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珈藍記
洛陽珈藍記
目錄
簡介《洛陽珈藍記》是北魏散文家楊炫之的曠世傑作。與酈道元的《水經注》並稱“北朝文學雙璧”。楊炫之,元魏北平(河北滿城)人。楊或作陽,又誤作羊,史通及晁公武之讀書志中誤作羊炫之。博學能文,精通佛教經典。曾任期城郡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珈藍”是梵語寺廟的音譯。永嘉之後,佛教在北方日益熾盛。且尤重偶像崇拜,盛行開鑿石窟、建立寺廟。北魏都城洛陽全盛時期,一城內外,建寺一千餘所。其後政治惡化,洛陽陷於戰火,繁華之地,成為廢墟。都城也遷到了鄴。東魏武定五年(547),楊炫之因公務沖經洛陽,面對“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的凄涼景象,感慨傷懷,因作此書。其意蓋有三:追記洛陽昔日景象,保存史實;抒發國家破忘、京都傾毀的悲傷之情;揭示統治者沉迷於佛教迷信的禍害。《洛陽珈藍記》共分五卷,依次寫城內和城之東南西北五個區域,以寺廟為綱維,涉及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間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傳記、市井景象、民間習俗、傳說軼聞,內容相當豐富,就其性質而言,實是一種歷史筆記,但結構嚴整,不像一般筆記那樣鬆散瑣碎。其史料價值歷來為史家所推崇。《洛陽珈藍記》記述了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及建築結構等,並且還記載了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文中揭露北朝貴族官僚窮奢極欲,寓有譏評之意。文筆簡潔清秀,敘事繁而不亂,駢中有散,頗具特色,而且具有史料價值。《洛陽珈藍記》因其富有創意和個人才情,而成為現存文學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之作。它所達到的高度、享有的聲譽,後繼的若干同類撰述都難企及。此書在結構上採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書合本子注之體,即正文與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內容組織得有條不紊。