族,這裡平均海拔1900米,無霜期200天,年平均氣溫12℃,年降雨量820毫米。

基本情況


沙壩村境內山高坡陡,峰巒重疊,溝壑縱橫,倒春寒、冰雹、洪澇、冷雨低溫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條件差,土地破碎,貧瘠瘦薄,日照不足,是全國的極貧村之一。
1、人口狀況及生活狀況
全村有10個村民組444戶1809口人。其中,漢族206戶,793人,彝族192戶,823人,苗族45戶,186人,白族1戶7人。這裡的居住條件極差,大多數農戶居住的房屋為土牆茅草屋,面積狹窄,光線暗淡,破爛不堪,有的甚至無土牆,用荊條或農作物秸稈作牆壁或屋頂,夏不能渡雨,冬不能避寒。並且是人畜同屋,屋內屋外污水橫溢,蚊蠅亂飛,易患疾病,患病後又無錢醫治,多數是順其自然。這些家庭家徒四壁,一般家庭固定資產不到280元,人均純收610元,解決油鹽醬醋茶等日用必需品都十分困難。
2、文化素質狀況
沙壩村小學生入學率在68%。這裡小學的學費雖然僅為每學期70元,但是對於這些處於絕對貧困的家庭來說還是無力承擔。這裡一般的家庭都是兩到三個孩子。能讀到小學畢業的並不多。大部分讀到四年級就輟學在家,幫家裡幹些農活或到外面打工。
3、土地及農業生產狀況
全村有耕地面積1736畝,人均佔有0.96畝。這裡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人均佔有糧食不足430斤。除去種子和飼料,所剩糧食只夠吃9個月,有3個月要靠地方政府供應或靠親戚朋友周濟。
4、基礎設施狀況
鎮政府出資,村民們出力,共同修建了一條簡易的鄉村馬路,經過幾年的水打沙淤,塌方斷溝,道路損毀嚴重。村內的所有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勞動強度非常大,效率極低。全村已通電,但因生活困難還有許多家庭用不起電。沙壩村有小學一所因學生多教室少,只能租3間民房做教室。

造成沙壩村貧困的原因


1、地域的局限。這裡地處於雲貴高原,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破壞嚴重,耕地少,海拔高,積溫低,生產期短,極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2、教育發展落後。絕大部分小學生畢業后因貧困被迫放棄升學,這就必然壯大了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結構隊伍。當地教師素質低,這裡初中生甚至小學生當老師的現象非常普遍,根本無法保證教育質量。教育事業的落後直接導致當地勞動力資源缺乏競爭力。
3、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如玉米秸稈和綠肥等資源都未得到充分的開發,不能將優勢資源變為一個強有力主導產業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4、農民觀念陳舊。主要表現小農思想嚴重,認為祖祖輩輩都這樣過下來了,對怎樣脫貧致富懶思考、怕困難、怕擔風險。對脫貧致富沒有一個具體明確、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和準確的定位。
5、基礎薄弱。由於資金積累沒有形成,加之農戶收入過低,致使農戶無力投資致富項目,只能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

幫扶沙壩村走出貧困的建議


1、教育扶貧
(1)幫助建立農村遠程教育服務系統,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2)點對點幫扶失學兒童。
2、幫助確定畜牧業作為沙壩村脫貧致富發展之路
沙壩村有著豐富的牧草和農作物秸稈資源,是發展畜牧業的優勢所在。如能幫扶180戶極度貧家庭飼養一頭黃母牛(每頭黃母牛3500元人民幣),每戶農民年收入可增加700元,若每家農戶都能發展飼養三、四頭黃母牛,沙壩村就可形成一個養牛專業村,牛糞可以進行堆肥處理作為有機肥料,種植、養殖業便能循環發展,農民即可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